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背景
斯里蘭卡原名
錫蘭(Ceylon),以
僧伽羅人居住此地而得名,原作Sinhala dwipa,意為獅子島,是指強悍的民族,也可能起源於圖騰信仰。
公元前247年,印度
孔雀王朝的
阿育王派其子來島弘揚
佛教,受到當地國王的歡迎,從此僧伽羅人按棄婆羅門教而改信佛教。
公元前2世紀前後,南印度的
泰米爾人也開始遷徙並定居錫蘭島。
公元前5世紀,從印度移至錫蘭的僧伽羅人建立了第一個王——辛哈勒王朝。以後又經過幾度王朝更迭,這些王朝的旗幟均選用當地人們崇拜的動物圖案,主要有孔雀旗、大象旗、皇家獅子旗等。
從公元5世紀直至16世紀,僧伽羅王國和泰米爾王國之間征戰不斷。
15世紀起,先後被葡萄牙和荷蘭統治。
16世紀起,先後被葡萄牙和荷蘭人統治。
1508年,錫蘭島被葡萄牙人占領,遂使用葡萄牙國旗(1508-1653)。
1653年以後,荷蘭取代葡萄牙占領了錫蘭島,錫蘭島上又使用荷蘭國旗(1653-1796)。
17世紀末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國殖民地時期的國旗為深藍色,靠旗桿一邊上方為英國國旗紅、白米”字圖案,旗地右邊繪有錫蘭的國徽,國徽圖案為圓形。
18世紀末,錫蘭成為英國殖民地。使用英國國旗。當時英國使用
斯圖亞特王朝時期的國旗(1796-1801)。
1801年,愛爾蘭被併入英國後,英國國旗上增加了紅色的交叉十字(1801~1875)。
1875年,英國殖民當局在錫蘭島採用了新的旗幟,旗地為藍色,靠旗桿一側的左上角為英國國旗圖案,旗面右邊為一個圓形圖案,其中繪有一頭大象和一座佛塔。
1951年,在國旗的左邊増加了綠色、橙色兩個長方形和黃色分割線,橙、綠兩色的長方形代表國內的泰米爾族、
摩爾族、柏格族、
馬來族等其他少數民族。
1972年改稱斯里蘭卡,是該國的僧伽羅文古名,意為光明富饒的土地。斯里蘭卡島上最早的居民是
維達人。
確立歷程
1948年2月4日獲得獨立,定國名錫蘭成為大英國協的一個
自治領。當時國旗的旗地為咖啡色,四周為黃邊,中間是一頭緊握戰刀的獅子,咖啡色長方形的四角各有一片著提樹葉。
1951年3月2日,在國旗的左邊增加了綠色、橙色兩個長方形和黃色分割線。
1972年5月22日,宣布把國名
錫蘭改稱為斯里蘭卡共和國。“斯里蘭卡”是錫蘭島的僧伽羅文古名,意思是光明、富饒的土地,又對國旗上的菩提樹葉形狀進行修改。
設立參數
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旗面呈長方形,長寬比例為2:1。旗面四周的黃色框線和靠左側的黃色豎條將旗面分為兩個部分:左側部分為綠色、橙色兩個豎條;右側部分為咖啡色塊,其中有一隻緊握戰刀的獅子,咖啡色塊四角各有一片
菩提樹葉。咖啡色代表該國的主要民族僧伽羅族,綠色和橙色分別是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象徵,因為斯里蘭卡還有一些信仰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居民,加入這兩種顏色表示對少數民族的尊重。4片菩提樹葉表示對佛教的信仰,獅子圖案來自該國的歷史名稱“獅子國”,是剛強勇敢的象徵。
象徵意義
左框線內是綠色和橙色的兩個豎長方形;右側為咖啡色長方形,中間是一頭緊握戰刀的黃色獅子,長方形的四角各有一片菩提樹葉。咖啡色代表
僧伽羅族,占全國人口的72%;橙、綠色代表
泰米爾族和
穆斯林;黃色框線象徵人民追求光明和幸福。菩提樹葉表示對佛教的信仰,而其形狀又和該國國土輪廓相似;獅子圖案標誌著該國的古稱“獅子國”,也象徵剛強和勇敢,尾部八個凸起象徵八正道、在它的右前爪上握有一把劍,代表斯里蘭卡民眾誓死捍衛國家的決心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