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克強指數
- 類型:經濟術語
提出,缺陷,
提出
2015年11月中旬,李克強總理在《經濟學人》年刊《世界2016》撰文,標題為《中國經濟的藍圖》。文章指出,“我國的經濟運行狀況同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新增銀行貸款等衡量指標之間的關聯繫數在發生著變化。”
數據顯示,2015年1—10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累計4583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7%,而期間中國GDP一直保持7%增速平穩運行。記者對比發現,修正前的克強指數與GDP增長背離程度加深。統計局官方資料顯示,2013年和2014年間,我國GDP增速分別為7.7%和7.3%,“克強指數”之一的用電量則同期增長7.5%和3.8%。也即自2014年起,用電量用來衡量整體經濟發展已然“失真”。國研中心產業部部長趙昌文對記者表示,服務業快速發展和能源消費增速下降,正反映出我國工業結構調整有力推進。
事實上,新克強指數早在2015年年初便有所提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2015年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中,國內生產總值、居民消費價格、城鎮新增就業、居民收入、以及能耗強度成為並列的觀察指標。2015年4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期間,李克強總理明確提出“就業基本穩定、收入同步增長、能耗強度下降”三大指標。
“克強指數”在以工業為主的遼寧,其衡量區域經濟可能恰如其分,然而隨著經濟結構不斷變化,尤其是服務業比重不斷上升,節能環保技術不斷提高,一些地方經濟總量在增加,但其鐵路貨運量和用電量可能不升反降。
從這個角度來說,“克強指數”變為“新克強指數”是經濟新常態的產物,也是決策層與時俱進的表現。更重要的還在於“新克強指數”釋放了政府工作重心逐步轉移的信號,從主抓經濟發展的階段到經濟與民生協調、就業與環境並重的階段。退一步說,“克強指數”其重心還是圍繞著GDP,但是“新克強指數”的三個指標,雖然與GDP有關,但超越了它的範疇。
“新克強指數”增加的三個指標,看起來並不算新鮮,但背後卻有著李克強的創新精神、民生情懷與經濟邏輯。比如就業,不再是簡單地、被動地增加投資來提供就業機會,否則一旦供需失衡、產能過剩,這樣的就業往往不可持續。但在李克強的思路里,就業與創業聯繫起來,創業與創新結合起來,尤其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指引下,以“網際網路+”為先導的“雙創”熱潮正深刻重塑中國經濟面貌。
缺陷
產業新舊更替
工業文明時代,能源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生產方式,任何生產都需要能源的支持,電力成為運用範圍最廣的動力。貨運也是經濟有效運轉的基礎,各類原材料運輸、能源資源調配、產成品買賣均需要運輸,生產的有效擴張必然伴隨貨運的增長。不過,由於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克強指數與現在經濟成長相關係數已經變弱。
為了尋找一個更加接近“地氣”,靠近現實的參照物,李克強總理親自將“克強指數”修改為:就業、居民收入和單位能耗等環保指標,而這也意味著未來中央對地方政府在GDP上的考核亦會有轉型。
原“克強指數”源於李克強總理 2007 年任職遼寧省委書記時提出的可以通過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貸款發放量三個指標分析當時遼寧省經濟狀況。在花旗銀行編制的“克強指數”算法中,工業用電新增占40%,鐵路貨運量新增占25%,銀行中長期貸款新增占35%。將此三項指標按比例折算後匯總,即可得出當期“克強指數”。
不過,以工業用電量新增等三項數字作為衡量經濟運行的指標,並非十全十美,也有一定缺陷,比如IT業、金融業以及相關服務業等,與“耗電量”和“鐵路貨運量”關聯並不緊密,這些指標並不能全面反映其運行情況。對於我國眾多融資難的小微企業,因其往往難以取得銀行貸款,所以“銀行貸款新增”亦很難充分反映其運營狀況。
葛藝豪指出,李克強指數正在被大量地濫用。自2007年以來,中國的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如今,服務業占經濟的權重已經超過了工業,而且在工業部門內部,面向消費者部分的比例也要高於傳統的重工業。我們認為,代表重工業發展狀況的李克強指數已經無法全面地反映中國經濟的全貌。
中國的用電量和鐵路運貨量數據在持續下降,有分析稱原“克強指數”已經不能完全展現當前經濟的全貌。
對於用電量持續下降,國家發改委將原因歸咎於“高耗能產業用電增速持續回落”。理由是,冶金、有色、化工、建材、機械、電力等六大行業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約為51%,但占GDP比重僅約20%。經濟下行期,以上六大行業下游產品需求增幅大幅回落。這樣將影響用電量大幅下滑,且降幅超過GDP降幅。
同時,儘管傳統製造業萎靡不振,但高技術產業則發展迅速。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10.4%,快於整體工業增速4.2個百分點,顯示工業在調結構轉方式方面有所進展。另外,第三產業用電量增速穩定,對GDP貢獻較穩定,且近兩年不斷提高。
從鐵路貨運結構看,煤炭、鋼鐵等“黑貨”占比超過85%,糧食、化肥等“白貨”占比不足15%,鐵路貨運量下降主要是由“黑貨”運量下降引起。同時,清潔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提升,新能源發展減少對火電壓力,也降低對煤炭需求。伴隨著結構調整,部分高耗能過剩產能壓縮等因素,導致對鋼鐵、水泥、煤炭等大宗商品需求下降,出現鐵路運貨量下降。
中國經濟在進入“後工業化”時代,以往傲嬌的重工業對經濟的貢獻作用越來越小,用電量和鐵路運貨指數更多的反映的中國重工業發展狀況在走下坡路,較少地解釋了經濟轉型過程中出現的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