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療中醫藥指引專家共識

為做好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療指導,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用。

2022年12月14日,天津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組織有關專家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新冠感染者居家中醫藥干預指引》和《天津市新冠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試行 第七版)》,制定了《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療中醫藥指引專家共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療中醫藥指引專家共識
  • 發布時間:2022年12月14日
  • 發布單位:天津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檔案內容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療中醫藥指引專家共識》
一、治療方案
(一)成人治療方案
1.症見發熱、惡風寒、肌肉酸痛、咽乾咽痛、乏力、或鼻塞流涕、或咳嗽者,宜服用具有疏風解表功效的中成藥,如感冒軟膠囊、四季感冒片、感冒清熱膠囊(顆粒)、感冒解熱顆粒、荊防顆粒、疏風解毒膠囊(顆粒)等。
2.症見咽痛明顯,發熱、肌肉酸痛、乏力、或咳嗽者,宜服用具有疏風清熱,化濕解表,清熱解毒功效的中成藥,如宣肺敗毒顆粒、連花清瘟膠囊(顆粒)、金花清感顆粒、銀翹解毒片(丸、顆粒)、桑菊感冒片、金蓮清熱泡騰片、銀黃顆粒、清瘟解毒片、清咽片、清熱解毒口服液、連翹敗毒片、蒲地藍消炎片、小柴胡顆粒、牛黃上清片,咽痛甚者,加服清咽滴丸、清喉利咽顆粒、六神丸(膠囊)等。
3.症見咳嗽明顯者,宜服用具有宣肺止咳功效的中成藥,如清肺消炎丸、通宣理肺丸(顆粒、口服液)、止嗽定喘丸、止咳寧嗽膠囊、治咳川貝枇杷滴丸、橘紅丸、橘紅化痰丸、清金止嗽化痰丸、咳喘寧片等。
4.症見乏力、伴胃腸不適、如嘔吐、腹瀉者,宜服用具有化濕解表功效的中成藥,如藿香正氣軟膠囊(水、滴丸)、胃腸安丸等。伴便秘便乾者,可服用防風通聖丸。
5.症見鼻塞流涕明顯者,宜服用具有解表通竅功效的中成藥,如鼻竇炎口服液、散風通竅滴丸等。
(二)兒童治療方案
1.症見惡寒發熱、肌肉酸痛者,可用小兒至寶丸、小兒金丹、小兒解熱丸、小兒柴桂退熱顆粒等。
2.症見發熱、咽乾咽痛、咳嗽者,可用小兒退熱口服液、清降片、金振口服液、兒童清肺口服液、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等。
3.症見發熱、食少腹脹、口臭、大便酸臭或秘結者,可用消食退熱糖漿、小兒導赤片、健兒清解液、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等。
4.症見咽痛明顯者,可用小兒清咽顆粒、開喉劍噴霧劑(兒童型)等。
5.症見咳嗽明顯者,可用小兒止咳糖漿、小兒咳喘靈口服液、瀉白糖漿等。
6.症見乏力、納食不香者,可用小兒健身片、啟脾丸、醒脾養兒顆粒等。
考慮兒童體質特殊,病情變化迅速,宜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出現病情變化的,需及時就醫。
(三)特殊人群如嬰幼兒、哺乳期婦女、孕婦、老年人以及合併基礎疾病人群建議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醫療機構可利用“網際網路+醫療”,開展居家健康指導、健康宣教、用藥諮詢等服務,指導民眾合理使用中醫藥。
注意:上述中成藥選擇其中一種,儘早服用,首量加倍,多喝熱水,中成藥按照說明書功能主治及劑量服用,一般5-7天或症狀消失即停止用藥,如症狀無緩解或加重,請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
二、預防方案
(一)藥物干預
1.中藥製劑“清感飲”系列製劑之清感冬飲、清感春飲、清感童飲。
服用方法:“清感飲”系列製劑每袋3g,適量熱水浸泡十分鐘後溫服,含口慢飲,徐徐咽下,每袋藥可浸泡2-3次。成人:清感秋飲/冬飲,每次1袋,每日2-3次或遵醫囑;14歲以上兒童:同成人,或遵醫囑;6-14歲兒童:清感童飲,每次0.5-1袋,每日1次或遵醫囑;遇冷腹瀉者、6歲以下兒童及孕婦不建議服用。建議連續服用7天,或根據實際情況並結合個人體質決定服用天數。
適用於普通人群預防。
2.中藥預防湯劑
