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已魚,Girella punctata (Gray, 1830),魢科魢屬的一種魚類。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Girellapunctata (Gray,1830)
- 別名:斑已魚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鱸形目
- 科:魢科
- 屬:魢屬
- 種:斑已魚
- 中文學名:魢
- 編號:7568
- 拉丁科名:Girellidae
- 拉丁屬名:Girella
- 拉丁種名:punctata
- 定名人:Gray
- 年代:1830
斑已魚,Girella punctata (Gray, 1830),魢科魢屬的一種魚類。
斑已魚,Girella punctata (Gray, 1830),魢科魢屬的一種魚類。原始文獻Ind. Zool.:pl.98, fig.34模式產地廣州俗名:斑已魚生境近海暖水性魚類,棲息於岩礁、石礫底質的近岸水域國...
石斑魚,是鱸形目鮨科石斑魚屬的魚類動物。其體長橢圓形稍側扁;口大,具輔上頜骨,牙細尖,有的擴大成犬牙;體被小櫛鱗,有時常埋於皮下;背鰭和臀鰭發達,尾鰭圓形或凹形;體色變異甚多,常呈褐色或紅色,並具條紋和斑點。因其喜歡生活在礁石附近,故名。石斑魚種類有100多種,中國約有10種。石斑魚在...
赤點石斑魚又叫紅斑、正斑 ,是鱸形目鮨科石斑魚屬魚類。赤點石斑魚體長20厘米左右,橢圓形,側扁;頭長大於體高;口中等大,上頜骨末端伸達眼中部下方;體被弱櫛鱗;尾鰭圓形;頭、體側、背鰭與尾鰭均具赤色斑點(液浸後為白色);背鰭基底僅有一黑斑,位於鰭棘部第9~11鰭棘基部。赤點石斑魚分布於中國...
盛產於漁山列島附近清水海域,體中長,側扁,牙尖細,背鰭發達,全身無鱗或只有極細的鱗片,大的足有二、三斤,因其身上有花色條紋和黑色斑點而得名。又因石斑魚喜棲息岩礁之間,當地人稱它為岩頭魚。根據身上表皮斑紋的區別,又分為赤點石斑魚、青石斑魚、寶石石斑魚、六帶石斑魚、雲紋石斑魚、縱帶石斑...
淡水石斑魚原產於中美洲的尼加拉瓜、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棲息於河流、湖泊底層。以魚類及能遊動的小型水生動物為食。1—2齡性成熟,產黏性卵,在水溫26—29攝氏度下受精卵經48小時可孵化。淡水石斑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在原產地是極受歡迎的食用魚類和游釣品種。中國廣東、江西等南方地區已開展人工養殖,...
頭部比其它的魚長得大,而且大部分的種類屬於大型種,通常躲在岩洞或珊瑚礁內單獨生活,與其它熱帶魚相比較,體色較不鮮艷,幾乎與四周岩石的顏色相似。包括石斑在內的鱸目,是魚類中種類最多的一目。隨著水產資源的不斷變化和市場需求量的日益增加,石斑魚的人工養殖隨之迅速發展,南澳縣的獵嶼灣,石斑的養殖已形...
花點石斑魚(學名:Epinephelus maculatus)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石斑魚屬的魚類。分布於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以及中國南海、台灣恆春等海域,棲息深度2-100米,體長可達60.5厘米,稚魚生活在水淺的珊瑚碎石區,成魚生活在臨海礁石、珊瑚礁,屬肉食性,以甲殼類、魚類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觀...
其肉味鮮美、生長快,具有可觀的市場潛力和養殖前景。自從人工育苗成功並實現苗種規模化生產以來,人工養殖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是已成為海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區的主要石斑魚養殖品種之一。營養價值 老虎斑蛋白質的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除含人體代謝所必須的胺基酸外,還富含多種無機鹽和鐵、鈣、磷以及...
老鼠斑因為頭長嘴尖,形狀酷似老鼠而得名,其體扁平,背鰭棘10枚,無大牙,一般在45厘米以上,體白色,布滿黑點,成魚體色較深,體上斑紋特別明顯,色彩艷麗,行動緩慢,具有搶食性,由於其肉質細嫩,味道特別鮮美,為海產品的名貴魚之一,在市場上的價格特別昂貴,它是一種高級觀賞魚類,又是一種高級食用魚類。
欽州石斑魚商品規格要求個體體重500克以上。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應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1)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證書持有人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①生產經營的農產品產自登記確定的地域範圍;②已取得登記農產品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③能夠嚴格按照規定的質量技術規範組織開展生產經營...
斑鰶為 鯡形目鯡科斑鯀屬 動物,是小型淺海魚類,長約20厘米。因鰓蓋的後方有一塊大黑綠斑而得名 ,又稱刺兒魚、古眼魚。斑鰶體呈長卵圓形側扁、頭大,吻短鈍,口略為亞端位、略向下傾斜,無齒。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臀鰭起點於背鰭基底後方,尾鰭深叉。體背呈綠褐色,體側下方和腹部呈銀白色。斑鰶在 中...
斑鱧主要分布於中國長江以南及海南島各水系,通常棲息於江河、湖泊或溝渠等淡水水域的底層,屬淡水底棲息魚類,喜棲息於沿岸水草茂盛的和淤泥底質的淺水區濁渾水體中,具有潛泥習性。性兇猛,但好靜。斑醴為肉食性魚類,其主要食物構成為橈足類、甲殼類、枝角類、小魚、水生昆蟲、蛙類等。體長30毫米左右的幼魚,...
廣布於各熱帶暖水海區。為淺海底層中小型魚類,棲息於沙底、岩礁、珊瑚和海藻叢中,體態與環境相似,具保護色。具有伏擊活的食餌的習性。食魚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有周期性脫皮現象,攝食愈劇烈,脫皮次數愈多。春季產卵,卵為浮性。鰭棘基部有毒,人被刺後,極為疼痛。斑鰭鮋全長37.5厘米,胸部有鱗,上...
對敵百蟲較敏感,敵百蟲濃度在0.3毫克/升時,魚開始跳躍,並逐漸死亡;雄魚口腔齒和胸鰭硬棘可作挖穴工具,冬季能鑿洞而棲。因此,應注意防止該魚挖洞逃逸。斑鮰為雜食性魚類,性貪食,喜歡集群攝食。仔魚以浮游生物為食,60毫米幼魚攝食搖蚊幼蟲及小型甲殼類,60毫米以後則以底棲生物中的大型水生昆蟲幼蟲、有機殘...
背面黃褐色,密具深褐色小斑,肩區兩側各有一顯著橢圓形斑塊;胸鰭里角上方有一不顯著的圓形暗色斑塊。體盤前部斜方形,後部圓形,前緣波曲。吻中長,尖突;吻軟骨前端癒合部約為後端分離部2.4倍。尾較寬大,比頭和軀幹稍短,側褶發達。體盤寬為長1.3~1.4 倍;體盤長為吻長 倍。吻長為眼徑3.0~3.5...
為原產於中美洲尼加拉瓜的慈鯛科魚類。俗稱花老虎。1988年引入台灣,是台灣南部地區普遍的淡水養殖品種,1996年廣東、江西一些養殖單位從台灣引入。淡水石斑魚的養殖技術的研究已引起國內水產工作者的重視,淡水石斑魚的養殖規模也越來越大,可望成為一種淡水養殖新品種。簡介 淡水石斑魚 Cichlasoma managuense為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