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科學月度榜單——2020·7

數說科學月度榜單——2020·7

數說科學項目是由科普中國與百度百科權威共建的大型科普項目,依託百度大數據優勢,對全網數據進行深度挖掘,探究網際網路用戶科學需求以及網民重點關注的熱點科學問題,為用戶提供權威、客觀的精品內容。

2020年科學領域的7月比較與眾不同,自然領域與個人隱私方面的突發情況令我們惴惴不安,科學新發現、未來新展望又使人翹首企足,坎坷不斷卻又未來可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數說科學月度榜單——2020·7
  • 出品團隊:科普中國·數說科學團隊
  • 榜單來源:百度大數據、百科數據、網友投票
  • 榜單類型:月度榜單
十大熱詞揭榜,榜單來源,

十大熱詞揭榜

1.2020年中國南方洪澇災害
今年6月到7月中旬,南方洪澇災害牽動我們的心弦。此次南方持續時間長的強降雨,主要是在副熱帶高壓的影響以及西南季風帶來的充沛且持續的水汽條件下所產生的。今年的副熱帶高壓位置偏西、強度更強,在其所控制的西部地區即我國南方氣流上升運動強烈,出現了強降雨。同時,副高南側的西南季風帶來的大量潮濕氣流也為降雨助了一臂之力,其與中緯度南下的冷空氣配合,冷暖空氣交匯而形成鋒面雨,致使今年南方的降水強度更大
專家點評
2020年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大背景下,6、7月份充沛的降水給我國南方長江和淮河流域造成了較大的洪澇災害,尤其是6月初到7月中旬長江流域的平均降雨量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洪澇災害嚴重威脅著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今年長江和淮河流域洪澇災害是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發生的,由於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較往年同期偏西和偏南,高壓脊線長時間停留在我國西南地區東部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廣大地區,副熱帶高壓西部邊緣暖濕氣流強盛,來自印度洋和中國南海的水汽充足,導致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淮河流域異常大的降雨量。因此,在極端氣候變化頻發的全球變暖大背景下,如何精準預測氣候變化,充分評估其潛在的危害,如何把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挑戰。
數說科學月度榜單——2020·7
黃脊竹蝗
2. 黃脊竹蝗
我國雲南爆發的黃脊竹蝗災害,截至7月12日,蝗災涉及林地98040畝、農地21204畝。此次黃脊竹蝗災害,是在氣候與地理位置的影響下,當地種群與外遷種群雙重疊加後產生的。溫室效應造成氣溫上升,致使土壤中越冬的黃脊竹蝗卵大部分不會凍死,加上春季經常出現的高溫乾旱天氣,為黃脊竹蝗的暴發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同時,由於寮國防治技術力量薄弱,基本未採取有效防控措施,導致境外不斷增大的蝗群不斷遷飛入境。
專家點評
許文濤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 副教授
近日,蝗災(黃脊竹蝗)肆虐雲南,當地4個州(市)9個縣47個鄉鎮受災,玉米等植物受災嚴重。目前,雲南省正在遭遇蝗蟲害的地區距離昆明僅一百多公里。蝗蟲於6月29日首次進入普洱江城縣的牛倮河保護區。在與寮國接壤的邊界上,黃脊竹蝗繼續遷徙並進入,它們開始吃竹子,芭蕉、粽葉蘆等植物。蝗蟲出現的地區逐漸擴大,到7月10日已超過100,000畝。截至7月21日,雲南共發生黃脊竹蝗133,809畝,重度1030畝,發生區域涉及普洱、西雙版納、紅河3個州(市)7個縣。截至8月2日,雲南省黃脊竹蝗發生面積共155,834畝,發生區域涉及普洱、西雙版納、紅河、玉溪4個州(市)9個縣47個鄉鎮。主要危害對象為竹子、芭蕉、粽葉蘆、玉米等植物。
