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英文:USS John C. Stennis CVN-74,全稱:約翰·C·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建造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7號艦。
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標準排水量102000噸,滿載排水量104000噸;艦長317米,艦寬40. 8米,吃水11.7米,飛行甲板最大寬度78.3米。其推進系統為2座核反應堆,功率28萬馬力,最大時速超過30節;採用4台5槳葉推進器,艦上裝有4部飛機升降機和4部飛機彈射器,可搭載80架各種型號的作戰飛機。
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以來自密西西比州、著名的美國參議員約翰·C·斯坦尼斯命名,於1993年下水,1995年12月9日正式服役,母港為華盛頓州布雷默頓,以其為核心的航空母艦戰鬥群是美國海軍主力的海外武力單位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
- 外文名:USS John C. Stennis CVN-74
- 前型/級:企業號航空母艦
- 次型/級:福特級航空母艦
- 服役時間:1995年12月9日
- 國家:美國
- 全 稱:約翰·C·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
- 艦船類型:核動力航空母艦
- 建造公司:紐波特紐斯造船及船塢公司
- 艦 級: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 開建時間:1991年3月13日
- 下水時間:1993年11月11日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歷程,列裝入役,技術特點,總體設計,防護系統,武器系統,動力系統,艦載電子,性能數據,服役動態,部署巡航,維修改裝,動態事件,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20世紀60年代,美國曾一度停止發展大型航空母艦。但1966年初,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特遣艦隊在越南戰場上的活躍表現,扭轉了美國國防部否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態度,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設計建造提上日程。
美國海軍在建造裝備尼米茲級1~5號艦後,根據使用情況對包括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在內的後續艦進行提升改進,採用了模組化技術建造、在側舷增加凱夫拉裝甲、提高核反應堆堆芯壽命等技術措施,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增至10萬噸。
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是美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7號艦,也是美國海軍裝備的第八艘核動力航空母艦。該艦以為美國海軍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參議員約翰·斯坦尼斯命名。
建造歷程
1988年3月,尼米茲級航空母艦7號艦的建造契約正式簽署。
1991年3月,尼米茲級航空母艦7號艦在美國紐約紐波特紐斯造廠敷設龍骨,開工建造。該艦在建造中採用的模組化建造技術,每個模組先預裝好機械電子設備及管線,然後再移至乾船塢上組裝成艦體,從而加快了建造速度。
1993年11月,尼米茲級航空母艦7號艦下水,並被正式命名為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
航母艦徽
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艦徽的中心含義是通過力量維護和平。圓形代表地球意味著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在海上執行任務時一次無需裝填就可環行地球的能力。艦徽的主要顏色為紅,白,藍,金,同美國海軍的顏色一致,其上的7顆星寓意了約翰·斯坦尼斯在參議院的7個任期以及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是尼米茲級的第7號艦。
列裝入役
1995年12月9日,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編入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正式開始服役,母港為布雷默頓。
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戰隊群(又被稱為第三航母攻擊艦隊CSG-3)接收的裝備和所受訓練使之成為美國海軍前線部署的力量,通過威懾來保護美國的海外利益。
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戰鬥群的全部採購費高達150億美元,從其開始建造到最後退役,共需經費約330億美元,其中還不包括航空母艦的現代化改裝等費用。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標準排水量91300噸,滿載排水量約10.2萬噸。從機庫甲板向下有8層甲板,可裝載航空燃料及彈藥1.5萬噸。該艦的總體結構為封閉式機庫、全通甲板,機庫甲板以下的艦體是整體式箱形結構,機庫甲板以上為上層建築;斜直兩段式飛行甲板上安裝蒸汽彈射器,舷側設有4部飛機升降機及自動化的飛機著艦系統等。
