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有一攝影愛好者前往百丈漈鎮天頂湖水庫攝影時發現西段村乾枯的湖底出現一座古橋,立即與縣文化新聞出版局聯繫。次日一早,普查隊驅車前往登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成縣周濟橋
- 類型:三孔石拱橋
- 長:40.4米
- 寬:3.70米
基本資料,百年滄桑,歷史價值,
基本資料
該橋為三孔石拱橋,拱券兩大一小,兩端連線鎮頭村與西段村,全長40.4米,寬3.70米,橋身皆由不規整塊石砌築,拱券縱聯分節並列砌築,橋面與橋身前的分水尖在1958年建水庫大壩時被拆除大部分,已殘缺不全,現橋面呈拱形狀,無踏步。1960年水庫開始蓄水時被淹。眼下正值水庫枯水期,天頂湖水庫內蓄水很少,該橋周邊湖水幾乎乾竭,因此再次顯露在世人面前。從湖邊躺著的字跡清晰的橋碑得知,此橋名為周濟橋,古時是青(田)瑞(安)兩邑之通衢,是西坑鎮敖底村周作典於清鹹豐乙卯年(1855)獨自輸金七百餘兩建造。無奈剛開始建造,周公即辭世,其子繼承父志,力以成之。經營於仲春,告竣於季冬。周作典字開宗,號金峰。武庠生,欽授千總銜。
百年滄桑
在鎮頭村橋頭方湖床上躺著一塊長方形青石質的橋碑。碑額文字已毀無法辨認,碑文用行楷書寫,清晰記載著:“八都西段周濟橋碑誌—— 夫橋者,濟人也。芝田八都西段,中有大溪,發源南田,流通瑞邑。行人至此,不得濟焉。喜是鄉金處鰲里有職員周作典者,素以濟人為急。於鹹豐乙卯歲,獨輸金七百餘兩以建石橋兩硐,便於往來。奈卜築方興,旋即辭世。幸諸嗣君克承父志,力以成之。經營於仲春,告竣於季冬。余於丙辰春與劉君達源同玩游山水,經過此橋。噫!是橋也,系青瑞兩邑之通衢。今也履如平地,周君之濟人周矣!因顏之曰:‘周濟橋’。爰弁數語勒諸貞珉以垂不朽雲。落款於清鹹豐六年(1856)立”。 橋碑原置西段村橋頭,後被洪水沖至湖下游,由鎮頭村村民發現後抬置於鎮頭村橋頭。重建橋碑已無可尋。
據西坑周氏族譜記載:周作典(1787-1855),字開宗,號金峰,武庠生,欽授千總銜。 西坑鎮敖底村人,知書達理,才思敏捷;居心質樸,處世精嚴;規劃多方,克光前烈;貽謀盡善,大啟後昆;興農辦工,重教育才,樂施濟義。
《南田山志》敘水篇中記載:“下至無為觀口,與自十源寨逕富莊,繞無為觀之水匯。合流至丁坑口,受西里東行之至篁莊,(中有周濟橋,鹹豐乙卯周作典造,民國元年大水圮,作典後裔重造;西段橋;金竹橋;順濟橋;鎮南橋)二源大田逕岩背之水來篁莊。(中有篁莊陽頭橋,脫珥橋)合流去篁莊東五里,落於百丈漈。”沿溪而居還有三四個村落。
歷史價值
周濟橋是文成普查隊到目前為止發現的首座三孔石拱橋,它的發現對研究我縣古代交通情況和橋樑建築>橋樑建築有一定的價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