實際上,在寮國雲南發生蝗災之前,中國已經在兩個地方發生了蝗災。他們是6月中旬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和6月下旬廣西桂林全州縣的一些鄉鎮爆發了“蝗災”。這表明,我國正遭受外來蝗災的遷徙和當地蝗災的爆發的雙重影響,需要認真對待。
為什麼世界範圍內會不斷出現蝗災訊息,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首先,蝗蟲的生活習性。蝗蟲又稱螞蚱、草蜢、蚱蜢。蝗蟲生存能力強,對生境的要求較低,繁殖能力驚人,平均每三周就可以繁殖一次。經研究,蝗蟲產卵後,其卵在每平方米的土地中多達30萬枚。其次,近些年,受到溫室效應等的影響,全球氣候出現異常,造成氣溫上升等,土壤中越冬的黃脊竹蝗卵大部分都不會凍死,大大提高了第2年卵孵化的基數,加上春季經常出現的高溫乾旱天氣,為林間黃脊竹蝗的暴發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今年寮國發生嚴重的黃脊竹蝗的情況就是這樣條件下造成的,從目前天氣情況分析,寮國春季高溫乾旱促使卵的孵化時間提前、孵化成活率提高、遷飛擴散時間提前,是今年境外黃脊竹蝗入侵時間提前、種群數量大的前期條件。
蝗災從東非到南亞再到雲南省,屬於全球性蝗災,值得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並且造成蝗災泛濫的原因包括氣候變暖,這一點值得人類反思。
數說科學月度榜單——2020·7
南美白對蝦
3.南美白對蝦
2020年7月以來,中國海關部門從厄瓜多進口的凍南美白對蝦貨櫃內壁以及外包裝上檢測出新冠病毒,可能與新冠病毒可在低溫運輸下存活、食品生產商疏於管理,以及國外部分地區“帶疫工作”等原因相關。因為南美白對蝦的“好吃”且“不夠吃”,需進口補齊。由此應加強冷凍包裝和冷凍低溫保存的進口產品監管力度,加強海關防控,才能將新冠拒之門外。同時,進口生鮮仍可以正常購買和食用,但應著重避免接觸傳播風險,並遵循食品安全原則來做好防範。
專家點評
許文濤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 副教授
受疫情影響,南美白對蝦進入了人們的視線。7月3日,大連海關從裝在厄瓜多企業生產的凍南美白蝦貨櫃內壁一個樣品樣本中,從厄瓜多企業生產的凍南美白蝦的三個外包裝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同日,廈門海關從厄瓜多企業生產的凍南美白蝦的兩個外包裝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截至9日24時,全國海關共抽樣檢測樣本227934個。其中,由厄瓜多共三家企業生產的凍南美白蝦1個貨櫃內壁樣本和5個外包裝樣本中被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其他227928個樣本檢測結果全部為陰性。檢測結果顯示,厄瓜多三家企業產品的貨櫃環境、貨物外包裝存在被新冠病毒污染風險。
蝦塘里捕撈起來的蝦,要坐著輪船漂洋過海來到中國,想吃活蝦或者冰鮮蝦是不太可能的了,只能是吃冷凍的。一般進口的蝦分為水凍和鹽凍。水凍的流程是:蝦塘收蝦-運回工廠-分揀-裝盒-冷凍(耗時7小時-8小時)-包裝-出廠銷售。採用傳統的櫃式冷凍機,依靠蝦與蝦表面的水將蝦凍結,並粘連在一起。鹽凍的流程是:蝦塘收蝦-運回工廠-分揀-裝籃-過低溫滷水冷凍凍結(耗時10多分鐘左右)-包裝-出廠銷售。鹽凍蝦是單獨冷凍的蝦,蝦與蝦之間是分散的。鹽凍蝦在冷凍過程中使鹽分進入蝦體內,蝦肉遇鹽後蛋白發生變化,蝦的肉質和口感變得緊密。而水凍蝦就是蝦原本的味道,原汁原味。
