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語合一

文語合一是指文章語言(書面語言)和口語(口頭語言)的合流而趨向一致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語合一
  • 定義:文章語言(書面語言)和口語(口頭語言)的合流而趨向一致性
這兩種語言的由“分”而“合”在歷史上走過了相當漫長而曲折的道路。我國最早的文字載體是龜甲、牛骨和銅器,由於載體的局限性,文字必須高度概括和精練,因此文字語言與口頭語言一開始便有差距。發展到六朝時代,由於審美情趣浸透了書面語言的一切領域,甚至連套用文也不例外,如庾信的《謝騰王賚馬啟》,便處處講究駢偶、音律、詞藻,這就使書面語與口語的分離達到了一個極點。從唐以後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有些進步的文章家、作家,迎合時代潮流,開始不斷在自己的著作里採用口語,如明代的袁氏三兄弟(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不但提出了“寧今寧俗”的主張,而且在他們的文章寫作中進行了部分實踐。但這種趨向,仍然遭到了清代代表封建正統意識的桐城派首領人物方苞、姚鼐等的頑強抵抗。直到“五四”的白話文運動,才使“文語合一”逐漸形成不可抗拒的潮流。由此縱觀,文語合一是文章語言發展的必然趨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