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礦

斑岩礦

斑岩礦是在時間上、空間上和成因上與淺成或超 淺成中酸性斑岩體有關的細脈浸染型礦床,通稱為斑岩型礦床。

斑岩型礦床過去又稱為“細脈浸染型礦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斑岩型礦床
  • 外文名:porphyry deposit
  • 別名:細脈浸染型礦床
  • 屬性:礦石
主要礦種,構造環境,成礦作用,礦石組構,圍岩蝕變,礦床特點,成礦年代,

主要礦種

礦石中常伴生有多種有用組份可供綜合利用,除Cu、Mo、Au、W、Sn、Pb、Zn外,尚可綜合回收Ag、Re、Co、S、Se、Te等元素。主要是銅礦,金礦

構造環境

斑岩型礦床主要產於匯聚板塊的邊界,包括大洋板片俯衝產生的島弧陸緣弧環境(濱太平洋帶),以及陸−陸碰撞造山(特提斯喜馬拉雅帶,中亞−蒙古帶)環境
1. 島弧環境的斑岩型礦床:主要環繞西太平洋廣泛分布(印尼、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等國)
2. 陸緣弧環境的斑岩型礦床:廣泛分布於太平洋東海岸,經典成礦省包括安第斯中部(智利、阿根廷、秘魯)和美國西部
3. 碰撞造山環境的斑岩型礦床:主要分布於特提斯−喜馬拉雅帶(西起西班牙,經克羅地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土耳其、亞美尼亞、伊朗、巴基斯坦,東到中國西藏和緬甸等地)和中亞−蒙古帶(西起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經中國新疆、甘肅和內蒙,東到黑龍江)

成礦作用

1、礦床多位於匯聚板塊的邊界,都與深大斷裂有關,與鈣鹼性岩漿作用密切相關;
2、同位素研究表明,S主要來自地幔;含礦流體早期主要為岩漿水,晚期有大氣降水的參與,大氣降水對某些蝕變的形成和硫化物的大量析出有積極的作用;
斑岩型銅礦的形成可能是上升的岩漿熱液和地下水發生對流循環的就過,地下水不僅提供了部分成礦物質,而且由於其富含鈉,氯鈣離子等組分還促進了礦石的沉澱和堆積
礦石組構和形態

礦石組構

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黃銅礦、輝鉬礦,次為斑銅礦、黝銅礦,伴生方鉛礦、閃鋅礦、磁鐵礦、磁黃鐵礦以及金、銀等礦物。
— 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石英,次為絹雲母、綠泥石、重晶石等。
—礦石構造以細脈浸染狀為主,由礦化中心向外依次為:浸染狀→細脈浸染狀→細脈狀、脈狀
受侵入體和接觸面的形態產狀、裂隙構造等因素控制,主要有柱狀、筒狀、環狀、似層狀等。

圍岩蝕變

十分發育,範圍可達數百米至數千米,並具明顯的、規律的水平和垂直分帶,由岩體中心向外:鉀化帶→石英− 絹雲母化帶(絹英岩化帶、似千枚岩化帶)→泥化帶(粘土化帶)→青磐岩化帶
——圍岩蝕變的帶狀分布規律是斑岩型礦床的重要找礦標誌。
斑岩礦
圖片

礦床特點

礦床常成群、成帶分布,規模巨大。礦床埋藏深度淺,適合於大規模、機械化的露天開採。 礦石品位較低(Cu一般為0.4−1 %),但礦化分布均勻,礦石工藝性能穩定,可選性好。礦石中常伴生有多種有用組份可供綜合利用,除Cu、Mo、Au、W、Sn、Pb、Zn外,尚可綜合回收Ag、Re、Co、S、Se、Te等元素。

成礦年代

礦床成礦主要分布於新生代(~60%),其次 是中生代(~3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