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票

新中國成立後,郵票是按志號“紀”或“特”的順序發行的,但到1967 年3 月,紀念郵票《毛主席的好戰士——劉英俊》發行後,這種按志號發行的方法便中止了。其後便出現了“文革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革票
  • 起於:1967 年發行的《毛主席語錄》
  • 終於:發行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
  • 種類:約有80 余種
產生背景,歷史沿革,

產生背景

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把一切都搞得顛顛倒倒,郵票的發行和使用也毫不例外。

歷史沿革

1967 年後,郵電部門曾實行過郵寄毛主席著作可免資掛號的待遇。
1968 年8月,被稱為“寶畫”的《毛主席去安源》印成郵票後,被宣傳得神乎其神,以至郵局怕錯,規定貼用《毛主席去安源》郵票免蓋郵戳。郵票不蓋銷,也許“永久”也用不完。在重新恢復郵票按志號發行後,“文革票”除極少幾枚外,留在民眾手中的仍可繼續使用。但是,由於當時仍處“紅海洋”里,全國上下一片紅,有心收集“文革票”的人很少,直至郵電部門明文停止銷售“文革票”後,使現存的“文革票”成了奇貨,以至中國郵票總公司規定的交換參考價竟高出原值的十倍甚至數百倍。
直至1974 年元旦起,我國才恢復了郵票按志號編排發行的辦法,志號設為“J”或“T”。當時,“文化大革命”雖未結束,但這些郵票在概念上似乎已不屬“文革票”。在“文革”的郵政中,出現了許多中國郵政史上“史無前例”的事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