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體內布置有機庫,主要用於停放、維修飛機。機庫淨高8.07米,長度為208.48米,寬度為32.92米。從龍骨到桅頂高76米,相當於一幢20層樓房高。航母的島型建築設定在甲板右舷中部,上面安裝各種雷達、導航和通訊天線共有7層,由上至下依次布置了航空艦橋、航海艦橋、司令部艦橋,作為航行和進出港瞭望、編隊指揮、控制飛機起降使用。
防護系統
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為進一步提高生存力,艦體除設有若干道縱向隔艙外,還有23道水密橫隔壁和10道防火隔壁。艦體和甲板採用高彈性鋼,可以抵禦穿甲彈的攻擊。在艦體的兩舷設有隔艙系統,彈藥庫、機艙等重要部位的頂部和兩側還加裝了63.5毫米厚的凱芙拉裝甲,加強了對反艦飛彈的防護水平。全艦設有30個損管隊,配備有泡沫消防裝置。為增強航母的抗傾覆能力,艦內泵機設備通過灌輸抽取艦內液體,能在20分鐘內調整艦體15度橫傾。
武器系統
艦載飛彈
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裝有2座八聯裝Mk57-3艦空飛彈發射裝置,3座20毫米Mk15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2座RIM-116艦空飛彈發射裝置和2座三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裝置。
艦載飛機
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配備C-13-2型彈射器,在直角甲板和斜角甲板上各有2座。如果4座彈射器同時使用,可在1分鐘內將8架飛機彈射升空。斜角甲板著艦區設有4道攔阻索和1道攔阻網,1架飛機回收間隔是35~40秒。將飛機從機庫運送到甲板再到起飛,可在15~20分鐘內完成。該航母配備美國海軍“標準型”艦載機聯隊,各類戰機總數有80架左右,在緊急情況下的艦載機可達100架。
動力系統
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的核動力裝置做了進一步改進,核反應堆堆芯壽命由13年提高到15年,一次裝完核燃料後可30年不用添加。核動力裝置為2座西屋公司的A4W/A1G壓水堆和4台蒸汽輪機,反應堆熱效率為25.6%。每個反應堆驅動2台蒸汽輪機,總功率高達26萬馬力,採用4台5槳葉推進器,4軸驅動,航母的最高航速30節。燃料可持續使用15年,續航力可達80~100萬海里,自持力為90天。
艦載電子
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是美國海軍第一艘裝備IT21“21世紀信息技術”的系統,實現網路化的現代航空母艦。艦上裝備的電子設備為:ACDS Block 1作戰數據系統;AN/SPS-48E型三坐標空中搜尋雷達、AN/SPS-49(V)1型兩坐標空中搜尋雷達和AN/SPQ-9B型目標截獲雷達;AN/SPN-46型空中交通管制雷達、AN/SPN-43C型空中交通管制雷達和AN/SPN-41型著陸輔助雷達;MK91-1型飛彈發射控制系統、SPS-48E(V)型和SPS-49(V)5型對空搜尋雷達、LN-66型導航雷達;SPS-67V型對海搜尋雷達;電子對抗為4座MK-36型干擾箔條發射器和SLQ-36型拖曳式魚雷誘餌;MK-36型干擾箔條發射器、SLQ-36型拖曳式魚雷誘餌。
性能數據
基本參數 | |
總長 | 332.85米(水線長:317米) |
艦寬 | 甲板76.8米,水線40.8米(飛行甲板寬:78.34米,飛行甲板面積:18211平方米) |
吃水 | 11.7米(12.5米) |
艦員 | 3200人(其中軍官160人);航空人員:2480人(其中軍官366人) |
性能參數 | |
排水量 | 標準91300噸;滿載10200噸 |
最大航速 | 30節 |
續航力 | 無限航區;持續航行20~25年 |
動力裝置 | |
推進動力 | 2座西屋A4W/A1G壓水堆,4台蒸汽輪機;4台應急柴油機,8000千瓦 |
推進裝置 | 4軸5漿 |
推進功率 | 28萬馬力 |
艦載航油 | 9000噸(航空汽油) |
武器裝備 | |
艦載飛機 | 14架F/A-18戰鬥攻擊機、36架EA-6電子戰飛機B型、E-2預警機C型、S-3反潛機B型(只執行水面偵察任務)、SH-60反潛直升機,總計約85架。 |
艦載武器 | 2座Mk57-3艦空飛彈發射裝置(8聯裝“海麻雀”) |
2座RIM-116艦空飛彈發射裝置(21單元“拉姆”RAM) | |
3座20毫米Mk15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 | |
2座三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管 | |
電子設備 | |
作戰數據系統 | ACDS Block 1 |
搜尋探測 | AN/SPS-48E型3坐標空中搜尋雷達 AN/SPS-49(V)1型2坐標空中搜尋雷達 AN/SPQ-9B型目標截獲雷達 |
航空管制 | AN/SPN-46型空中交通管制雷達 AN/SPN-43C型空中交通管制雷達 AN/SPN-41型著陸輔助雷達 |
火控制導 | 3部MK91-1型飛彈發射控制系統 SPS-48E(V)型、SPS-49(V)5型對空搜尋雷達 LN-66型導航雷達 SPS-67V型對海搜尋雷達 |
電子干擾 | MK-36型干擾箔條發射器 SLQ-36型拖曳式魚雷誘餌 |
服役動態
部署巡航
