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冒犯觀眾是一冊批評隨筆集,也是一部隱晦的自白錄。寫作時間跨越十一年,領域涉及文學戲劇泛文化。從這些庖丁解牛式的文藝隨談里,可以見出作者對才華、勇氣和創造力的標舉之忱,對貧乏、反智和習慣勢力的冒犯之意。在其背後,是心靈和人格率真熱誠的敞開與投入。此書印證了瑞士文論家斯塔羅賓斯基那句著名的話:“隨筆的條件和賭注乃是精神的自由。”
基本介紹
- 書名:新人文叢書:必須冒犯觀眾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頁數:327頁
- 開本:16
- 品牌:新星出版社
- 作者:李靜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331442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為文學批評者的李靜做著一項充滿張力的工作:一方面,辨認和標舉那些自發的、真實的、富有冒險精神和藝術創造力的文學寫作;另一方面,將關於文學作品的審美判斷,與對意義和自由的探討結合在一起。
李靜的批評文字在這個貧瘠的時代,為眾多卑微的個體輸入了精神養料。
李靜是一個散淡的寫作者,也是一個對文字懷著敬意與潔癖的批評家。她對各類文化樣本的分享,旨在解析心靈的複雜面貌,重建批評的內在信念,並不時流露出自己對意義的焦慮、對自由的渴望。
李靜的批評文字,遠離喧囂,但不孤冷;語鋒逼人,卻不乏善意;看似獨語,無意逢迎,精神上卻洋溢著沛然之氣。
亞馬遜編輯推薦:
《必須冒犯觀眾》是李靜的批評隨筆集,她的批評沒有學院派的故紙味兒,更沒有體制內文學的陳腐氣,經得起一讀再讀,持續給人驚喜,感受到一種充滿快意的緊張。
現在社會中的我們,評論必不可少,批評也隨處可見,從電影到生活到文化到文學,到處都會有這批判的聲音存在。在各式各樣的聲音中,李靜是用俏皮又落落大方的語句侃侃而談,然一旦捧讀便漸生親昵之意,從紙面里伸出充滿思想力量的拳頭迎頭敲來,讓人悚然一驚,收起輕忽之心。追隨著王小波的腳步,李靜以嬉笑怒罵的諧謔追逐著徹底的愛和精神的自由,貫穿著她智性生活始終的,則是絲毫不離於啟蒙主義的可貴的自由精神。
當代最傑出的人文批評家斯坦納認為,當大眾的人文素養普遍出現問題,批評活動具有無可替代的意義,因為“文學批評的任務,就是幫助我們作為健全的讀者閱讀,以精確、敬畏和快樂為榜樣” 。李靜的精神世界熾熱、浩瀚,又始終不曾偏離理性、意義、自由與美的主導,而植根於其上的她的批評文字,正以敏銳而真摯的態度,幫助著我們精確、敬畏和快樂地閱讀。
——亞馬遜編輯胡三刀
李靜的批評文字在這個貧瘠的時代,為眾多卑微的個體輸入了精神養料。
李靜是一個散淡的寫作者,也是一個對文字懷著敬意與潔癖的批評家。她對各類文化樣本的分享,旨在解析心靈的複雜面貌,重建批評的內在信念,並不時流露出自己對意義的焦慮、對自由的渴望。
李靜的批評文字,遠離喧囂,但不孤冷;語鋒逼人,卻不乏善意;看似獨語,無意逢迎,精神上卻洋溢著沛然之氣。
亞馬遜編輯推薦:
《必須冒犯觀眾》是李靜的批評隨筆集,她的批評沒有學院派的故紙味兒,更沒有體制內文學的陳腐氣,經得起一讀再讀,持續給人驚喜,感受到一種充滿快意的緊張。
現在社會中的我們,評論必不可少,批評也隨處可見,從電影到生活到文化到文學,到處都會有這批判的聲音存在。在各式各樣的聲音中,李靜是用俏皮又落落大方的語句侃侃而談,然一旦捧讀便漸生親昵之意,從紙面里伸出充滿思想力量的拳頭迎頭敲來,讓人悚然一驚,收起輕忽之心。追隨著王小波的腳步,李靜以嬉笑怒罵的諧謔追逐著徹底的愛和精神的自由,貫穿著她智性生活始終的,則是絲毫不離於啟蒙主義的可貴的自由精神。
