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城

敦煌古城

敦煌古城為漢敦煌郡治,位於黨河中下游綠洲腹地。唐立沙州、元置沙州路、明設沙州衛,其城址一脈相沿,未曾他遷。 據西北師大敦煌所李並成研究員考證推測,可能是趙破奴從令居向西進軍兩千里,於漢元鼎六年(前11年),乃調集張掖、酒泉郡人力修築敦煌城這一西陲要塞,並築有敦煌綠洲外圍的土河、塞城以及馬圈口堰水利樞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敦煌古城
  • 外文名稱:Dunhuang city
  • 地理位置: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西南18公里處的大漠戈壁灘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 占地面積:1.21萬平方米
  • 開放時間:06:00-19:00
  • 景點級別:AAA級
  • 門票價格:35元/人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甘肅省酒泉市
  •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歷史文化,古城現況,交通信息,人口民族,自然環境,資源優勢,城市建設,工業建設,農業發展,

歷史文化

敦煌的歷史古老而久遠。"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東漢應劭解釋"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輝煌之意。歷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樞紐要道,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鎖鑰,對外交往上的國際都會,經營西域的軍事重鎮,在中華歷史的長卷上占有光輝的篇章。 敦煌古稱"三危"。《都司志》載:"三危為沙州望山,俗名羿雨山,在縣城東南三十公里。三危聳峙,如危卵欲墜。故云。" 至今敦煌市城東南有三個巍峨奇特的山峰,就是古代的三危。今仍稱三危山。在距今約4000年前相當與舜禹時的上古時期,敦煌地區就有人類的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據《尚書》記載,舜"竄三苗於三危",成為敦煌歷史上最早的居民。根據考古發現,在我國夏、商、周時期,這裡就有屬於玉門火燒溝文化類型的羌戎居住。春秋時敦煌稱瓜州,以地產美瓜而得名。當時有月氏、烏孫遊牧民族在此駐牧。到了戰國,月氏逐漸強大,吞併羌人,趕走烏孫,成為敦煌的新主人。秦漢之際,雄踞漠北的匈奴崛起,打敗擊走月氏,敦煌為匈奴占據。至西漢武帝時,經過反擊匈奴的戰爭,迫使匈奴"遠循",河西地區歸入漢朝版圖。自此,開始了中原王朝經營河西和西域的偉業,揭開了歷史上敦煌開發的篇章。

古城現況

敦煌古城現僅存南、北、西三面斷續殘垣。東面已被水沖坍陷無餘,在黨河西岸河床上可找到部分基址。據殘垣遺蹟推測,故城範圍南北長1132米,東西寬718米。就地取土,層層夯築,夯層厚12厘米,垣基寬6-8米,殘高4米許。四角築高大的角墩,今仍存高16米許,高出城牆一倍,下部夯築,上部多土坯壘砌。西牆正中殘留門洞一座,當屬西域無疑。該城為漢代故城,經西涼、唐代兩次加固維修。城內西北一隅今被用作油庫,其餘均闢為農田,地表無遺物可覓。位於敦煌市至陽關公路的南側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是1987年為中日合拍大型歷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圖》為藍本,仿造沙洲古城設計建造而成,建築面積達1萬平方米。
敦煌古城的建築風格具有濃郁的西域風情,城開東、西、南三門,城樓高聳;城內由高昌、敦煌、甘州、興慶和汴梁五條主要街道組成,街道兩邊配以佛廟、當鋪、貨棧、酒肆、住宅等。
“仿宋沙洲城”、“敦煌電影城”,是1987年為中日合拍大型歷史故事片《敦煌》,以宋代《清明上河圖》為藍本,由日方出資,參考中國古代建築風格精心設計、建造而成。建築面積1.27萬平方米。敦煌古城位於大漠戈壁上,融千年西域民俗於一體,城開東、西、南三門,城樓高聳;城內由北宋時期的高昌、敦煌、甘州、興慶和汴梁五條主要街道組成,點綴以不同地域的過街樓、佛廟、當鋪、貨棧、絲綢店、酒肆、飯館、住宅等,作為拍攝用道具,互為背景,相輔相成。除《敦煌》一片外,先後在這裡拍攝過《封神演義》、《怒劍嘯狂沙》、《新龍門客棧》、《敦煌夜談》、《沙州王子》、《海市蜃樓》等二十多部中外影視劇目。現已成為敦煌主要的遊覽參觀點。敦煌古城位於敦煌市至陽關公路的南側。距市中心25公里。

交通信息

古城無公共運輸,一般遊客都是在遊玩敦煌西線時包車路過這裡。在敦煌市區包車走敦煌西線十分方便,可以在住宿的酒店或旅舍拼車,一般一日往返,每人約100-150元左右。

