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地圖和地圖資料庫

50年代以後,電子技術開始套用於地圖測繪,首先是參與製圖工藝的各個環節。靜電複印、自動坐標展點、電子掃描分色、自動註記、自動模型雕刻等設備的陸續問世,提高了地圖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但並未引起以攝影光化學為基礎的地圖生產過程的根本變革。1957年,英國根據測深記錄數據編繪紅海亞丁灣等深線圖獲得成功;60年代中,美國將1:250000比例尺地形圖全部數位化;60年代末,計算機輔助製圖很快由試驗階段過渡到套用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數字地圖和地圖資料庫
  • 功能:了解各地地形
英國和瑞典在70年代初進行了本國1:25000比例尺地形圖的數字存儲;日本和瑞士在70年代初也實現了社會經濟統計數據的計算機輔助製圖。藉助計算機只用3~4個月的時間,就可以編成全國200多幅統計地圖,並可隨時更新,及時反映經濟形勢的動態變化。這以後,加拿大、法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均以地形圖為基礎,建成地理(或土地)信息系統,使地形圖、專題地圖和遙感信息匯集、存貯於統一的地理坐標基礎之上。地理信息系統具有兼容共享的功能,明顯地提高了各種地圖的更新、傳輸、編輯和套用範圍的效益。例如用陸地衛星多光譜掃描數據,按地圖投影分幅,通過幾何校正、監督分類,三色噴筆繪製1:50000比例尺土地覆蓋圖,僅需20分鐘。中國在60年代開始自動化製圖的試驗,70年代研製了跟蹤與掃描數位化器和數控繪圖機。80年代初在城市環境、人口分布和農業統計、石油地質等地圖和地圖集的編制中,已部分採用計算機輔助製圖,並且開展了數字地形模型(DTM)的套用試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