當代最傑出的人文批評家斯坦納認為,當大眾的人文素養普遍出現問題,批評活動具有無可替代的意義,因為“文學批評的任務,就是幫助我們作為健全的讀者閱讀,以精確、敬畏和快樂為榜樣” 。李靜的精神世界熾熱、浩瀚,又始終不曾偏離理性、意義、自由與美的主導,而植根於其上的她的批評文字,正以敏銳而真摯的態度,幫助著我們精確、敬畏和快樂地閱讀。
——亞馬遜編輯胡三刀
作者簡介
李靜,作家、文藝批評家,現居北京。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11年度批評家獎”得主。著有話劇劇本《魯迅》,批評集《捕風記》、《刺蝟札記》(台灣)、《把藥裹在糖里》、《受傷者》等,並主編《中國隨筆年選》(2002年——2011年)、《中國問題》、《讀木心》(與人合編)等書。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李靜將批評家與作家定位為對手關係。她將王小波等搬出來,一錘錘要敲打出火花。她能在那么多人寫過寫濫之後,再給你一個新視點、新思考。她理性而快樂地冒犯作者,冒犯讀者,冒犯觀眾。我喜歡讀她。
——陳村
李靜的文字在對話里展示了思想的穿越的力量。那些於安靜中劇烈的精神角斗,隱含著對溫吞文人的批評。我因而於此受益匪淺。
——孫郁
執意做諍友,執意走出性別約定,偶有自嘆,因艱難而愉悅,尤擅將“每一個審美判斷與對意義和自由的丈量聯繫在一起:有原則地任性而為。這就是李靜。
——黃集偉
李靜的批評沒有學院派的四平八穩,沒有體制內文學竊竊私語的行規和幫規,沒有名士大腕年富力強的那股子聰明勁兒。李靜追隨的是已故作家王小波。嬉笑怒罵的溫柔心腸與她最為契合;啟蒙主義的自由精神是她智性生活的初始和終極。她那種質直的文風,真摯開懷,不留餘地,卻顯示出機敏的審視和洞察力。
——許志強
——陳村
李靜的文字在對話里展示了思想的穿越的力量。那些於安靜中劇烈的精神角斗,隱含著對溫吞文人的批評。我因而於此受益匪淺。
——孫郁
執意做諍友,執意走出性別約定,偶有自嘆,因艱難而愉悅,尤擅將“每一個審美判斷與對意義和自由的丈量聯繫在一起:有原則地任性而為。這就是李靜。
——黃集偉
李靜的批評沒有學院派的四平八穩,沒有體制內文學竊竊私語的行規和幫規,沒有名士大腕年富力強的那股子聰明勁兒。李靜追隨的是已故作家王小波。嬉笑怒罵的溫柔心腸與她最為契合;啟蒙主義的自由精神是她智性生活的初始和終極。她那種質直的文風,真摯開懷,不留餘地,卻顯示出機敏的審視和洞察力。
——許志強
名人推薦
李靜將批評家與作家定位為對手關係。她將王小波等搬出來,一錘錘要敲打出火花。她能在那么多人寫過寫濫之後,再給你一個新視點、新思考。她理性而快樂地冒犯作者,冒犯讀者,冒犯觀眾。我喜歡讀她。 ——陳村
李靜的文字在對話里展示了思想的穿越的力量。那些於安靜中劇烈的精神角斗,隱含著對溫吞文人的批評。我因而於此受益匪淺。 ——孫郁
執意做諍友,執意走出性別約定,偶有自嘆,因艱難而愉悅,尤擅將“每一個審美判斷與對意義和自由的丈量聯繫在一起”,有原則地任性而為。這就是李靜。 ——黃集偉
李靜的批評沒有學院派的四平八穩,沒有體制內文學竊竊私語的行規和幫規,沒有名士大腕年富力強的那股子聰明勁兒。李靜追隨的是已故作家王小波。嬉笑怒罵的溫柔心腸與她最為契合;啟蒙主義的自由精神是她智性生活的初始和終極。她那種質直的文風,真摯開懷,不留餘地,卻顯示出機敏的審視和洞察力。
——許志強
李靜的文字在對話里展示了思想的穿越的力量。那些於安靜中劇烈的精神角斗,隱含著對溫吞文人的批評。我因而於此受益匪淺。 ——孫郁
