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世芳坊

“文武世芳”牌坊建成於明崇禎十年(1637年)初春,於明末鄒姓村民為表彰明代文學家、兵部侍郎、抗荷名將鄒維璉及鄒氏歷代名人的“文韜武略”而立。在潭山鎮龍岡村。為磚石混合結構牌坊。面闊7間,門1壁6,門楞高大。門楣上石額刻“文武世芳”4字。明末鄒姓村民為表彰明代文學家、兵部侍郎、抗荷名將鄒維璉及鄒氏歷代名人的“文韜武略”而立。高7.7米,寬10.26米,今完好

“文武世芳”牌坊建成於明崇禎十年(1637年)初春(圖一)。該牌坊高7米,寬9.5米,厚50厘米,由6根40厘米見方的石柱分隔成五大塊,中間高為5米、寬2.3米的圓形石拱門;其左右兩邊依次為高5.6米,和1.8米,石圓門上方由寬1.5米、高40厘米麻石雕刻“文武世芳”四個楷書大字(圖二);石柱與石柱之間由15×10厘米磚塊拼砌而成棱形圖案(圖三),四周繪有菊花、花鳥等各式各樣壁畫紋飾圖案。磚與磚之間用糯米粉、石灰漿和桐油混合而封磚,疊成斗拱;拱門由長1.5米、厚25厘米麻石作石門腳,牌坊上方角上由高低不同鰲魚翹尾和龍頭形狀裝飾(圖四),顯示出古樸典雅、氣勢宏偉,獨具特色的牌坊風格。
牌坊前後全部由1米×50厘米的麻石輔蓋,中間由2米長、60厘米寬的直條麻石輔墊直通牌坊前後,整體如一,風格獨特,有較高牌坊建築藝術。
據考證,當時建造該牌坊目的是為了表彰出生於新昌(今宜豐)縣上天寶(今潭山鎮)龍崗村的民族英雄鄒維璉抗擊海外紅夷(荷蘭侵略者)占據台灣、廈門等侵略者有功,崇禎皇帝根據鄒維璉功績和朝廷上下對他一致的好評,特下詔書御準在鄒維璉的家鄉龍崗村建造一座紀念他抗寇有功的跨路牌坊,並親筆御書“文武世芳”四個大字,藵獎他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為國爭光,抗擊外敵功績。據查閱鄒氏族譜,建造“文武世芳”牌坊時,由當地新昌(今宜豐)縣官吏負責施工,所建銀兩由京城直接撥付,建造規格也作了詳細的等級規定。凡途經此牌坊,無論官職大小,一律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由此可見此牌坊尊貴和區別於一般牌坊,其意義遠遠超出了其它牌坊建造的內涵。
多少年來,遠近村民除觀賞其藝術建築外,更多敬仰該牌坊是皇帝御準建造,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同時又是為一位民族英雄個人所建,更加深了該牌坊神秘色彩。從牌坊下凹進的麻條石磨損的痕跡來看,有多少達官貴族和黎民百姓曾到牌坊下走過看過,是觀賞還是來沾沾“皇氣”,我們無從考證,但有一點“文武世芳”牌坊非同一般,令人稱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