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復苗族土家族鄉

文復苗族土家族鄉

文復苗族土家族鄉,隸屬於重慶市武隆區,地處武隆區東部,東、南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為鄰,西與浩口苗族仡佬族鄉毗鄰,北和江口鎮相連,距武隆區人民政府駐地36千米,區域總面積109.6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末,文復苗族土家族鄉戶籍人口為9505人。截至2020年6月,文復苗族土家族鄉下轄6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興隆村。

2018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有工業企業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復苗族土家族鄉
  • 行政區劃代碼:500156205
  • 行政區類別:民族鄉
  • 所屬地區:重慶市武隆區
  • 地理位置:武隆區東部
  • 面積:109.6 km
  • 下轄地區:6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興隆村
  • 電話區號:023
  • 郵政區碼:408507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 車牌代碼:渝G
  • 人口:9505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災害,自然資源,人口,經濟,綜述,農業,工業,商貿,金融,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技事業,文體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交通,所獲榮譽,歷史文化,

建置沿革

1953年5月,隸屬於彭水縣第三區;同年10月,劃屬第七區。
1958年10月,設文復公社。
1984年1月,文復公社改為文復鄉。
1992年9月,天星鄉併入文復鄉。
1998年11月,文復鄉復分為文復、天星2鄉。
2003年12月,撤銷天星鄉,併入文復鄉;雙山村第1村民小組併入江口鎮
2009年5月,改設為文復苗族土家族鄉。轄興隆、楠木、高隆、西山、漆樹、銅鑼6個行政村;下設42個村民小組。

行政區劃

2020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下轄6個行政村:興隆村、楠木村、西山村、高隆村、銅鑼村、漆樹村,人民政府駐興隆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文復苗族土家族鄉地處重慶市武隆區東部,東與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靛水街道接壤,南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潤溪鄉為鄰,西與浩口苗族仡佬族鄉毗鄰,北和江口鎮相連,距武隆區人民政府駐地36千米,區域總面積109.6平方千米。
文復苗族土家族鄉

地形地貌

文復苗族土家族鄉地處武陵山北麓余脈的山丘河谷地帶,境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1000米,境內最高峰燕子背主峰位於銅鑼村,海拔1513米;最低點位於西山村的婁子埡口,海拔600米。

氣候

文復苗族土家族鄉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多年平均氣溫在17.0℃左右,1月平均氣溫在7.0℃,極端最低氣溫-1.2℃(1986年1月18日);同年7月平均氣溫28.0℃,極端最高氣溫39.8℃(1961年7月13日);平均氣溫年較差21.0℃;生長期年平均300天,無霜期年平均300天,最長320天,最短28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147小時,年總輻射102.3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295天(一般為2月7日—12月1日);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最大降水量1500毫米(1962年),最少降水量900毫米(2006年);降水主要集中在5—7月,其中7月最多。

自然災害

文復苗族土家族鄉主要自然災害有地質滑坡、冰雹、旱災、洪災、風災、低溫、霜凍、雷擊等,旱災、風災年年有程度不同發生,冰雹、霜凍3年發生一次。文復苗族土家族鄉有地質災害點5處。2011年6月,西山村白岩腳處發現地質滑坡險情,崖體裂縫長1800米,危崖體達50萬立方米。

自然資源

文復苗族土家族鄉境內已探明礦藏資源有石灰石、煤等,石灰石儲藏量200萬餘噸,煤10萬餘噸;有林地3.2萬畝,森林覆蓋率70%,可用作木材樹種10多種,木材蓄積量5萬立方米。

人口

2011年末,文復苗族土家族鄉總人口9328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51人,城鎮化率2.7%;另有流動人口2879人。總人口中,男性5056人,占54%;女性4272人,占46%;14歲以下1745人,占18.7%;15—64歲6420人,占68.8%;65歲以上1163人,占12.5%;以漢族為主,達5611人,占61%;少數民族3717人,占39%;其中苗族2676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71.9%;土家族1038人,占27.9%。2011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人口出生率7.7‰,人口死亡率7.4‰,人口自然增長率0.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85人。
2017年末,文復苗族土家族鄉常住人口為7068人。
截至2018年末,文復苗族土家族鄉戶籍人口為9505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財政總收入585.4萬元,比2010年增長4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8.9萬元;人均財政收入628元,比2010年增長21%。2011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農民人均純收入620元,比2010年增長25.6%。
2018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有工業企業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個。

