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樹皮。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
清熱利濕,解毒。
主治
用於感冒,高熱驚厥,泄瀉,痢疾,目赤腫痛。
相關配伍
治風火眼痛:斜葉榕水煎後,熱敷兩眼。(《全國中草藥彙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斜葉榕,又名斜葉乳、石榕樹、水榕、澀仔樹。小喬木,幼時多附生,樹皮微粗糙,小枝褐色。葉薄革質,排為兩列,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長8-13厘米,寬4-6厘米,頂端鈍或急尖,基部寬楔形,全緣,一側稍寬,兩面無毛,背面略粗糙,網脈明顯,乾後網眼深褐色,基生側脈短,不延長,側脈5-8對,兩面凸起,葉柄粗壯,長8-10毫米;托葉鑽狀披針形,厚,長5-10毫米。榕果球形或球狀梨形,單生或成對腋生,直徑約10毫米,略粗糙,疏生小瘤體,頂端臍狀,基部收縮成柄,柄長5-10毫米,基生苞片3,卵圓形,乾後反卷;總梗極短;雄花生榕果內壁近口部,花被片4-6,白色,線形,雄蕊1枚,基部有退化的子房;癭花與雄花花被相似,子房斜卵形,花柱側生;雌花生另一植株榕果內,花被片4,線形,質薄,透明。瘦果橢圓形,具龍骨,表面有瘤體,花柱側生,延長,柱頭膨大。花果期冬季至翌年6月。
生長環境
分布於山地林中或曠地、水旁。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藥材性狀
樹皮呈半捲筒狀,長短不等,厚1-2mm。外表面灰棕色,具縱皺紋,皮孔橫向,栓皮易脫落露出鮮黃色皮部;內表面白色,具細密縱皺紋。質稍脆,易折斷。氣微,味淡。
相關論述
《福建藥物志》:“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