執意做諍友,執意走出性別約定,偶有自嘆,因艱難而愉悅,尤擅將“每一個審美判斷與對意義和自由的丈量聯繫在一起”,有原則地任性而為。這就是李靜。 ——黃集偉
李靜的批評沒有學院派的四平八穩,沒有體制內文學竊竊私語的行規和幫規,沒有名士大腕年富力強的那股子聰明勁兒。李靜追隨的是已故作家王小波。嬉笑怒罵的溫柔心腸與她最為契合;啟蒙主義的自由精神是她智性生活的初始和終極。她那種質直的文風,真摯開懷,不留餘地,卻顯示出機敏的審視和洞察力。
——許志強
圖書目錄
2003王小波退稿記/3
在捷運里讀北島/11
法國小說札記二則/14
“後現代”的孤獨/19
2004“熱”的文學/25
兩個大帝,一悲一喜/28
王小波與紀念日/37
美使他得救/42
當米飯變成了鮑翅/45
《培爾·金特》新編/48
“那是些骯髒的事情!”/51
“廁所”里的中國/54
戀父文化/56
老舍對李龍雲的“排異反應”/59
紅樓解夢人/63
人心的風球掛起來了/68
《喉嚨》無聲/73
浩瀚的靈魂/75
2005怎樣看待王小波的遺產/81
往事的鋒刃已刺穿其心/84
長篇小說的關切與自由/88
20062005年的文學面孔/95
沒有閒暇,就沒有文化/99
《唐人故事》:王小波的現代童話集/101
關於死亡的不朽之詩/104
文學與底層/107
《傾城之戀》的底牌/111
生命的劇情在於弱/115
必須冒犯觀眾/118
卑從的藝術與自由的藝術/121
2007“個人”的精神成熟與“中國文藝復興”/125
《不得已》新篇/130
關於“幽默”的隨感錄/134
幽默與藥/138
《色·戒》:人性戰勝國家/146
易先生這個人/150
2008“在路上”的北島/155
秘語者董啟章/158
精神的自由與地上的麵包/161
從0/134到136/136到n/m??/163
《哈姆雷特1990》這面鏡子/166
《梅蘭芳》的精神分裂/170
2008年文學一瞥/173
2009伯格曼二題/179
讀劇札記/183
2010一場琴瑟異趣的“婚姻”/191
文學批評的“不之性質”/194
2011潰爛之時,美如乳酪/199
當林兆華遇見裴艷玲
最後的情人已遠行/204
2012文學批評的精神角色/209
批評家與作家之間是對手關係/212
真情與謊言的角逐/220
一座等待噴發的火山/223
敞開和幽閉的沉默/226
關於王小波的否定之否定/230
作家、傻哥哥與警察/240
《五加五》的輕與重/243
跟時代較勁的舞台詩/246
中國文學2012:長鈣的一年/249
在這殘酷的世界,看一次大師的小憩/254
2013我為什麼這樣寫話劇《魯迅》/259
魯迅,戲劇創作的“百慕達三角”/262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266
關於木心,答《新周刊》胡赳赳問/269
海明威的中國姊妹/272
“耳朵”與繆斯/278
本土戲劇2013:破碎的原創力/281
附錄一《中國隨筆年選》(2002—2011)序
2002:不是果凍,是烈酒/289
2003:欲求見佛,但識眾生/291
2004:隨筆的條件和賭注/293
2005:關於2005年隨筆的隨筆/299
2006:序言與廢話/306
2007:立此存照/307
2008:隨想隨寫/309
2009:乞丐與恩寵/313
2010:文學與意見/315
2011:反熵的精神/320
後記/325
在捷運里讀北島/11
法國小說札記二則/14
“後現代”的孤獨/19
2004“熱”的文學/25
兩個大帝,一悲一喜/28
王小波與紀念日/37
美使他得救/42
當米飯變成了鮑翅/45
《培爾·金特》新編/48
“那是些骯髒的事情!”/51
