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精神之鼎與詩意家園》是2016年6月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童慶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學:精神之鼎與詩意家園
- 作者:童慶炳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ISBN: 9787309114003
作者簡介,內容提要,目錄,
作者簡介
童慶炳,1936年出生,福建連城人。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2007年評定),博士生導師,文學院教授委員會主席,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文學組首席專家,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語言文學語言專業學部委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中心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長期致力於文藝理論和美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在越南、阿爾巴尼亞、韓國、新加坡等國任教,並被國內20多所高校聘為兼職教授、榮譽教授、客座教授等。發表論文200餘篇,著作20餘種,主編各類教材多種。其專著或論文曾多次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著作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中國文聯優秀著作獎、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年度獎。主編教材《文學理論教程》獲1997年度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多種著作被翻譯成英文、越南文和朝鮮文。榮獲“全國模範教師”(2004)等稱號。
內容提要
文學藝術與社會心理之間存在複雜的關係,體現在創作主體、藝術文體、藝術形式、藝術趣味和文藝思潮等方面,並具體呈現於藝術家運動、變化和相互作用的創作心理機制之中。作為人的精神之鼎,文學藝術關係到人的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文學藝術的創作應在“歷史”與“人文”兩個維度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堅守自己的審美品位;當代中國文化與文學在民族性與開放性之間展開,完成了自己的現代性轉型。在全球化的電子時代,文學藝術及其研究並不會消失,也不可能走向終結,它們始終致力於創造一個詩意家園。
目錄
輯一 文學藝術與社會心理
論文藝社會學及其現代形態
社會心理學對文學藝術問題解讀的可能性
馬克思早期“藝術生產”論的現代意義
普列漢諾夫論社會心理與文學藝術
社會心理與藝術文體兩中介說
創作主體與社會心理
藝術形式與社會心理
藝術趣味與社會心理
文藝思潮與社會心理
輯二 精神之鼎與詩意家園
文藝與人的建設
大眾文化的二重性
精神之鼎與文學的當代任務
“文學是人學”新論
談審美與人的全面發展
隱憂與人文關懷
談當前道德與文學關係
人文主義的歷史維度和歷史主義的人文維度
媒體變化與審美文化的品位追求
現實·歷史·品位
——當前文藝的娛樂消閒功能之我見
“大片”中審美的異化
把文學消費考慮進來之後
——接著“董文”說
文藝學創新:以20世紀中國現代傳統為起點
在“五四”文藝理論新傳統基礎上“接著說”
當代中國文化和文學:在民族性和開放性之間
新時期文學理論轉型概說
文學的本質觀與我們的問題意識
延伸與超越
——“新時期文藝學30年”之我見
政治化—學術化—學科化—流派化
——從近三十年文藝學學術的發展看高校學術組織任務的演變
新時期文藝批評若干問題之省思
輯三 文學真的會終結嗎?
全球化時代的文學和文學批評會消失嗎?
——與美國加州大學希利斯·米勒先生對話
談談文學理論的“泛化”與“發展”
文學理論的邊界
——從當前文學圖書印數談起
為詩辯護
——文學的獨特審美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