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及其艦載第九艦載機聯隊(CVW-9)的主要任務是在全球軍事行動中能夠持續地執行戰鬥任務。值勤時斯坦尼斯號作為旗艦是整個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核心,戰鬥群中通常有4~6艘其他各型軍艦作為防衛支援力量。
1998年2月26日,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離開母港布雷默頓出發,前往海灣好西太平洋海域,執行第一次海外部署。這次部署的目的地是阿拉伯海,接替喬治·華盛頓號航空母艦,執行對伊拉克南部禁飛區的巡邏任務。
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在橫渡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航渡過程中,在274小時內航行了8020海里,平均航速達到了29.4節。經過4個月的巡航後結束了首次長期海上部署。同年7月19日,該航母穿過荷姆茲海峽,進入印度洋,向新的母港--聖迭戈北島海軍航空站進發。同月,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從大西洋艦隊轉入太平洋艦隊,回到美國後直接駛入新母港聖迭戈。
2000年1月7日,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開始在西太平洋進行第二次部署,前往阿拉伯海接替甘迺迪號航空母艦戰鬥群。在經過6個月的海上巡航後,同年7月3日返回聖迭戈基地。
該次部署中,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先後跨越13個時區,航程34000海里,並訪問了韓國、香港、馬來西亞、巴林、阿聯、澳大利亞等8個國家和地區的10個港口。航母搭載的第9艦載機聯隊(CVW-9),飛行了10000架次,完成了伊拉克南部的禁飛區巡邏等任務。在阿拉伯海,還和其他9艘艦艇一起,實施了對伊拉克的海上禁運行動。
2004年8月,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搭載第14艦載機聯隊,開始了第四次部署。斯坦尼斯號和小鷹號航空母艦在日本附近海面集合,聯合進行"空中和海上協同訓練演習"。演習中,除了考核兩個航母戰鬥群的通訊與指揮、艦載機的協同作戰能力外,還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潛作戰,標誌著上述兩艘航母已經達到了作戰戰備狀態。演習的實戰色彩突出,因為雙航母戰鬥群是美國海軍航母編隊實戰的典型編成。同年11月1日,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經過5個月的海上巡航後返回了聖迭戈基地。
維修改裝
2013年5月,斯坦尼斯號完成最後一次任務支援阿富汗戰爭後,駛往普吉灣海軍造船廠接受了長達16個月花費2.4億美元的大修。
2015年1月,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在完成大修後,1月12日離開普吉灣,執行訓練任務。該航母第一站將前往位於印第安島的海軍彈藥庫,裝載2700噸彈藥。
動態事件
墜機事故
2011年3月30日,美國一架F/A-18戰鬥攻擊機C型在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上準備起飛執行例行訓練任務時,飛機發動機突然停止運轉並起火爆炸,導致10人受傷。
巡航南海
2016年3月3日,美國海軍已經派出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戰鬥群進入中國南海,艦上搭載數千名美國水兵。美軍太平洋艦隊發言人稱,隨同該航母一起抵達的還有莫比灣號巡洋艦、史托克代爾號驅逐艦和鐘雲號飛彈驅逐艦。
韓美軍演
2016年3月13日,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戰鬥群駛入韓國釜山港。斯坦尼斯號核動力航母參加3月7日至4月30日進行的韓美聯合軍演“關鍵決斷”(KR)。
日印軍演
2016年6月10日,日本、美國和印度三國海軍在駐日美軍佐世保基地,啟動代號為“馬拉巴爾2016”的海上聯合軍事演習。日本海上自衛隊日向號直升機驅逐艦、美軍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和印軍一艘飛彈驅逐艦等參加演習,演習項目包括反潛戰、水面戰、防空戰、海上搜救訓練等。
總體評價
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在尼米茲級航空母艦中戰力突出,能執行攻擊和反潛等多項任務,在美軍20世紀末的一系列軍事活動中經常參與。但由於該航母耗資巨大,也遭到不少非議。
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飛行甲板的側面標有“榮譽、勇氣、承諾”字樣,體現著美國海軍的核心價值觀。
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上的武器系統也得到了現代化改造,安裝了新型“拉姆”飛彈系統和艦艇自防系統,使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能夠自動探測各種海上威脅並與之交戰;操控室內安裝了具有最新型顯示器的新型綜合控制系統,大大節省了人力。航母更換了美國海軍首次使用的新結構桅桿,該桅桿採用新型合金鋼製成,強度更好,厚度更小,但比原桅桿更重,能安裝原桅桿無法承受的新型天線。(新浪網、《霸王傳奇-從蘭利號到甘迺迪號(下)》《艦載武器》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