“廁所”里的中國/54
戀父文化/56
老舍對李龍雲的“排異反應”/59
紅樓解夢人/63
人心的風球掛起來了/68
《喉嚨》無聲/73
浩瀚的靈魂/75
2005怎樣看待王小波的遺產/81
往事的鋒刃已刺穿其心/84
長篇小說的關切與自由/88
20062005年的文學面孔/95
沒有閒暇,就沒有文化/99
《唐人故事》:王小波的現代童話集/101
關於死亡的不朽之詩/104
文學與底層/107
《傾城之戀》的底牌/111
生命的劇情在於弱/115
必須冒犯觀眾/118
卑從的藝術與自由的藝術/121
2007“個人”的精神成熟與“中國文藝復興”/125
《不得已》新篇/130
關於“幽默”的隨感錄/134
幽默與藥/138
《色·戒》:人性戰勝國家/146
易先生這個人/150
2008“在路上”的北島/155
秘語者董啟章/158
精神的自由與地上的麵包/161
從0/134到136/136到n/m??/163
《哈姆雷特1990》這面鏡子/166
《梅蘭芳》的精神分裂/170
2008年文學一瞥/173
2009伯格曼二題/179
讀劇札記/183
2010一場琴瑟異趣的“婚姻”/191
文學批評的“不之性質”/194
2011潰爛之時,美如乳酪/199
當林兆華遇見裴艷玲
最後的情人已遠行/204
2012文學批評的精神角色/209
批評家與作家之間是對手關係/212
真情與謊言的角逐/220
一座等待噴發的火山/223
敞開和幽閉的沉默/226
關於王小波的否定之否定/230
作家、傻哥哥與警察/240
《五加五》的輕與重/243
跟時代較勁的舞台詩/246
中國文學2012:長鈣的一年/249
在這殘酷的世界,看一次大師的小憩/254
2013我為什麼這樣寫話劇《魯迅》/259
魯迅,戲劇創作的“百慕達三角”/262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266
關於木心,答《新周刊》胡赳赳問/269
海明威的中國姊妹/272
“耳朵”與繆斯/278
本土戲劇2013:破碎的原創力/281
附錄一《中國隨筆年選》(2002—2011)序
2002:不是果凍,是烈酒/289
2003:欲求見佛,但識眾生/291
2004:隨筆的條件和賭注/293
2005:關於2005年隨筆的隨筆/299
2006:序言與廢話/306
2007:立此存照/307
2008:隨想隨寫/309
2009:乞丐與恩寵/313
2010:文學與意見/315
2011:反熵的精神/320
後記/325
後記
迪倫馬特是我喜愛的作家,關於文學和批評的關係,他有一套幽默的見解:"文學與文學批評的直接聯繫是微乎其微的,就像星球與天文學一樣。星球的存在可以不依賴天文學。而天文學卻不能沒有星球。天文學家要研究星球,而不是批評星球。有的評論家在我看來,就像某些天文學家一樣,只容忍太陽存在,而去詛咒那些未知的星球。因為他們不理解,就認為不可能。"
為了驗證他老人家的說法,十幾年來我嘗試著做批評,搞創作,包括操練他的老行當--寫話劇,終於得到了一點近乎廢話的體會:創作和批評確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活計。創作的第一驅力是作家生命的原始情結,它黑暗、無解、洶湧、自我中心,雖然知識和理性可以助益其表達,但其核心處於知識和理性之外;批評的第一驅力是批評家的真理意志,它光亮、博識、澄澈、理解他人,雖然激情和偏見的修辭會令它不同凡響,但其本質是對激情和偏見的克服。