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背景
插座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須使用到的電器產品,用於為電器提供電路接入接口,截至2015年10月,市面上已有的插座內部插片通過電線接入到供電電路中,由於電線外層包裹絕緣層用於絕緣,
絕緣層一般採用塑膠或橡膠製成,塑膠或橡膠耐熱性較低,受熱容易燃燒,當插座上的負荷較大時,電線溫度較高,這樣,絕緣層容易燃燒,使得插座具有安全隱患。
發明內容
專利目的
《散熱插座》的目的是2015年10月之前的插座在負荷較高的時候容易產生高溫,包裹於導體表面的絕緣層容易受熱燃燒,存在安全隱患的缺陷,提供一種散熱效果較佳,絕緣層不容易燃燒的的散熱插座,很好的消除了安全隱患。
技術方案
一種散熱插座,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包括殼底,所述殼底設定有支撐塊、第一保護筒、第二保護筒和外接口,所述第一保護筒和所述第二保護筒與所述殼底一體成型,所述第一保護筒和所述第二保護筒內分別設定有第一導體和第二導體,所述支撐塊設定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一保護筒連通,所述第二通孔與所述第二保護筒連通,所述第一導體的第一端穿設於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導體的第一端穿設於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導體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導體的第二端均設定於所述外接口;
插片,固定設定於所述支撐塊上,且所述插片分別與所述第一導體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導體的第一端連線;
面板,扣合於所述殼體,且所述面板設定有插孔,所述插孔與所述插片對應;
兩個彈片,兩個所述彈片設定於所述外接口內,且分別與所述第一導體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導體的第二端連線;
所述彈片包括依次連線的第一端部、彎折部和第二端部,兩個所述彈片的第二端部分別與所述第一導體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導體的第二端連線,所述外接口包括接口內壁,兩個所述彈片的彎折部抵接於所述接口內壁。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保護筒和所述第二保護筒分別設定為圓形。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保護筒和所述第二保護筒分別設定為方形。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保護筒和所述第二保護筒相互垂直。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保護筒和所述第二保護筒相互平行。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保護筒和所述第二保護筒相對設定。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保護筒和所述第二保護筒的內徑均設定為8毫米~16毫米。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保護筒和所述第二保護筒的內徑均設定為10~14毫米。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保護筒和所述第二保護筒的內徑均設定為12毫米。
改善效果
《散熱插座》以包裹於第一導體和第二導體外部的第一保護筒和第二保護筒作為絕緣層,第一保護筒和第二保護筒具有較強的耐熱性和導熱性,可有效將熱量第一導體和第二導體的熱量傳遞至殼底,並通過殼體散發熱量,且第一保護筒和第二保護筒不容易燃燒,很好的消除了安全隱患。
附圖說明
圖1為《散熱插座》一個實施例的散熱插座的一方向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該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散熱插座的一方向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該發明一個實施例的殼體的一方向結構示意圖;
圖4為該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殼體的一方向結構示意圖;
圖5為該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殼體的一方向結構示意圖;
圖6為該發明一個實施例的散熱插座的安裝示意圖;
圖7為圖6中A處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8為該發明一個實施例的散熱插座的另一方向剖面結構示意圖。
技術領域
《散熱插座》涉及電器,特別是涉及散熱插座。
權利要求
1.一種散熱插座,其特徵在於,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包括殼底,所述殼底設定有支撐塊、第一保護筒、第二保護筒和外接口,所述第一保護筒和所述第二保護筒與所述殼底一體成型,所述第一保護筒和所述第二保護筒內分別設定有第一導體和第二導體,所述支撐塊設定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一保護筒連通,所述第二通孔與所述第二保護筒連通,所述第一導體的第一端穿設於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導體的第一端穿設於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導體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導體的第二端均設定於所述外接口;插片,固定設定於所述支撐塊上,且所述插片分別與所述第一導體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導體的第一端連線;面板,扣合於所述殼體,且所述面板設定有插孔,所述插孔與所述插片對應;兩個彈片,兩個所述彈片設定於所述外接口內,且分別與所述第一導體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導體的第二端連線;所述彈片包括依次連線的第一端部、彎折部和第二端部,兩個所述彈片的第二端部分別與所述第一導體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導體的第二端連線,所述外接口包括接口內壁,兩個所述彈片的彎折部抵接於所述接口內壁。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插座,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保護筒和所述第二保護筒分別設定為圓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插座,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保護筒和所述第二保護筒分別設定為方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插座,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保護筒和所述第二保護筒相互垂直。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插座,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保護筒和所述第二保護筒相互平行。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插座,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保護筒和所述第二保護筒相對設定。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插座,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保護筒和所述第二保護筒的內徑均設定為8毫米~16毫米。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散熱插座,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保護筒和所述第二保護筒的內徑均設定為10~14毫米。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散熱插座,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保護筒和所述第二保護筒的內徑均設定為12毫米。