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無論是在綜合大賣場、超市還是在傳統的菜場購買肉類、乳製品、冷凍的包裝食品等一系列需要溫度控制來保鮮的產品時,除考慮產品是否是貨真價實,無造假、偽劣和質量可靠外, 有沒有考慮到這些產品是如何從生產廠家配送到零售終端的? 因為非常溫產品在整個供應鏈中的質量保證是非常重要的,再好的產品如果由於運輸和儲存中的問題而造成的不新鮮,會影響營養和味道變化還是小事,嚴重的情況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故可以等同於偽劣商品,但是這背後的供應鏈往往是廣大的消費者所無法了解到的。
冷藏和冷凍食品需要一個完整的冷鏈物流對貨物進行全程的溫度控制(根據相關的規則),以確保食品的安全;這包括裝卸貨物時的封閉環境、儲存和運輸等等,一個環節都不能少;完整的冷藏食品供應鏈是食品安全不可或缺元素,因此冷鏈物流的要求比較高,相應的管理和資金方面的投入也比普通的常溫物流要大。
這次借疫情影響,南美白對蝦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事件,應該引起人們對食品冷鏈技術的關注。
數說科學月度榜單——2020·7
新智彗星
4. 新智彗星
一顆約6000多年才能再回歸一次且亮度肉眼可見的“新智彗星”吸引眾人開啟“追星之旅”。新智彗星可能發源自奧爾特雲,並據觀測和推算,它可能擁有一個直徑約5千米的較大慧核,這使其能在接近太陽的過程中免於解體,由此在靠近太陽運行速度不斷加快下導致塵埃彗尾拉得更長以及在不斷反射太陽光下,一躍成為北半球迄今為止可觀測到的最亮彗星。最遲在8月下旬,新智彗星便會完全退回人眼不可見的亮度。
專家點評
楊榮佳 河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教授
C/2020 F3 (NEOWISE),中文新智彗星(Comet NEOWISE),是一顆具有接近拋物線軌道的逆行長周期彗星,2020年3月27日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SE)發現,並以其探測任務“NEOWISE”為名。該彗星於是年7月上旬通過近日點期間亮度激增,為北半球繼1997年的海爾-博普彗星後,迄今可觀測到最亮的彗星。
NEOWISE彗星於世界協調時間將近7月4日時,以離太陽系中心約0.294天文單位的距離安全掠過近日點,亮度也穩定升至0.0等。NEOWISE彗星的彗核約有5公里長,如此大小足以使彗星在接近太陽時免於解體,同時也解釋了它的高亮度。
截至2020年7月上旬,全球南緯45度以北的地區皆有機會見到NEOWISE彗星,最佳觀測範圍落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另外國際空間站上執行遠征63任務的航天員,以及NASA的派克太陽探測器與日地關係天文台也都有拍攝到此彗星。
NEOWISE彗星所繞行軌道的離心率接近1,屬於近拋物線軌道,可能發源自奧爾特雲。彗星軌道與黃道面的軌道傾角近於129度,因此是一顆逆行彗星。近日點距太陽約0.294天文單位(約4400萬公里),位於水星軌道內側。受木星引力影響,彗星於下一次抵達遠日點時,與太陽的距離將由入境前的544天文單位,外擴至715天文單位(約1070億公里),軌道周期也將由原先的4500年延長至6770年。也就是說,等下一次新智彗星再次光臨地球,要等到6700多年以後了!彗星將於世界協調時間2020年7月23日凌晨通過近地點,屆時離地球約0.692天文單位(約1億350萬公里)。
彗星的學術價值:有助於了解太陽系是如何誕生的,為研究地球及生命的誕生提高重要的線索。
數說科學月度榜單——2020·7
軟體開發工具包
5.軟體開發工具包
2020年7月16日315晚會報導, 一些手機軟體開發工具包(SDK)由於違規超限收集用戶個人隱私信息,被推上風口浪尖。SDK是在APP中提供某種功能或服務的外掛程式,APP開發商為減少成本和周期一般只會開發核心功能,非核心功能往往通過選擇第三方服務提供商提供的SDK來實現。同樣,不法分子也可能會將能夠竊取用戶隱私信息的功能封裝到SDK中,在不經過用戶同意的情況下,直接調取用戶的隱私信息。在此之下,保護隱私,刻不容緩!
