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飛蜥(學名:Draco maculatus)為鬣蜥科飛蜥屬的爬行動物,俗名飛龍、飛蜥、飛蛇。生活於熱帶山間盆地和山麓喬木林或闊葉林中,亦見於村邊道旁。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境繁殖,分布範圍,醫藥用途,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
體扁平。頭長,吻扁,吻端鈍圓;頭背鱗起棱,大小不一;吻棱與眶部鱗片側扁,直立;前額微突,兩頰稍陷;鼓膜被小鱗;眼瞼周圍有1圈大而略突的鱗,眼後上方有2枚棘狀鱗,枕部有少數錐鱗。鼻鱗小,鼻孔側位,在鼻鱗中央;上唇鱗9枚,下唇鱗8枚或9枚;下頜被粒鱗、喉囊,雄體的與頭等長,雌體的不及頭長之半,其鱗大於腹鱗;頸側囊三角形。無頸鬣和背鬣;背鱗大小不等,前段鱗略大,後段鱗稍小但雜有大鱗;翼膜背面為粒鱗,腹面無鱗;前臂及後肢脛節的前後緣、尾基兩側均被櫛狀鱗;第四指、趾略長於第三指、趾,後肢前伸達腋部或腋後;尾基雌性扁平,雄性明顯膨大。生活時背面灰棕色、青銅色或淺黑褐色,有黑色短橫斑紋,眼間及眼後黑斑顯著,頸部通常有2個黑斑點;腹面淺黃色、淡青色或淺黃褐色,有黑細點向後漸少或無斑;翼膜背面橘紅色帶黃綠色或淺紅棕色,散有大小不一的黑斑點,連綴成縱紋,翼膜腹面灰白色、淡青色或淺黃色,近邊緣有不規則黑斑;喉囊淺黃色,基部有藍色斑點;頸側囊背色同體色,腹面紅棕色;尾背有土紅色與黑色相間的橫斑。
生境繁殖
生活於熱帶山間盆地和山麓喬木林或闊葉林中,亦見於村邊道旁,西藏曾於一樟木樹洞中採到。
活動極敏捷,於樹枝間滑翔;好鬥,多成對;食昆蟲。於5~7月所獲的雌體,腹中有卵2~5枚。
1975年曾於一標本之喉部鱗縫中,發現寄生有橘紅色具稀疏纖毛的寄生蟲。
分布範圍
中國分布於西藏、雲南、海南、廣西;國外分布於斯里蘭卡、印度、緬甸、越南。
醫藥用途
【藥用來源】鬣蜥科動物斑飛蜥Dracomaculatus(Gray)除去內臟的整體。
【原動物】背面灰褐色,軀幹部有3~5條橫紋;翼膜背面橘紅帶黃綠,雜有黑斑點;喉囊褶淺黃色,基部藍色;頸囊褶腹面紅棕色。體側有翼狀皮膜,尾呈長鞭狀。
【性狀鑑別要點】整體的各部分均平展,尾長而直。四肢外展,微彎曲。翼膜薄,有黑色斑紋和斑點;腹面肉紅色。氣微腥。
【功效】清熱解毒,透疹。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