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斑翅鳳頭鵑嘴側扁。嘴峰向下彎曲;頭具長形黑色
羽冠。翅短圓,尾較長,呈凸尾狀。頭和整個上體黑色,具綠色光澤;兩翅也為黑色,
初級飛羽具一白色帶斑橫貫內外側(第一枚飛羽僅見於內側)。尾也為黑色,具白色尖端;中央尾羽白色端斑較窄,兩側較寬。下體白色。有時灰白色或略帶棕黃色。
幼鳥和成鳥相似,但上體較褐,頭上羽冠不顯著;尾端白斑沾棕,且較窄;頦、喉棕灰色,翅上
覆羽具棕灰色羽緣。
虹膜褐色至紅褐色;嘴黑色;腳灰藍黑色。
大小量度:體長33mm;嘴峰♂25-28mm,♀25-28mm;翅♂146-155mm,♀144-155mm;尾♂156-176mm,♀156-169mm;跗跖♂25-28mm,♀25-28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斑翅鳳頭鵑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等開闊的疏林、竹林,灌叢等各類森林環境中,最高分布海拔高度可達4000米以上,是林棲鳥類。
生活習性
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常活躍於高而暴露的樹枝間,飛行速度較紅翅鳳頭鵑略慢。鳴聲清脆,叫聲為二聲一度,較粗厲。主要以鱗翅目幼蟲、蝗蟲等各種昆蟲為食。偶爾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
分布範圍
原產地:安哥拉、孟加拉國、貝寧、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中國、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印度、肯亞、賴索托 馬拉威、馬里、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尼日、奈及利亞、阿曼、巴基斯坦、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索馬里、南非、南蘇丹、斯里蘭卡、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葉門、尚比亞和辛巴威。
旅鳥:剛果、吉布地、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席爾、泰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不確定:阿富汗。
繁殖方式
斑翅鳳頭鵑的繁殖期為6-7月。不營巢,通常產卵於畫眉、鵯、地鶇、雀眉、伯勞、燕尾等雀形目鳥類巢中,由這些鳥代孵代育。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斑翅鳳頭鵑南非亞種
| Clamator jacobinus serratus
| Sparrman, 1786
|
---|
2 | 斑翅鳳頭鵑印度亞種
| Clamator jacobinus pica
| Hemprich & Ehrenberg, 1833
|
---|
3 | | Clamator jacobinus jacobinus
| Boddaert, 1783
|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斑翅鳳頭鵑在中國是夏候鳥。種群數量稀少,應注意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