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選自《勉行堂文集》卷六。文木先生就是著名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這是吳敬梓的好友程晉芳為他寫的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文木先生傳
- 創作年代:清代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程晉芳
作品概況,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文木先生傳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程晉芳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先生姓吳氏,諱敬梓,字敏軒,一字文木,全椒人(1)。世望族,科第仕宦多顯者,先生生而穎異,讀書才過目,輒能背誦。稍長,補學官弟子員(2)。襲父祖業,有二萬餘金。素不習治生,性復豪上,遇貧即施,偕文士輩往還,飲酒歌呼窮日夜,不數年而產盡矣。
安徽巡撫趙公國麟聞其名(3),招之試,才之,以博學鴻詞薦(4),竟不赴廷試,亦自此不應鄉舉(5),而家益以貧。乃移居江城東之大中橋,環堵蕭然(6),擁故書數十冊,日夕自娛。窘極,則以書易米。或冬日苦寒,無酒食,邀同好汪京門、樊聖謨輩五六人,乘月出城南門,繞城堞行數十里(7),歌吟嘯呼,相與應和。逮明,入水西門,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謂之“暖足”。余族伯祖麗山先生與有姻連(8),時周之(9)。方秋,霖潦三四日,族祖告諸子曰:“比日城中米奇貴,不知敏軒作何狀。可持米三斗,錢二千,往視之。”至,則不食二日矣(10)。然先生得錢,則飲酒歌呶(11),未嘗為來日計。
其學尤精《文選》,詩賦援筆立成,夙構者莫之為勝。辛酉、壬戌間(12),延至余家,與研詩賦,相贈答,愜意無間。而性不耐久客,不數月,別去。生平見才士,汲引如不及。獨嫉時文士如仇(13),其尤工者,則尤嫉之。余恆以為過,然莫之能禁。緣此,所遇益窮。與余族祖綿莊為至契(14)。綿莊好治經,先生晚年亦好治經,曰:“此人生立命處也。”
歲甲戌(15),與余遇於揚州,知余益貧,執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處也,奈何?”余返淮,將解纜,先生登船言別,指新月謂余曰
(16):“與子別,後會不可期。即景悢悢(17),欲構句相贈,而澀于思,當俟異日耳。”時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歿矣。先數日,裒囊中余錢(18),召友朋酣飲。醉,輒誦樊川“人生祇合揚州死”之句(19),而竟如所言,異哉!
先是,先生子烺已官內閣中書舍人(20),其同年王又曾轂原適客揚(21),告轉運使盧公(22),殮而歸其殯於江寧(23)。蓋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詩說》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說為《儒林外史》五十卷,窮極文士情態,人爭傳寫之。子三人,長即烺也,今官寧武府同知(24)。
論曰:余平生交友,莫貧于敏軒。抵淮訪余,檢其橐(25),筆硯都無。余曰:“此吾輩所倚以生,可暫離耶?”敏軒笑曰:“吾胸中自有筆墨,不煩是也。”其流風餘韻,足以掩映一時(26)。窒其躬(27),傳其學,天之于敏軒,倘意別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測之也。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全椒:今屬安徽省。
(3)趙公國麟:趙國麟,字仁圃,山東泰安人。康熙年間(1662—1722)進士。乾隆年間(1736—1796)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4)博學鴻詞:科舉考試的一種名目。這裡指1737年(乾隆二年)舉行的一次。
(5)鄉舉:鄉里舉薦。