人口民族

敦煌市隸屬甘肅省酒泉市管轄。全市總人口1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3萬人。總人口中漢族占絕大多數,回、蒙、藏、維吾爾、苗、滿、土家、哈薩克、東鄉、裕固等10個少數民族僅占總人口的1.06%。

自然環境

敦煌境內東有三危山,南有鳴沙山,西面是沙漠,與塔克拉瑪乾相連,北面是戈壁,與天山余脈相接。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海拔不足1200米,市區海拔為1138米。黨河沖積扇帶和疏勒河沖積平原,構成了敦煌這片內陸平原。一望無際的沙漠和大片綠洲,形成了獨特的自然風貌。綠洲區好像一把扇子自西南向東北展開。由於地處內陸,明顯的特點是氣候乾燥,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蒸發量2486毫米,全年日照時數為3246.7小時。這裡四季分明,春季溫暖多風,夏季酷暑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氣溫為9.4℃,月平均最高氣溫為24.9℃(7月),月平均最低氣溫為-9.3℃(1月),年平均無霜期142天,屬典型的暖溫帶乾旱性氣候。
敦煌綠洲由黨河滋補。發源於祁連山的黨河,全長390公里,流域面積1.68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28億立方米,是敦煌重要的水利命脈,敦煌人民的母親河。境內除黨河外,地面水還有西水溝、東水溝、南湖泉水區,泉水總溢出量為3.14立方米/秒,年徑流量9902.3萬立方米。

資源優勢

敦煌市耕地面積31萬畝,草原面積57萬畝,天然林面積119萬畝,另有可墾荒地406萬畝。由於土質肥沃,灌溉條件好,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主要農作物有棉花、西瓜、甜瓜、蔬菜小麥、玉米等。敦煌光照條件較為優越,由於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強,晝夜溫差大,是全省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和瓜果之鄉。年產各類優質水果2000多萬公斤,優質皮棉1.5萬噸。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芒硝、石棉、釩、金、錳等4大類26個品種,其中位於方山口的釩礦,探明儲量125.86萬噸,居亞洲第一,平均品位0.86%,最高達3%。