創作是作家通過一次次的"創世"行為,逐步開掘自我天性的過程,"天性"是其作品形式和主旨的真正上帝;批評則是批評家在博覽了幾乎所有類型的作品並生成自己的哲學觀念之後,對批評對象做出的審美和真理評判,"博識"是批評行為的前提條件。作家是花掉大量時光去跟原始情結做自我搏鬥和認知的人;批評家是較早克服了原始情結而將心智輕快地轉向外部世界的人。作家閱讀自我,雖然這一"自我"也容納他人;批評家閱讀他人,雖然那些"他人"也映射其自我。作家的工作方法是"演繹",從一普通尋常的"共相"出發,營造千變萬化的"殊相";批評家的工作方法是"歸納",從千變萬化的"殊相"里,尋求切中本質的"共相"。但作家和批評家中的偉大者,卻會消弭這兩種行當的邊界,共同趨向對"精神本體"的呈現,只是表達方式不同罷了--作家用形象,批評家用觀念。作家的形象含混多解,批評家的工作往往像是 "轉譯"和"導覽"--將含混形象轉譯成普遍理性可以理解的語言,指給讀者去看其視野未及之處,揭示作家如何用肉身的魔術指喻"本體"的實相。但這僅僅是針對傑作而言。批評家的另一面目對作家可就不太討喜--即挑剔者、不買賬者、意義宣教者。對意義匱乏和審美平庸說不,是批評家的權力;說"不"的依據是其廣博的閱讀經驗和豐富的知識參照系。
行文至此,便要說到自己。經過十餘年的批評寫作,我才確切地知道自己並不適合批評寫作。批評家需要輕盈、博識和系統知識,我的視線卻沉重、集中,缺少對系統知識的興趣。那么收在本書里的文字是些什麼呢?只能說,它們是一個寫作者的一己偏見,源於持續不斷的執拗注視。這種偏見不是建立在廣博豐富的知識參照系之上,而是建立在自我探究的價值選擇之上;這種注視亦不是發乎學理的冷靜旁觀,而是自我投入的主觀凝視。對於注視對象,其態度不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便是"話不投機半句多";作為報應,讀者對於本書,恐怕亦會如此。
這本集子裡的文章陸續寫於2003年到2013年,多是關於文學和戲劇的散碎議論,偶爾觸及電影和泛文化議題,也是出於文學人的立場。貿然採用編年體例,雖有東施效顰大人物之嫌,但考慮到它的諸多好處--比方說,免於分類的生硬,方便事情的回想--也就顧不得許多了。書名定為"必須冒犯觀眾",出自策劃編輯陳卓先生的卓見,頗與此書的魯莽氣質吻合,在此致謝。並深謝他對此書的青眼,以及充滿創意的勞動。
在修訂書稿的過程中,仿佛重溫了十一年荒廢而又慷慨的時光。感謝多年來一直給我勇氣和陪伴的家人。感謝那些招我讀書、看戲、寫稿、切磋,從而減輕我的荒廢之罪的師友。也感謝新星出版社和本書的讀者。但願它沒有太過辜負你們的熱情。
2013年12月27日於北京
為了驗證他老人家的說法,十幾年來我嘗試著做批評,搞創作,包括操練他的老行當--寫話劇,終於得到了一點近乎廢話的體會:創作和批評確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活計。創作的第一驅力是作家生命的原始情結,它黑暗、無解、洶湧、自我中心,雖然知識和理性可以助益其表達,但其核心處於知識和理性之外;批評的第一驅力是批評家的真理意志,它光亮、博識、澄澈、理解他人,雖然激情和偏見的修辭會令它不同凡響,但其本質是對激情和偏見的克服。創作是作家通過一次次的"創世"行為,逐步開掘自我天性的過程,"天性"是其作品形式和主旨的真正上帝;批評則是批評家在博覽了幾乎所有類型的作品並生成自己的哲學觀念之後,對批評對象做出的審美和真理評判,"博識"是批評行為的前提條件。作家是花掉大量時光去跟原始情結做自我搏鬥和認知的人;批評家是較早克服了原始情結而將心智輕快地轉向外部世界的人。作家閱讀自我,雖然這一"自我"也容納他人;批評家閱讀他人,雖然那些"他人"也映射其自我。