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羊毛疙瘩,舊時雲南寧蒗地區普米、納西族人民反抗土司壓迫時的聯絡訊號。方式有兩種:一是在羊毛繩上打上結,結的數目表示聯繫村寨的數目。將其逐村逐寨傳遞,每到一村寨,便解開一個結,繼續傳遞,直到將所結疙瘩解完;另一種是在每條繩子的終端,分別結上若干疙瘩,以代表距離集合鬥爭的天數,有幾個疙瘩就表示在幾天后集合。羊毛疙瘩被拴在兩塊小木板上,中間夾上1個辣椒、1根雞毛、1塊木炭、1節骨頭,其意是要求行動象飛鳥一樣迅速,鬥志象辣椒那樣激烈,團結如骨頭一樣堅實,心情象木炭那樣熾熱。羊毛疙瘩所到之處,男人停止農耕,整裝待發;女子停止紡織,為男子打點行裝,備辦軍糧。其組織者稱士子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