城市建設

敦煌市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青新三省交界處,市域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3.8平方公里(不含七里鎮建成區4平方公里),總人口18萬人,是中國西部一座聞名遐邇的旅遊城市。敦煌歷史悠久,自漢武帝開拓河西,"列四郡,據兩關",設立敦煌郡以來,已由100年建制史。古時候的敦煌不僅是開拓疆土、經營西域的前哨陣地,更是古代華戎交匯的大都會和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漢唐絲綢之路的興盛,使敦煌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視窗和中國歷史上率先向西方開放的地區,東西方文化在這裡交融匯集,西傳東漸,使敦煌長期以來吸收了古絲綢之路上薈萃的文明精華,形成了敦煌開放開明、兼容並蓄的歷史傳統,創造了舉世仰慕的敦煌文化。其境內有莫高窟、古陽關、玉門關、鳴沙山月牙泉、西千佛洞、壽昌城、漢代長城、懸泉置遺址、雅丹地貌等珍品景觀 20 多處,莫高窟是敦煌文化藝術的傑出代表,以研究敦煌遺書與石窟藝術為對象的敦煌學已成為國際上一門顯學。
敦煌市緊緊圍繞加快敦煌國際旅遊城建設步伐,加大投資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1998年以來城市基礎設施累計完成投資17.4億元,其中籌集社會資金2.18億元,籌資總額相當於1998年前二十年的投資總和。 1、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大了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先後投資4145萬元先後完成了濱河路、敦月公路等24條市鄉道路拓寬改造;投資5000萬元,實施了小北街住宅小區建設工程;投資1800萬元,接通了全國廣播電視寬頻網,新建了廣播電視網路中心;開通了3.2萬門程控電話,發展移動用戶1.8萬戶;投資1320萬元,建成了沙州樂園、月影廣場、市政廣場,新增公共綠地74400平方米;對城市主要街道進行了整體亮化包裝,先後架設、更換各種大型跨街廣告燈箱、路邊廣告燈箱、路燈、地埋燈1430多個。二是加快了經營城市步伐。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積極鼓勵單位、企業和個人投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完成了總投資800萬元、1. 2億元、1100萬元的天燃氣入市、天燃氣發電廠、三危山旅遊景點開發等建設工程,修通了敦煌至雅丹國家地質公園道路;籌資500多萬元,建成了宏泰家電市場、建材批發市場、鳴山果蔬批發市場和敦煌名優小吃廣場、仿古商業一條街。三是積極爭取建設項目的資金。我們積極向上爭取建設項目和資金,共完成了投資10257萬元的自來水廠二期擴建、投資7693萬元的污水處理廠等國債建設項目20餘項。四是動員社會捐資建設。先後完成了總投資300萬元、125萬元、60萬元的敦煌三中建設、城市五條大街5萬多平方米的人行道鋪設和敦煌公園部分工程,又投資1600餘萬元對市區五條大街排水管網和路面進行了改造,第一批24家實施夜景燈光的單位已完成施工任務,其他各項景觀工程正在按計畫進行。
2、新城區開發:按照"開發建設新城區,改造美化舊城區"的思路,積極啟動新城區開發。投資1450萬元,完成了全長1.81公里的古城路建設工程;投資481萬元,完成全長1.5公里的陽關西路改造工程;投資210萬元,完成黨河大橋的拓寬改造;投資1200萬元全長1.85公里的黨河西路建設工程已開工建設。同時,吸引投資5596萬元,帶動了法院綜合樓、檢察院綜合樓、三中、疾控中心、通信公司綜合樓、亨源商貿城、天河住宅小區等一批建設項目在新城區開工建設,使新城區開發初具規模。
3、小城鎮建設:敦煌目前共有省級試點小城鎮4個,建成區面積達到3.74平方公里,人口達14816人。其中肅州鎮建成區面積達1平方公里,水、電、路、通訊配套率達到95%,綠化覆蓋率達到35%;七里鎮建成區面積達0.5平方公里,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率達到85%,綠化覆蓋率達35%;楊家橋鎮建成區面積達到0.3平方公里,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率達到80%,綠化覆蓋率達40%;呂家堡鎮建成區面積達0.5平方公里,水、電、路、通信配套率達到80%,綠化覆蓋率達到40%。
4、城市住宅建設和房地產開發:敦煌市現有住宅樓9600套,
平房戶3590戶,住宅成套率達72%,人均居住面積達25.4平方米。全市共投資1.9億元,開發建設住宅樓31棟,2000套,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城市居民住宅條件不斷改善。
5、城市綠化:1998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1108.5萬元,先後完成了沙州樂園、月影廣場、敦月公路、市政廣場、黨河東路、黨河西路、陽關路、古城路、黨河防護林及河床綠地等十幾項重點綠化工程。現已建成公共綠地五處,總面積9.69萬平方米;改造綠化街道6條,18公里;建成園林綠化先進單位38個。城市綠化覆蓋率由1998年的16.5%擴大到20.2%,公共綠地面積達到42萬平方米,新增18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6.8平方米,比1998年增加了2.8平方米,初步形成了點、線、面相輔相成的城市綠化格局。

工業建設

立足有基礎,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重點建設以農副產品加工、礦產品加工、旅遊產品加工、天然氣綜合利用、輕紡、化工建材加工等六大產業為主導的工業經濟發展新體系。一是圍繞豐富的礦產資源,集中抓好五氧化二釩、釩鐵、花崗石材和黃金精選冶煉等礦產品加工項目;二是圍繞得天獨厚的農產品資源,著力抓好棉紡、果蔬保鮮、葡萄酒生產、脫水蔬菜生產和精製色拉油等農副產品加工項目;三是圍繞農業生產,抓好吹膜塑膠生產等化工產品項目;四是圍繞旅遊產業,開發研製生產具有敦煌藝術底蘊、風情獨特的各類旅遊工藝精品;五是圍繞充足的天然氣資源,建設燃機發電;六是整合我市現有棉花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條,發展棉紡精深加工業,培育我市輕紡工業形成規模發展。2006年全市重點工業項目20項,總投資13816萬元,完成投資6710萬元,其中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共有10項,主要有:一是投資1800萬元的金地釩業五氧化二釩三期擴建項目,已於3月20日建成投產;二是投資1100萬元的金地釩業的釩氮加工項目,已投資300萬元完成立項審批、修建圍牆、廠地平整等前期工作;正在進行工藝流程的設計規劃及籌資工作;三是投資5000萬元的五氧化二釩二期擴建項目,正在北京化工研究院進行酸法提釩的工業試驗,試驗結果預計7月底能夠提交,爭取8月份立項建設,年內完成投資2500萬元;四是投資1500萬元的敦煌市飛天選礦廠項目,已完成投資1200萬元計畫7月底調試生產;五是投資1058萬元的飛天通泰礦業有限公司選礦廠項目,已完成投資300萬元,進行道路及打井等基礎工作。六是投資2200萬元的敦煌市西域化工有限公司項目,已完成投資1600萬元,車區、廠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工,現正進行設備安裝,計畫7月底點火生產;七是投資1000萬元的廣海紡織公司1萬錠擴建項目,已完成投資200萬元,細紗車間已開工建設;八是投資1000萬元的銀星棉業400型棉加廠新建項目,已完成投資50萬元,進行基礎建設;九是投資1400萬元的省棉麻公司400型棉加廠新建項目,完成投資800萬元,土建工程完工,正在進行設備安裝,計畫9月底投入生產;十是投資1200萬元的聯友棉業公司新建項目,投資100萬元,正在進行土建工程。