作家的工作方法是"演繹",從一普通尋常的"共相"出發,營造千變萬化的"殊相";批評家的工作方法是"歸納",從千變萬化的"殊相"里,尋求切中本質的"共相"。但作家和批評家中的偉大者,卻會消弭這兩種行當的邊界,共同趨向對"精神本體"的呈現,只是表達方式不同罷了--作家用形象,批評家用觀念。作家的形象含混多解,批評家的工作往往像是 "轉譯"和"導覽"--將含混形象轉譯成普遍理性可以理解的語言,指給讀者去看其視野未及之處,揭示作家如何用肉身的魔術指喻"本體"的實相。但這僅僅是針對傑作而言。批評家的另一面目對作家可就不太討喜--即挑剔者、不買賬者、意義宣教者。對意義匱乏和審美平庸說不,是批評家的權力;說"不"的依據是其廣博的閱讀經驗和豐富的知識參照系。
行文至此,便要說到自己。經過十餘年的批評寫作,我才確切地知道自己並不適合批評寫作。批評家需要輕盈、博識和系統知識,我的視線卻沉重、集中,缺少對系統知識的興趣。那么收在本書里的文字是些什麼呢?只能說,它們是一個寫作者的一己偏見,源於持續不斷的執拗注視。這種偏見不是建立在廣博豐富的知識參照系之上,而是建立在自我探究的價值選擇之上;這種注視亦不是發乎學理的冷靜旁觀,而是自我投入的主觀凝視。對於注視對象,其態度不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便是"話不投機半句多";作為報應,讀者對於本書,恐怕亦會如此。
這本集子裡的文章陸續寫於2003年到2013年,多是關於文學和戲劇的散碎議論,偶爾觸及電影和泛文化議題,也是出於文學人的立場。貿然採用編年體例,雖有東施效顰大人物之嫌,但考慮到它的諸多好處--比方說,免於分類的生硬,方便事情的回想--也就顧不得許多了。書名定為"必須冒犯觀眾",出自策劃編輯陳卓先生的卓見,頗與此書的魯莽氣質吻合,在此致謝。並深謝他對此書的青眼,以及充滿創意的勞動。
在修訂書稿的過程中,仿佛重溫了十一年荒廢而又慷慨的時光。感謝多年來一直給我勇氣和陪伴的家人。感謝那些招我讀書、看戲、寫稿、切磋,從而減輕我的荒廢之罪的師友。也感謝新星出版社和本書的讀者。但願它沒有太過辜負你們的熱情。
2013年12月27日於北京
序言
“人文”一詞,用法不一:古人將之與“天文”對舉,今人把它與“科學”並列:它還常用來概稱一種無論西方還是東方都存在的崇揚人性與人道的主義或精神。
“人文”與“天文”對舉,最早出現於《周易》。《周易·賁卦》彖辭中,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語。根據後人的解釋,“文者,象也”,即呈露的形象、現象。於人而言,包括人世間的事態、狀況,並可以引申到個人氣象與社會風貌。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強調“文明以止,人文也”。文明總是與人文密不可分。人而文之,方謂之文明。在中國傳統中,“人文”主要指人類社會的禮樂教化、典章制度和道德觀念。而文明在其本質上,乃是人類對“人之為人”在思想上的自覺和這種自覺在實踐中的表現。
“人文”與“科學”並列,與西方近代分科之學的出現與發展有關。伴隨科學與技術的勃興和迅猛發展,人類社會傳統的文化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尤其通過科學與工業革命不斷推波助瀾,甚至形成了科學與人文之間所謂“兩種文化”的分裂。
“人文”作為一種精神或主義,泛指從古到今東西方都出現過的強調人的地位和價值、關注人的精神和道德、重視人的權利和自由、追求人的旨趣和理想的一般主張。
當代中國思想者的研究視域從來沒有離開過對中國社會的人文關注。如今,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新時期呼喚新人文,也不斷催生著新人文。
