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牛節是我國南方從事農業生產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是出於對牛的感恩、崇拜而設立的節日。主要流行於廣西貴州湖南三省區侗族地區,以及和侗族雜居相鄰的壯族、瑤族、水族、苗族民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敬牛節
- 別稱:四月八
- 節日時間:農曆四月初八
- 節日類型:南方少數民族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廣西、貴州、湖南交界侗族地區
- 節日起源:牛耕文化
- 節日飲食:黑糯米飯
- 節日意義:對牛的感恩、崇拜等
- 發源地:黎平縣牙雙村一帶
敬牛節的傳說,壯族的敬牛節,仡佬族的敬牛節,
敬牛節的傳說
牙雙一帶侗族傳說說道:遠古時代人與萬物生靈語言互通,而人是萬物生靈之首;後來人類發展農耕,人力不能滿足需要了,為此人求牛為自己拉犁耕田,牛極不情願,為了推脫找了一個藉口,說如果人類願意吃牛的大糞,牛就幫人拉犁種田,而人非常精明,自有辦法對付。人從山上采來一種帶有清香味樹葉打爛用水泡後過濾,用過濾後的水來泡糯米,等糯米泡脹後,用火蒸熟,就成了一種烏黑髮亮的糯米飯,與牛糞非常相似,人就吃黑米飯來當牛糞騙牛,牛是色盲分辨不出確也無話可說,便勤勤懇懇為人耕田,而人為其割草煮食作為回報。至今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在這一天,無論農活怎樣忙,牙雙及鄰近一帶的侗族民眾都停下農活,準備豐盛的飯菜,蒸黑米飯,互相宴請,鮮草遞牛,以此表示對牛的感謝。
在廣西、貴州、湖南交界侗區,有一座雄偉的隆基拉維山,又叫三省坡,隆基拉維在侗語裡就是“水牛骨山脈”之意。有一個與上相近的傳說:在遠古時代,人們耕田種糧食只有人力,耕作效率低而糧食產量少,人們飽受飢餓困擾,侗族傳說的女神“薩瑪”為了改變這個狀況,於是讓力大無比的水牛與人合作,人為其提供糧草精料,而牛為人拉犁耕田。傳說以前基拉維山兩邊那繆(苗江)和那南(南江)流域的兩條河是相連的,有一年這裡連降大雨兩個月,洪水淹沒河流兩岸的稻田和家園,人們無奈搬到山上重新安家落寨,為了適應這裡水牛生下了黃牛,但是山上土地貧瘠糧食還是很少,人們又再陷入饑荒。為了退去洪水讓人們重返土地肥沃的河岸,女神薩瑪讓人和動物想辦法,誰能堵住洪水就可以受世人景仰,一天一頭水牛向薩瑪自告奮勇而游向河中,它的身軀在河水裡不斷變大,變成了雄偉的基拉維山,並成功的阻斷了洪水,分開了那繆河和那南河。
後來每逢農曆四月八這天,周圍的侗族人民和鄰近的苗、水、瑤族民眾都會餵牛鮮草、吃黑糯米飯以表示對牛的感謝,那繆河流域的平流、巴團等地還會舉辦熱鬧非凡的鬥牛比賽活動展現牛的勇敢和雄壯,並還有對山歌、演奏蘆笙慶祝節日。
壯族的敬牛節