處方:金銀花12g,紫蘇葉12g,牛蒡子12g,元參10g,生升麻6g,生黃芪15g,青蒿10g,蒲公英20g,乾蘆根20g,生甘草6g。
服用方法:水煎,每日一劑,煎取200ml。成人:早晚飯後半小時各服一次,每次100ml,溫服;12歲以上兒童:同成人量,或遵醫囑;6-12歲兒童:服用成人量一半;6歲以下兒童及孕婦不建議服用。建議連續服用7天,或根據實際情況並結合個人體質決定服藥天數。
適用於密切接觸者。
(二)中醫非藥物療法干預
1.功法鍛鍊:太極拳、八段錦等。
2.穴位按摩
(1)按揉合谷穴
位置:合谷穴位於虎口,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中點。
操作方法:採用拇指按揉法在穴位上操作,右手拇指按揉左手合谷,左手拇指按揉右手合谷。揉動的過程中,以自己感到酸脹為度,帶動皮下組織運動,拇指和皮膚之間不能有摩擦。在兩側合谷穴上按揉持續時間各約3~5分鐘,每天早晚各做1次。
(2)揉擦迎香穴
位置:迎香穴位於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
操作方法:採用擦法操作,左手擦左側,右手擦右側。先擦熱雙手,握空拳,以兩手拇指指間關節背側,緊貼於鼻樑兩側,上下摩擦;或以中指指腹上下摩擦。上下一次為一拍,可做4個八拍或以發熱為度。每天早晚各做1次。
(3)按揉風池穴
位置:風池穴位於後枕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操作方法:採用拇指按揉法操作。雙手放在頭部兩側,掌心對著耳朵,雙手拇指分別按在兩側的風池穴上。揉動的過程中,以自己感到酸脹為度,帶動皮下組織運動,手指和皮膚之間不能有摩擦。
3.飲食有節
每日三餐規律進食,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多樣,保證穀類、優質蛋白質類食物、新鮮蔬菜和水果攝入量,多飲水。
4.起居有常
作息規律,夜臥早起,保障充分睡眠。順應氣候變化,及時調整衣物和室內溫度,注意防寒保暖和節氣保健。應避免到人群聚集場所。
5.勞逸有度
運動和休息適度,可適當運用中醫功法鍛鍊,或根據個人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鍛鍊方法。
6.情志暢達
應保持愉快心情,切勿發怒,順應自然規律,不厭長日,精神外向,對外界事物保持濃厚的興趣,使氣機宣暢,通泄自如。
三、康複方案
(一)中成藥康復
1.症見氣短、多汗、胸悶、心悸、乾咳者,宜服用具有補肺益腎功效的中成藥,如清金益氣顆粒、通脈養心丸、生脈飲等。
2.症見乏力、納差、腹脹、便溏者,宜服用具有健脾和胃功效的中成藥,如補中益氣丸、人參健脾丸等。
3.症見失眠、焦慮、抑鬱者,宜服用具有養心安神功效的中成藥,如加味逍遙丸等。
(二)中醫非藥物療法康復
1.艾灸療法
常用選穴:大椎、肺俞、上脘、中脘、膈俞、足三里、孔最、腎俞等。
方法:大椎、肺俞與膈俞(或中脘與上脘):用溫灸盒灸30分鐘;足三里或孔最或腎俞:清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頻次:每日1次。選用艾灸療法時,一般隔2天施灸1次,每穴灸10~15分鐘,持續2周;症狀明顯可交替選用不同穴位每天施灸,5次後休息1~2天,然後繼續施灸5次。10次為1個療程。
2.經穴推拿
(1)穴位按摩:太淵、膻中、中府、肺俞、腎俞、大腸俞、列缺、中脘、足三里等,咳嗽、咽癢、乾咳者,可加少商、尺澤等。
方法:以大拇指放置於穴位上,拇指指腹觸摸皮膚並稍加按壓,小幅度的環轉按揉腧穴,以產生酸脹溫熱感為佳,每次1~3分鐘。
(2)經絡推拿: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任脈、督脈等。
方法:取坐位或臥位,均勻呼吸。用一手手掌大魚際沿經絡循行方向緊貼皮膚施力作直線往返快速摩擦,可兩手掌交替進行,100~120次/分鐘(每手摩擦50~60次/分鐘),每條經絡摩擦1分鐘為宜。
3.耳穴壓豆
常用耳穴:支氣管、肺、腎、內分泌、神門、枕、脾、胃、大腸、交感等。
方法:耳穴壓豆是將貼有王不留行籽的耳豆貼敷於相應耳穴並稍加壓力,以穴位產生酸麻重脹感或發熱為度。貼敷後每天自行按壓數次,每次3~4分鐘。每次貼壓後保留1~2天,取下後讓耳穴部位放鬆一晚,次日再以同樣方法貼敷,一般5~6次為1個療程。
4.拔罐
背俞穴為主,如肺俞、膏肓、脾俞、腎俞、大椎等。
作用:拔罐是簡便的中醫康復手段,在調節亞健康狀態、治療多種疾病方面有較好效果。
注意事項:拔火罐應注意防止燙傷及引燃易燃物,留罐時間不宜太長,拔罐時如出現四肢發冷、噁心嘔吐、心悸、面色蒼白、冷汗、頭暈等應立即停止,並讓患者平臥休息。
5.其他方法
可使用勝冠康復功、八段錦、太極拳等中醫傳統功法適當鍛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