專家點評
閆曉東 中央民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副教授
軟體開發工具包本身雖然是指輔助開發某一類軟體的相關文檔,範例和工具集合,為了鼓勵開發者使用其系統或者語言,許多SDK是免費提供的。但是,2019年11月,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委託第三方公司對一些手機軟體中的SDK外掛程式進行了專門的測試,卻發現一些SDK暗藏玄機。它們會讀取設備的IMEI、IMSI、運營商信息、電話號碼、簡訊記錄 、通訊錄、套用安裝列表和感測器信息等個人信息。所以,新時期的軟體工具包所涉及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不容小覷。中國移動信安中心婁濤在個人信息保護論壇上表示,數據開放共享是大勢所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通信大數據行程卡”等數據服務與套用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疫情防控期間也出現了個人隱私信息泄露的情況,加強數據安全保護已經成為推動數據要素良性發展的當務之急。如何保障用戶所使用的是安全有效的軟體開發工具包是未來信息技術行業要建設的一個重要領域,軟體工具包在新時代信息技術領域具有新的信息安全意義和價值。
數說科學月度榜單——2020·7
天問一號
6. 天問一號
2016年1月,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獲批立項。2020年4月,任務被正式命名為“天問一號”,這是中國首次自主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搭乘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發射,在飛行2177秒後進入地火轉移軌道,開啟為期7個月的奔火之旅。
專家點評:
沈海軍 同濟大學航空與力學學院 教授
2020年7月23日,我國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將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將在7個月後到達火星。“天問一號”是我國首次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將通過一次任務同時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起點之高,在國際上尚屬首次。太陽系內,火星是與地球環境最接近的行星,也是未來唯一存在移民可能性的行星,這是世界各國熱衷探索火星的重要原因。近年來,我國已經完成了四次探月任務,而本次“天問一號”探測器是我國首次自主探測火星,而且是一次完成軌道器、著陸器和火星車三種形式的探測活動,複雜度和難度非常高。一旦成功,將標誌著我國在“探月”之後在深空探測領域取得了又一重大進展。
數說科學月度榜單——2020·7
工業網際網路
7. 工業網際網路
7月23日,第19屆中國網際網路大會上 ,“工業網際網路”成為熱點。工業網際網路是傳統工業流程與信息通信技術的高度融合的產物。其優勢在於將“人、機、數據”深層次融合,憑藉卓越的“信息生產力”+“工業生產力”,最終實現智慧型化、網路化、個性化的工業生產過程,以提高國家製造業的水平,滿足未來社會的多種需求。工業網際網路的時代才剛剛開始,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毫無疑問,工業網際網路是兵家必爭之地。
專家點評:
閆曉東 中央民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副教授
工業網際網路”(Industrial Internet)是開放、全球化的網路,將人、數據和機器連線起來,屬於泛網際網路。它是全球工業系統與高級計算、分析、感測技術及網際網路的高度融合。事實上,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給製造業帶來的紅利都離不開工業網際網路這個載體。2019年全國兩會上,“工業網際網路”成為“熱詞”並寫入《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3月20日,工信部印發《關於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加快發展的通知》,通知中要求各有關單位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拓展融合創新套用、加快健全安全保障體系、加快壯大創新發展動能、加快完善產業生態布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對於工業網際網路來說,網路體系是基礎,平台體系是核心,安全體系是保障。工業網際網路是新時代生產力革命,網際網路革命的體現,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數說科學月度榜單——2020·7
伽馬射線暴
8. 伽馬射線暴