(7)城堞(dié):城牆。堞,城上如齒狀的矮牆。
(8)麗山先生:程麗山,與程廷祚(綿莊)是同輩,事跡不詳。
(9)周:通“賙”,救濟。
(10)不食:這裡指斷炊。
(11)歌呶(náo):歌喧。
(12)辛酉、壬戌:指1741年(乾隆六年)、1742年(乾隆七年)。
(13)時文:科舉應試之文。明清時指八股文。
(14)綿莊:程廷祚,字啟生,號綿莊。乾隆(1736—1796)初期以諸生召試鴻詞科,未考中。從此不應鄉試,閉戶終老一生。
(15)甲戌:1754年(乾隆十九年)。
(16)新月:初出的月亮。
(17)悢悢(liàng):惆悵。
(18)裒(póu):聚集。
(21)同年:科舉時同榜考取的人。王又曾:字受銘,號轂原,浙江秀水人。乾隆年間(1736—1796)進士,官刑部主事。著有《丁辛老屋集》。
(22)轉運使盧公:指兩淮鹽運使盧見曾。盧見曾字抱孫,號雅雨,山東德州人。當時任兩淮都轉鹽運使。
(23)殮:給死者穿著入棺。殯:埋葬。江寧:今江蘇南京市。
(24)寧武府:今山西寧武。同知:知府的副職。
(25)橐(tuó):盛物的袋子。
(26)掩映:遮掩襯托。
(27)窒:遏制。躬:身體,引申為本身。
作品譯文
先生姓吳,名敬梓,字敏軒,又字文木,全椒人。世代望族,科舉及第和做官的大多顯赫。先生生性特別聰明,讀書才過目,就能背誦。長大後,補任縣學生員。繼承父親的祖業,有二萬多金。一向不學如何經營家業,性情又十分豪爽,遇到貧困的就施捨,跟文士們交往,常飲酒高歌窮盡日夜,不到幾年家產就耗盡了。
安徽巡撫趙國麟聽說他的名聲,招過去一試,認為他有才,舉薦他參加博學鴻詞考試,竟然不去參加廷試,也從此不回應鄉里的舉薦,因而家境也就越發貧困。於是移居江城東邊的大中橋,家徒四壁,冷落淒涼,只擁有幾十本舊書,日夜自娛自樂。窮困到了極點,就拿書去換米。有時冬天寒冷。沒有酒可以喝,他就邀請五六個好友,乘著月色從南城門出去,,繞著城郭步行數十里,一起放聲歌唱,遙相呼應。等到第二天,從西城門進入,各自大笑分開,每天晚上都是這樣,他們稱這為暖足。我的伯父程麗山和先生有聯姻,時常的周濟他。
他治學尤其精通《文選》,詩賦提筆一揮而就,即使那些事先構思的人也沒有一個能超過他的。辛酉、壬戌年間,我邀請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討詩賦,互相贈答,快意無比,親密無間。然而他生性耐不住長久客居他家,不到幾個月,就辭別離去。他平生見到有才能的讀書人,就想舉薦提攜他,唯恐來不及。唯獨像仇人一樣痛恨那些寫八股文的讀書人,對那些特別擅長寫八股文的人,就特別痛恨。我常常認為這是一種過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為這個緣故,他的處境更加窮困。
甲戌年,他和我在揚州相遇,知道我更加貧困了,就握著我的手哭著說:“你也到了我這種地步,這種處境不容易立足,怎么辦?”我返回淮地,將要解開纜繩,先生登上船跟我告別,指著初升的月亮對我說:“跟你一別,日後見面不可約定。面對這樣悲傷的情景,想要寫幾句話送給你,可是文思阻澀,還是等待他日吧。”當時是十月七日,又過了七天先生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歲。所寫的書有《文木山房集》、《詩說》若干卷。又模仿唐人小說寫了《儒林外史》五十卷,窮盡讀書人的情態,人們爭著傳抄。
我平生結交的朋友,沒有比敏軒貧困的。先生抵達淮地看望我,我察看他盛物的袋子,連筆硯都沒有。我說:“這是我們這些人所依靠的用來謀生的工具,可以暫時拋離嗎?”敏軒笑著說:“我胸中自有筆墨,不擔心這些。”他的流風餘韻,足以蓋過當時的人。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選自《勉行堂文集》卷六。文木先生就是著名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這是吳敬梓的好友程晉芳為他寫的傳。這篇傳記生動地描繪了吳敬梓“未可以流俗好尚測之”的相當特殊的性格特點:他“傾酒歌呼窮日夜”,不為來日計;苦寒無酒食,邀同好友繞城暖足;他像痛恨仇人一樣痛恨那些寫八股文的讀書人,對那些特別擅長寫八股文的人,就特別痛恨,為後人了解《儒林外史》的創作提供了相當生動而又珍貴的作者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