農業

2011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有耕地面積1.4萬畝,人均1.5畝。2011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農業總產值達到7749.7萬元,比2010年增長29.92%,農業增加值3848萬元。2011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生產糧食435.3噸,人均481千克,其中玉米249.7噸,水稻85.3噸。文復苗族土家族鄉經濟作物以烤菸、水果為主。2011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烤菸種植面積6981畝,產量920噸,產值1500萬元。文復苗族土家族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山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生豬飼養量2.9萬頭,年末存欄1.2萬頭;山羊飼養量2.3萬隻,年末存欄8560隻,牛飼養量5800頭,年末存欄2860頭,家禽飼養量3萬羽,上市家禽1.7萬羽。2011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生產肉類1672噸;畜牧業總產值6199.76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80%。2011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水果種植面積0.1萬畝,產量100噸,主要品種有日本甜柿,種植面積7000畝,產量59.5噸。
文復苗族土家族鄉
文復鄉千畝良田

工業

2011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工業總產值為達到170萬元,比2010年增長12%,工業增加值20.4萬元。2011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家,職工13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0萬元,比2010年增長13%。

商貿

2011年末,文復苗族土家族鄉有商業網點56個。2011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900萬元;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2776萬元,比2010年增長23.2%。

金融

2011年末,文復苗族土家族鄉有1家銀行在境內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各類存款餘額為5540萬元,比2010年增長11%;人均儲蓄5000元,比2010年增長20%;各項貸款餘額700萬元,比2010年增長-0.2%。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文復苗族土家族鄉有幼稚園1個,在園幼兒172人,專任教師4人;國小2所,在校生620人,專任教師50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文復苗族土家族鄉主要學校有文復鄉中心國小校、天星國小校(其中天星國小校屬於村小)。2011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36萬元,比2010年增長15%;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20%。

科技事業

2011年末,文復苗族土家族鄉有各類科技人才11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6人,經營管理人才1人,技能人才3人,農村實用人才1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文復苗族土家族鄉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6個,農家書屋6個,藏書2萬餘冊;農民業餘文藝演出隊1個,從業人員5人。2011年末,文復苗族土家族鄉有體育場地6處,都已安裝了健身器材,每年定期舉辦體育活動4次,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80%。2011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有廣播電視站1個。2011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有廣播喇叭13隻;有線電視用戶數為624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5.8%。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文復苗族土家族鄉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7個,有中心衛生院1個,村合作醫療室6個;床位4張,每萬人擁有病床4張;專業衛生人員8人。2011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0.9萬人次。2011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0/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9.8%,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8456人,參合率95%;孕產婦死亡率1/10萬。

社會保障

2012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39戶,人數54人,支出14.2萬元,比2010年增長74%,月人均240元,比2010年增長20%;文復苗族土家族鄉農村城鎮醫療救助總計70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681人次,共支出10萬元,比2010年增長5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32戶,人數434人,支出58.2萬元,比2010年增長47%,月人均150元,比2010年增長25%;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0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3.7萬元,比2010年增長28%;社會福利費25.6萬元,比2010年增長67%;敬老院1家,床位7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70人,分散供養農村五保人員21人支出5.1萬元。2011年,文復苗族土家族鄉參加農村新型養老保險3400人,參保率95%。

交通

文復苗族土家族鄉有G319國道公路過境,境內長33千米,通往江口鎮、彭水縣大埡鄉。2011年末,文復苗族土家族鄉有縣道公路18千米,鄉道、村社道公路162千米,100%的村、村民小組通公路,公路入戶率達75%。

所獲榮譽

2021年1月19日,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八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文廟鄉與復興鄉合併時各取兩鄉一字而得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