對牛的崇拜,是雲南壯族傳統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意識的重要體現。時至今日,在壯族民間仍然保持著“牛崇拜”。每年秋後,都要舉行傳統的“牛王節”、“敬牛節”和“牛戴花”及“牛王誕”活動,視牛為“功臣”與“勞動的模範”,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尊嚴。在“牛王節”的這一天,壯人不準打牛和罵牛,也不準騎牛,更不準拉牛去犁田。因為,這天是“牛的生日”,人們不僅給牛餵食好料,還要給牛戴花。
在文山州的壯族地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的這天,家家戶戶在天剛蒙蒙亮時,就起來忙著蒸糯米飯、舂粑粑、采鮮花、祭祀牛王,拜謁牛神,給牛戴花,傳承著“牛崇拜”農耕民族千年不變的傳統主題……
傳說遠古的時候,壯族的先民在一次打獵時,捕獲一頭野牛,拉回家中悉心馴養,於秋後十月初一產下一頭牛犢,這便是耕牛的祖先。這頭牛又繁衍了許多耕牛,幫人犁田耙地。從那時起,壯家才有了耕牛,不再需要人拉犁拉耙了,擺脫了繁重的勞動,農業生產也大大前進了一步。為了感謝牛的恩惠,壯族便把牛的祖先的生日稱為“牛王節”。
“牛王節”里,要舉行“牛戴花”的儀式。人們畢恭畢敬地將牛牽來廄前拴好,在牛欄的面前,擺張桌子,點燃三柱香,將備好的糯米飯和糯粑粑擺好,由男主人虔誠地向牛作揖鞠躬,向牛神禱告,祈求保佑自家的牛無病無災、長得又肥又壯。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給牛吃點糯米飯拌糠的精飼料,又將新舂的糯粑粑,一團一團塞進牛的嘴裡。一邊塞,一邊說:“牛王菩薩,你辛辛苦苦勞累一年,讓我們有飽飯吃。現在,嘗新啦,你先嘗嘗你勞動得來的粑粑吧!”人們又在牛角上粘上粑粑,又將金燦燦的鮮花插在牛角頭上,粘滿鮮花的“有功之臣”好不神氣。
吃飽喝足,戴好花之後,牛被牽出廄棚,拉到水邊,讓牛照水面看自己的節日盛裝和喜慶的神情。壯人還要用壯語來唱《牛調》:“牛啊!勞累了一年,犁田耙地有功勞!人們獲得了豐收,要讓你先嘗嘗自己的勞動果實,給你記頭功戴紅花!”
給牛戴的花,是當地盛產的一種黃花心、紅花瓣的花朵,花名也叫“牛戴花”。
仡佬族的敬牛節
在很古很古的時候,仡佬族住在一個又高又陡的山上。那地方,石頭多,地又瘦,還缺水,別樣莊稼不能種,只能種些養、瓜、豆。
有一年天旱,蕎子、豆子,總共才收四五擔。第二年天又大旱,幹得地上有並不出水,幹得地上長出的草芽都枯死了,仡佬人痛苦萬分,沒法生活了。
這時,仡佬族有個阿王。這阿王,品貌好,心腸好。他見那地方住不下去,就領著眾人搬家,去尋找有地有水有柴燒的好地方。
開始,他們朝著太陽升起的地方走。
阿王拉著僅有的一條牛,背著長刀,帶著人群往前走。
不知走了多少天,翻過了多少架大山,跨過了多少條大河,穿過了多少片大森林,但每到一處,都有人住著。
接著,他們又朝太陽落的方向走。
又不知走了多少月,頂過多少次狂風,淋過多少次暴雨,但每到一處,又都有人住了!
