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失覺

文化失覺

所謂“文化失覺”,是借用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改編而來的,是指在影視圈的人對其文化缺乏自知之明,並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沒有充分的認識,唯利是圖,泛娛樂、爛劇本、上市潮、沒教養是文化失覺的具體表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失覺
  • 外文名:Cultural illusion
名詞由來,現象,泛娛樂,爛劇本,上市潮,沒教養,

名詞由來

陳道明文化失覺,源自2015年11月,演員陳道明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所表達的觀點。陳道明認為,衡量一個民族是否有風骨和底蘊、判斷一部電影是否有價值和情懷、評價一名演員是否有教養和修養,看的是文化自覺。泛娛樂的文化生態、唯票房的劇本創作、純圈錢的文企上市和沒教養的藝人涉毒,深刻反映出當前的“文化失覺”現象和文藝浮躁風。
文化失覺
陳道明

現象

泛娛樂

電影電視,是文化的載體和產物、是面向大眾的精神產品,具有文化傳承的功能。然而,在陳道明看來,當前的泛娛樂化正稀釋影視節目的文化價值。一些編劇和導演在開拍前從未考慮影視作品的文化價值,“而只問倆問題:有人看嗎?能掙錢嗎?,這是赤裸裸的賭博!”
更有甚者,開拍前不問劇本內容、不要情懷內涵,而是想方設法找話題、炒緋聞。一位電視台收片負責人說演員不會演戲沒事兒、劇本再爛無妨,只要有緋聞,肯定有收視。
無論院線經理還是電視台收片人,都掌握著排片大權。陳道明認為,這些終端掌控者的把關任務異常艱巨,他們的道德品位從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中國十多億影視觀眾的文化口味。
除終端外,在劇本創作、影視製作、發行上映等各個連線埠,都需要良好的文化自覺,才能鍛造精品。編劇作為創作源頭,需要自我文化約束,什麼該寫、什麼不該寫,要有基本價值判斷。演員作為執行者,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在表演中不抽菸、不罵人……“有了這些文化自覺,就不再有血腥暴力,更沒有‘褲襠里掏手榴彈’‘彈弓打飛機’式的抗日神劇。”

爛劇本

陳道明是演藝圈裡“有名能待得住的”。有人不演戲、沒工作會焦慮,“我可不會,因為生活不誇張,可以‘寅吃卯糧’。”
自從主演張藝謀執導的電影《歸來》後,陳道明一待就是一年多,從未接戲。談及原因,他解釋說:“其實一年來看了二三十個劇本,太市場化、太票房化,沒點兒生活氣息,甚至不堪入目,所以乾脆不接戲。”
回顧20世紀《冰山上的來客》、《新兒女英雄傳》等經典電影,奔放的情感力量、奇特的藝術效果、創作合理的劇本情節、精心考究的後期製作,讓陳道明難以忘懷,那時候拍一部電影是多么認真的一件事。
反觀現在,有時代情懷、反映一代人記憶、符合影視想像功能的作品少了。在陳道明眼中,沒有所謂“文藝片”和“商業片”之分,文藝片不一定就沒市場。好片子就一個標準:文藝片像商業片一樣好看,商業片像文藝片一樣有情懷。沒人看,是因為我們沒拍好、是創作者無能。
與一些知名演員動輒參演100多部影視作品的經歷相比,陳道明從事演藝事業以來,總共也就接過50多部戲,其中還包括像電影《建國大業》中不到一分鐘的“龍套”出鏡時間。
中國電影發展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市場有了、規模上去了,可內容和質量亟待提高。死盯票房,影片勢必缺乏文化基因、核心價值。電影人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燒快錢、不能唯票房。抽時間靜下心好好想想,電影為何要拍、為誰而拍。

上市潮

“借殼上市風”“資本併購潮”“炒作地產熱”等“文化資本化”現象風起雲湧、如火如荼。
對於股票投資、上市併購、金融理財,陳道明說自己根本沒這能力、也沒這腦子,很多人無數次勸我加入,但我根本不懂,也消化不了,還是踏踏實實拍戲吧。
不少文化公司紛紛上市讓陳道明想不明白。無論公司規模大小,都在做上市夢,都想辦法借殼上市創業績,之後再轉賣,搞得很多投資方不投拍電影而轉投文化資本市場了。他嘆息,“當‘借殼上市’成為文化公司的‘同一個夢想’時,不知還能有多少人安心從事劇本創作,我們的文化還怎能結實?!”
電影既是流通商品也是精神產品,文化傳承是電影人首要考量的因素。“而現實中,我們更多考慮如何帶來商業價值、如何抓住觀眾眼球以鞏固自己的商業地位。如此這般,還如何推陳出新?如何湧現精品力作?又能留有多少價值?”

沒教養

一些演藝界人士因涉毒被曝光、被刑拘、被判刑的訊息屢現報端。一些吸毒者自稱“壓力大,借吸毒減壓。”對此,陳道明發問:“現代人誰沒壓力?難道只有你有壓力?你壓力有老百姓大嗎?”演員,比普通老百姓掙得多、社會關注度高,要非說有壓力,也是在名利場想出名、想風光的壓力。用壓力解釋吸毒,純屬藉口。
“我們從藝者要永遠記住,無論文化水平高低,首先要有基本教養:包括家庭教養和社會教養。簡單講,在家尊老愛幼,在外遵守社會秩序。”陳道明說,“吸毒,就是沒教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