新人文是一種新願景。現代社會使人在工具理性和技術統治面前常感無力,物質的豐富與精神的幸福之間往往容易失衡。新人文將目光聚焦於人本身,重塑價值理性,高揚人性尊嚴,喚起內心力量,促進個性自由發展,讓夢想不再貧乏,讓精神充滿希望。
新人文是一種方法論。唯人主義和唯科學主義是現代性的基本組成部分,但兩者的分隔也有漸行漸遠之勢。新人文試圖重新發現科學與人文的內在融通,增進科學與人文的互補互用,讓科學更加昌明,讓人文之光更加奪目。
新人文是一種行動哲學。繼往聖、開來學不是思想者的唯一目標,理想與現實之間需要架設堅實的橋樑。新人文力圖夯實人文基礎,作為社會的良知而發出公正的呼聲,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讓思想衝破桎梏,用行動構築未來。
鑒於以上種種,我們編輯了這套“新人文”叢書,奉獻給關心當下中國現代化進程和新人文建設的廣大讀者。
2012.10.19
“人文”與“天文”對舉,最早出現於《周易》。《周易·賁卦》彖辭中,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語。根據後人的解釋,“文者,象也”,即呈露的形象、現象。於人而言,包括人世間的事態、狀況,並可以引申到個人氣象與社會風貌。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強調“文明以止,人文也”。文明總是與人文密不可分。人而文之,方謂之文明。在中國傳統中,“人文”主要指人類社會的禮樂教化、典章制度和道德觀念。而文明在其本質上,乃是人類對“人之為人”在思想上的自覺和這種自覺在實踐中的表現。
“人文”與“科學”並列,與西方近代分科之學的出現與發展有關。伴隨科學與技術的勃興和迅猛發展,人類社會傳統的文化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尤其通過科學與工業革命不斷推波助瀾,甚至形成了科學與人文之間所謂“兩種文化”的分裂。
“人文”作為一種精神或主義,泛指從古到今東西方都出現過的強調人的地位和價值、關注人的精神和道德、重視人的權利和自由、追求人的旨趣和理想的一般主張。
當代中國思想者的研究視域從來沒有離開過對中國社會的人文關注。如今,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新時期呼喚新人文,也不斷催生著新人文。
新人文是一種新願景。現代社會使人在工具理性和技術統治面前常感無力,物質的豐富與精神的幸福之間往往容易失衡。新人文將目光聚焦於人本身,重塑價值理性,高揚人性尊嚴,喚起內心力量,促進個性自由發展,讓夢想不再貧乏,讓精神充滿希望。
新人文是一種方法論。唯人主義和唯科學主義是現代性的基本組成部分,但兩者的分隔也有漸行漸遠之勢。新人文試圖重新發現科學與人文的內在融通,增進科學與人文的互補互用,讓科學更加昌明,讓人文之光更加奪目。
新人文是一種行動哲學。繼往聖、開來學不是思想者的唯一目標,理想與現實之間需要架設堅實的橋樑。新人文力圖夯實人文基礎,作為社會的良知而發出公正的呼聲,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讓思想衝破桎梏,用行動構築未來。
鑒於以上種種,我們編輯了這套“新人文”叢書,奉獻給關心當下中國現代化進程和新人文建設的廣大讀者。
201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