從冬走到了春。春天到了,一群一群的燕子,擦著地皮向南 飛去。
阿王見了,就領著眾人,跟隨著燕子走去。
一天,來到一座大山中,眼看天快黑了,朝前走,前頭沒有路。阿王看看四周,四周什麼也沒有,只有一個大岩洞,阿王沒辦法,只好叫眾人停下來,歇一夜再走。因好幾天沒有吃到一粒米,那天晚上,娃娃不停地哭鬧,老人不斷地呻吟,女人不停地哭泣,一起一落,一陣勝一陣,直到半夜,都還靜不下來。不說別的,連睡在牛周圍的青年硬漢子,也餓得翻來覆去,睡不著覺。
那條牛,也不斷地喘著粗氣,吹著響鼻。
阿王呢,雖不吭氣,心卻像刀絞一般地痛。他是王子,沒把眾人管好,一個個挨餓受凍,又怎能不痛心呢?眾人再餓幾天,.命就難保了,要是再找不著一個落腳的地方,那就真慘了。
天快亮的時候,眾人慢慢地睡著了,阿王也睡著了。等到一覺醒來,太陽已升到一丈多高了。阿王爬起來,看看眾人,眾人都在睡覺,看看牛,牛卻不見了。
阿王一下慌了神,趕忙叫醒眾人,讓他們分頭到附近去尋找。
人們在附近找,附近找不著,就到遠處去尋找;山上找不著,就到山下去尋找;草坡上找不著,又到大箐里去找……
接連找了幾天,林過樹肢,旮旮旯旯都找了,連一個蹄印也沒有看見。
一天傍晚,所有去找牛的人都回來了。人們見沒有找著牛,都放聲地哭了起來,悽慘的哭聲,一陣高過一陣,樹木聽了低垂著枝葉,小鳥聽了停止了歌唱,白雲聽了停止了飄動!
哭得最傷心的是阿王!平時,不管是多么難熬的時候,多么難堪的場合,他都沒有哭過一聲,沒有掉過一滴眼淚。現在,他哭啞了嗓子,哭成了淚人!
阿王哭,眾人哭,哭了半天,阿王似乎隱隱約約聽到了牛的哞哞叫喚聲。那聲音,由遠而近,由小到大,越來越清楚。他揩了揩眼淚,奇蹟出現了,不知是從地下鑽出來的,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牛站在了他的面前。
阿王驚呆了,眾人止住了哭聲,擦了擦眼淚,一個個都咧著嘴笑。
那條牛,搖著耳朵,甩著尾巴,一會兒走到小孩面前,一會兒走到老人面前;一會兒走到女人面前,一會兒走到男人面前,用舌頭舔著娃娃的手,舔著大人的衣襟。
走了一圈,那條牛又走到阿王身邊,抬起頭,對著天,哞哞連叫幾聲。
眾人抬頭一看,銀光閃亮的白米像一股小溪一樣從天上落了下來,堆在阿王面前。
阿王和眾人一見,笑了!有的笑著舀米,有的笑著去挑水,有的笑著去燒火,忙著煮飯吃。
晚上,眾人吃飽了,就圍著牛唱歌、跳舞。唱了一陣,跳了一陣,眾人圍著牛睡著了。少的、女的、老的在里圍,年輕的在外圍,將牛團團圍住,生怕它又跑了。
誰知到天亮,牛真的不見了!
阿王這回沒有哭。他走出人群,見一串牛蹄印金光閃亮,像條金路銀路向遠處伸去。阿王看了一陣,想了一陣,笑著叫眾人煮飯吃,領著眾人向金路銀路走去。牛蹄印上坡,他們就爬坡;牛蹄印進入森林,他們就穿過森林。不幾天,他們來到了一個無人居住的大壩子裡。
阿王和眾人一看那壩子,四周長滿了古松古柏,千萬條小溪在嘩嘩流淌;滿壩子的香花異草,滿天空的鶯飛燕啼,比天神住的地方還美,比龍王住的地方還好。阿王抬頭一看,那條牛正站在山腳下的大瀑布邊吃草。
阿王見了,領著眾人,笑著,跳著,唱著,向那條牛奔去,在牛站著吃草的地方蓋房子,定居了下來。
這個地方是聚寶盆!在阿王率領下,眾人春天下種,夏天薅草,秋天收割,不幾年,家家就有吃有穿了。
有一年農曆十月初一,這天雞叫的時候,阿王做了個夢,夢見天神下凡,將那條可愛的牛拉到天上去了。天神臨走的時候告訴他:十月初一是牛的生日。 阿王醒來一看,牛果然不見了。
阿王忘不了牛的救命之恩,為報答牛的恩情,他召集眾人,殺雞殺鴨,熬甜酒,春糍粑,敬獻給那條牛,此後年年敬獻,便形成為敬牛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