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在活動中生成先秦詩學新論

文體在活動中生成先秦詩學新論

《文體在活動中生成先秦詩學新論》主要講述了,傳統昕謂的“詩學”,主要指詩歌理論與批評,但是,錢志熙先生在分析了從晚唐到近代“詩學”一詞的使用情況後指出,“詩學”一訶,“除了指詩歌理論與批評外,還指構成詩人創作之能力的學理性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詩學是構成詩歌創作的基礎,詩學的主體存在於詩歌創作中;從這個意義上說,詩歌史即詩學史”。 《文體在活動中生成先秦詩學新論》是對先秦詩學活動有關問題的思考心得,分上、中、下三篇。

基本介紹

  • 書名:文體在活動中生成先秦詩學新論
  • 作者:范衛平
  • 出版社:甘肅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5月1日
  • 頁數:425 頁
  • 定價:50 元
  • 開本:16 開
  • ISBN:9787226042847
  • 語種:簡體中文
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上篇文體在活動中生成
一、歌體文學·樂體文學·詩體文學
1.一種需要反思的詩學觀
2.三種活動、三種文化、三種文學
3.關於歌體文學
4.關於樂體文學
5.關於詩體文學
二、“詩言志”原解
三、聲·音·樂——先秦詩學研究需要辨析的重要概念
1.關於“聲”
2.關於“音”
3.關於“樂”
4.結語
四、“文學自覺”問題論爭述評——兼論詩體文學的自覺
中篇樂體文學視角中的詩騷研究
一、《詩經·芣苜》論釋一禹夏族的圖騰祭祀樂
1.《詩》家釋《芣莒》之誤
2.“芣莒,似木,實似李,食之宜子”,即薏苡
3.薏苡:禹夏族的圖騰
4.薏苡是禹夏族遭受洪水之災時得以生存的主要糧食作物
5.有關禹夏族“吞”薏苡而“生”的文化信息
6.《芣莒》:禹夏族的圖騰祭祀樂
二、從忠臣到愛國詩人——歷代評屈論騷的方法論失誤
1.司馬遷評屈論騷的方法論失誤
2.“狂狷之士”和“忠貞之臣”:班固、王逸眼中的屈原
3.“千古第一忠臣”
4.五四以來的“非屈”和“頌屈”
5.總結失誤並非否定屈騷
三、楚辭產生的文化生態一論楚文化結構及其特性
1.物態文化層:採集、漁獵等原始經濟成分仍占很大比重
2.制度文化層:社會形態、政體結構、官職制度、組織原則等保存著較多的氏族社會性質
3.行為文化層:尚鬼、崇巫、淫祀、好卜
4.心態文化層:價值觀念、道德理想、審美情趣、宗教信仰、國民品性、思維方式等都顯示出氏族神巫文化的特點
四、屈原:楚民族“宗教—道德—文化”的精神領袖——屈氏所守莫敖、三閭大夫為神職官員說
1.屈氏世守莫敖之職
2.莫敖為神職官員
3.三閭大夫屈原也為神職官員
4.屈原:楚民族“宗教—道德—文化”的精神領袖
五、楚辭文體淵源諸說質疑
1.楚辭文體淵源的幾種觀點
2.《詩經》不可能是楚辭的活水源頭
3.楚辭也不是由楚民歌發展而來
4.楚辭也不是汲取散文筆法創造出來的
5.楚辭也非屈原自創的文體
6.楚辭也不是屈原抒情言志的個體抒情詩
7.小結
六、 “楚辭體”文體特性研究述要——以1995—2004年論文為例
1.從《詩》《騷》異同比較中看“楚辭體”的文體特性
2.從漢代人對楚辭的接受和認識中看楚辭的文體特性
3.從楚辭的語體特點看“楚辭體”的文體特性
4.從楚辭的“體性”特徵看“楚辭體”的文體特性
5.小結
七、論楚辭的“樂體文學”特性
1.“兮”字句:楚辭“樂體文學”特性的重要標誌
2.“歌節”:楚辭曲式構成的最小單位
3.“亂”、 “少歌”、 “倡”:楚辭樂章結構的音樂處理手法
八、太陽之禮讚宗神之祭歌——南楚神巫文化系統中的《離,騷》
1.楚辭是祀神樂曲
2.《離騷》:楚王族祭祀其“始祖—太陽神”的祀神樂典
3.《離騷》的主旨是極力倡導太陽神精神
4.死的沉思生的執著——《離騷》的死亡意識、生命意識
5.從彭鹹求中正——《離騷》祭儀的深層結構
附1《離騷》首十二句新解
附2《離騷》的結構及大意——從楚王族祭祀其“始祖—太陽神”樂的視角
九、從藏族《世巴問答歌》看《天問》的文體性質——論《天問》是楚民族問歌體創世史詩
1.“呵壁題詩、渫憤舒愁說”質疑
2.“窮理詰問、懷疑反思說”質疑
3.“史詩”:現代學者認識《天問》文體性質的關鍵字
4.從《世巴》和《天問》內容結構的比照看《天問》的創世史詩性質
5.從《世巴》的演唱、傳習活動看《天問》只問不答的成因
6.從《世巴》看《天問》的題義、作旨、“錯簡”傳播、定型
7.結語
下篇樂學思想探幽/333
一、《老子》“音聲相和”釋義輯述
1.從自然、生活現象理解“音聲相和”
2.從音樂文化事象理解“音聲相和”
3.從聲音的大小、長短、強弱、高低、清濁的對立應和理解
“音聲相和”
4.隨意註解、不知所云的情況
5.簡要評述
二、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釋《老子》 “音聲相和”辨正
1.對蔡著釋“音聲相和”的幾點質疑
2.辨正一:“和”是音樂的重要特徵
3.辨正二:《老子·二章》的論旨是講辯證法思想
4.辨正三:“音”、“聲”不分“藝術之聲”和“自然之聲”
5.辨正四:《老子》所包含的音樂美學思想≠老子的自然無為思想
三、《老子·二章》 “故”字引起的歧解誤釋
1.對章旨的歧解造成對“音聲相和”的誤釋
2.對“故”字理解的偏頗導致對章旨的歧解和對“音聲相和”的誤釋
3.我們的觀點
四、《老子》“音聲相和”命題之所指
1.《老子·二章》論旨及“音聲相和”的語境
2.關於“音聲相和”之 “和”
3.關於“音聲相和”之“音”、“聲”
4.五聲調和八音而樂成
5.結語
五、“音聲相和”:中國樂學思想的核心命題
1.區分“含蓄意指系統”和“直接意指系統”的“音聲相和”
2.“音聲相和”命題是對宗周禮樂文化活動中長期音樂實踐經驗及其特徵的總結
3.“去聲相和”命題是對《老子》之前諸家樂論思想的凝練概括
4.“音聲相和”命題從音樂內在結構的矛盾關係中揭示了音樂的審美特質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范衛平,男,1963年生,甘肅省卓尼縣人,甘肅民族師範學院漢語系副教授,河洮岷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甘肅省古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先秦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在《甘肅社會科學》《文藝理論研究》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主持《“楚辭體”文體特性研究》等省、廳級科研項目三項。1995年獲甘肅省委、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甘肅省優秀教師園丁獎”,2001年獲甘肅省教育廳頒發的“甘肅省笫八屆高校青年教師成才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