中科院雲南天文台研究人員關於伽瑪射線暴的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天文學期刊《天體物理雜誌》上,使得人類能夠進一步了解伽瑪射線暴。伽瑪射線暴的產生與黑洞有關,它的持續時間很短,但其在幾分鐘甚至幾秒鐘之內釋放的能量,相當於太陽在億萬年壽命中釋放的能量總和。如果伽瑪射線暴距離地球更近,那么地球的臭氧層將會被破壞耗盡,使來自太陽的有害紫外線達到地面,將會造成巨大威脅。
專家點評:
楊榮佳 河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教授
伽瑪射線暴(GRB):是來自天空中某一方向的伽瑪射線強度在短時間內突然增強,隨後又迅速減弱的現象,簡稱伽瑪暴,持續時間在0.1-1000秒,輻射主要集中在0.1-100MeV的能段。
GRB以2秒為界,大致可以分為長暴和短暴,典型的持續時間分別為30秒和0.3秒。時變的輪廓比較複雜,往往具有多峰的結構。
長暴被認為是大質量恆星死亡的標誌,同時也標誌著黑洞或者中子星的誕生。短暴的成因可能是由緻密雙星的合併——兩個中子星的合併,或者是一個中子星和一個低質量黑洞的合併——而引起的。與長暴相比,短暴有著更多的高能光子,其峰值能量也比較高,因此只有中子星或黑洞這種宇宙中最緻密的星體劇烈碰撞才能導致此結果。
GRB爆發過後會在其它波段觀測到輻射,稱為GRB的餘輝。根據波段不同可分為X射線餘輝、光學餘輝、射電餘輝等。
伽瑪暴的危害:一般來說,距離地球10000光年內的伽瑪射線暴都有可能滅絕地球生命。伽瑪射線暴在幾分鐘內釋放的能量,相當於太陽萬億年釋放光能的總和,其放射單個光子能量,是普通太陽光的幾十萬倍。
伽瑪暴的學術價值:有助於了解伽瑪射線如何產生,了解物質以如此極端速度從黑洞向外拋出時的物理學,檢驗洛倫茲對稱性破缺,理解自然界最極端條件下的物理學。
數說科學月度榜單——2020·7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9.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中國的北斗時代就此到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基本組成包括空間段、地面段、用戶段三個部分。其中空間段由若干人造地球衛星組成,是中國自主建設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時空基礎設施。北斗系統擁有無限可能,未來將更好地惠及民生福祉。
專家點評:
沈海軍 同濟大學航空與力學學院 教授
2020年7月31日,隨著北斗三號最後一顆衛星正式組網成功,中國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並隨即正式開啟了高質量的全球服務。中國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全面建成,得到了國內外高度關注,也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中國成功建成獨立自主、開放兼容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航天領域新的里程碑,也是中國促進科學技術創新發展的一項重大成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不僅可為全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高質量服務,而且對推動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將發揮積極作用。
數說科學月度榜單——2020·7
颱風形成過程及熱帶氣旋等級
10. 7月空台
7月的西北太平洋和我國南海都略顯“淡定”,成為了1949年以來首次“空台”的7月。7月“空台”的發生,是在副熱帶高壓位置偏西偏南、強度偏強以及南海季風偏弱的情況下,颱風生成受阻。雖然7月“空台”了,但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8月颱風或扎堆,仍需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專家點評:
楊平恆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
2020年7月出現了自1949年以來首次“7月空台”這一現象,7月份颱風的“缺席”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持續強度和位置有密切關係。今年6、7月份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持續偏強,位置偏南、偏西,一方面造成了我國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洪澇災害,另一方也抑制了颱風的形成,因為副熱帶高壓控制的地區盛行下沉氣流,削弱了颱風生成源地的西太平洋熱帶地區對流活動,使得颱風難以形成。儘管目前看起來“7月空台”對我國尚無造成很大的影響,但在氣象上出現這樣比較極端的情況,不是我們樂意看到的,因為這很可能是全球變暖大背景下極端氣候的表現之一。“7月空台”為我敲響了氣候變化的警鐘,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

榜單來源

數說科學月度榜單由兩部分內容來源:百度大數據權威數據、專家推薦以及網友線上投票選舉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