農業發展

敦煌市地處內陸,周圍被沙漠戈壁環抱,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光照資源豐富,屬典型的大陸性暖溫帶乾旱性氣候, 灌溉水源穩定,非常適宜糧棉瓜菜等農作物的生產,綠洲農業風調雨順,一派興旺。生產的中短纖維棉花色白、糖低、強度大、馬克隆值高,產品暢銷、需求量大;生產的瓜菜種類繁多、周年供應,市場上肉、奶、禽、蛋供應充足。敦煌市委、市政府圍繞市場發展農業,大力實施開放帶動、龍頭牽動、科技推動、城鄉聯動的"四位一體"戰略,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工作全局,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堅持發展農業抓項目、結構調整抓重點、提質增效抓產業化經營的指導思想,加快了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推動農業向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商品化方向發展,建立了棉花、瓜菜、林果、畜牧養殖等四大產業基地,使農業生產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2005年全市糧食總產達624.7萬公斤,棉花總產達2223.2萬公斤,瓜類總產達1286.7萬公斤,蔬菜總產達10405.8萬公斤,肉類、禽蛋、牛奶產量分別達539.6萬公斤、81.9萬公斤和607.2萬公斤。全市農業總產值112682萬元,農業增加值6030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656元。
敦煌古城交通敦煌古城交通
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最佳化。按照鞏固提高傳統產業,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培育壯大特色產業的發展思路,加強信息宣傳服務工作,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2005年,全市種植糧食0.40萬畝,種植棉花22.31萬畝,種植蔬菜3.0萬畝,種植瓜類0.31萬畝。各類規模養殖場戶達2638戶,各類畜禽飼養量達120.42萬頭(只、條),其中豬、雞、羊、牛飼養量分別達3.46萬頭、51.82萬隻、44萬隻、0.91萬頭,特別是興起的獺兔養殖發展勢頭良好,養殖戶達37戶,飼養量達10.2萬隻。
科技套用步伐加快。2005年全面啟動了農業科技年活動,以科技入戶工程實施為重點,加大了科技創新力度,加強了科技培訓,建立了棉花膜下滴灌節水、超高產栽培示範園區,設施蔬菜種植示範園區、特菜種植示範園區、設施養殖示範園區等18個科技示範園區,組裝配套推廣套用了優良品種、寬窄行種植、測土配方施肥、穴盤基質育苗、高壟覆膜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設施養殖、快速育肥、青貯氨化、程式化防疫等26項新技術,提升了農業生產水平,增加了農業科技含量,主要農作物良種套用率達98%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3%,有力地推動了農業高新技術的推廣套用。
農業產業化穩步推進。在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同時,完善了市場體系和運行機制,著力培育扶持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增強了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培育扶持了廣海棉紡廠、甘肅加榮塑膠有限公司(牧草青貯纏繞膜生產線)、宏運棉麻有限公司、雙元乳品有限公司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4個,帶動農戶11298戶,基地規模達11.2萬畝。完善規範了敦煌市辣椒協會、彩棉協會、獺兔養殖協會、南湖鄉葡萄協會、楊家橋鄉李廣杏協會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8個,培養流通能人382人,帶動農戶18568戶,發展各類農產品生產基地16.3萬畝。延伸了產業鏈條,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增加了農業附加值,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良性發展。
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逐步健全。種植業上,在抓好棉花枯、黃萎病、棉蚜、紅蜘蛛、煙粉虱等病蟲害防治的同時,建立了預測預報體系,落實了各項防治措施。在動物防疫上,按照"預防為主,科學免疫、重點設防"的原則,通過加強領導,成立機構,制定防制預案,設立疫情監測點,完善和落實防控措施,落實了全覆蓋免疫和常年補針等防治措施,確保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和畜禽防疫工作的順利進行。
展望未來,敦煌農業和農村工作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圍繞農民增收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主題,按照改造提升棉花產業,鞏固提高瓜菜產業,堅持發展設施種植業,全力主攻草畜產業,做大做強林果業,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素質和效益的工作思路,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以產業化、標準化、法制化為重點,以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為突破口,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增強農業發展後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