實施方式
一種散熱插座,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包括殼底,所述殼底設定有支撐塊、第一保護筒、第二保護筒和外接口,所述第一保護筒和所述第二保護筒與所述殼底一體成型,所述第一保護筒和所述第二保護筒內分別設定有第一導體和第二導體,所述支撐塊設定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一保護筒連通,所述第二通孔與所述第二保護筒連通,所述第一導體的第一端穿設於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導體的第一端穿設於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導體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導體的第二端均設定於所述外接口;插片,固定設定於所述支撐塊上,且所述插片分別與所述第一導體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導體的第一端連線;面板,扣合於所述殼體,且所述面板設定有插孔,所述插孔與所述插片對應。 又如,如圖1所示,其為該發明一較佳實施例的散熱插座10,包括:殼體100、插片200、面板300、彈片400和散熱件500。
殼體100,所述殼體100包括殼底110,所述殼底110設定有支撐塊120、第一保護筒101、第二保護筒102和外接口103,例如,所述支撐塊120與所述殼底110固定連線,例如,所述支撐塊120與所述殼底110一體成型,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與所述殼底110一體成型,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內分別設定有第一導體601和第二導體602,所述支撐塊120設定有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22,所述第一通孔121與所述第一保護筒101連通,所述第二通孔122與所述第二保護筒102連通,所述第一導體601的第一端穿設於所述第一通孔121,所述第二導體602的第一端穿設於所述第二通孔122,所述第一導體60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導體602的第二端均設定於所述外接口103;所述插片200固定設定於所述支撐塊120上,且所述插片200分別與所述第一導體60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導體602的第一端連線;所述面板300扣合於所述殼體100,且所述面板300設定有插孔310,所述插孔310與所述插片200對應。
供電電路通過所述外接口103分別連線到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對所述散熱插座10提供電能,例如,所述第一導體601連線零線,所述第二導體602連線火線,所述第一導體601的第一端穿過所述第一通孔121與插片200連線,所述第二導體602的第一端穿過所述第二通孔122與插片200連線,使用時,將插頭插入所述插孔310,使得插頭與插片200連線,從而使得所述散熱插座10為插頭供電。
這樣,以包裹於第一導體601和第二導體602外部的第一保護筒101和第二保護筒102作為絕緣層,第一保護筒101和第二保護筒102具有較強的耐熱性和導熱性,當第一導體601和第二導體602負荷較大,產生大量的熱量時,第一保護筒101和第二保護筒102可有效將熱量第一導體601和第二導體602的熱量傳遞至殼底110,並通過殼體100散發熱量,且第一保護筒101和第二保護筒102不容易燃燒,很好的消除了安全隱患。
應該理解的是,由於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與所述殼底110一體成型,因此,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可以快速地將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的熱量傳遞至殼底110,例如,所述殼體100為塑膠製成,塑膠製成的第一保護筒101和第二保護筒102具有良好的絕緣性能,但塑膠製成的第一保護筒101和第二保護筒102導熱新能不佳,且耐熱性能不強,為了提高所述殼體100的導熱性和耐熱性,例如,所述殼體100為陶瓷製成,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第二保護筒102與所述殼體100一體成型,例如同時燒制而成,這樣,
陶瓷製成的第一保護筒101和第二保護筒102具有較好的導熱性,且具有極強的耐熱性,極不容易燃燒,極大地消除了安全隱患。
為了進一步提高所述散熱插座10的散熱性能,例如,該發明還包括散熱件500,所述散熱件500貼合於所述殼體100外表面,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的熱量通過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傳遞至殼體100,所述殼體100通過散熱件500將熱量散發,大大提高了熱量的散發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連線於所述殼底110,因此殼底110的熱量最高,因此需要優先對殼底110進行散熱,例如,如圖1和圖6所示,所述散熱件500貼合於所述殼底110背部,這樣,所述散熱件500可以迅速將所述殼底110的熱量吸收並散發至外部,提高了散熱效率。
在另外的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所述殼體100具有側壁104,所述散熱件500貼合於所述側壁104的外表面,這樣,大大提高了所述殼體100與所述散熱件500的接觸面積,增加了熱傳遞面積,使得所述殼體100的熱量可以高效地傳遞到所述散熱件500,從而提高了散熱效率,例如,所述殼體100為圓柱形,所述側壁104為圓柱形,這樣所述散熱件500呈封閉環形抵接於所述側壁104的外表面;例如,所述殼體100為方形,所述殼體100具有四個相互垂直的側壁104,所述散熱件500分別抵接於四個側壁104的外表面。
為了進一步提高所述散熱件500的散熱效率,例如,請參見圖1、圖2和圖6,所述散熱件500包括散熱座510和翅片520,所述散熱座510的一面貼合於所述側壁104的外表面,所述散熱座510的另一面和與所述翅片520一體成型,所述散熱座510具有很好的導熱性,可以迅速將所述殼體100的熱量吸收並傳遞至翅片520,由於所述翅片520具有較大的表面積,與外部接觸面積大,可以將熱量迅速散發至外部,例如,如圖6所示,當所述散熱插座10安裝在牆壁內時,所述翅片520可以迅速將熱量散發至牆體內,例如,所述散熱插座10安裝在牆壁外部時,所述翅片520可以迅速將熱量散發至空氣中。例如,所述翅片為圓柱體形狀或長方體形狀,且陣列設定於所述散熱座510,以便於施工與安裝。又如,所述翅片具有圓柱體形狀或長方體形狀,且其遠離所述散熱座的末端部為圓椎體或稜錐體形狀。又如,所述末端部還設定有若干滑槽,用於在安裝時容納土屑等垃圾。優選的,每一所述滑槽為弧線形或螺旋形。又如,各排翅片平行設定。
為了提高所述散熱件500的散熱效率,例如,所述散熱件500為金屬散熱件500,例如,所述散熱件500為鋁散熱件500,例如,所述散熱件500為銅散熱件500,例如,所述散熱件500為銅鋁合金散熱件500,銅和鋁都具有非常好的導熱性能,使得所述散熱件500可以快速將所述殼體100的熱量吸收,並散發至所述散熱插座10外部。
應該理解的是,所述散熱座510的厚度不宜過厚,太厚的散熱座510使得所述散熱插座10的體積太大,不利於安裝,而所述散熱座510的厚度也不宜太薄,太薄則使得所述散熱座510的吸熱或導熱能力不高,影響熱傳導效率,為了提高所述散熱座510的熱傳導效率,例如,所述散熱座510厚度為2~6毫米,優選地,所述散熱座510厚度為3-5毫米,優選地,所述散熱座510厚度為4毫米,這樣,即可使得所述散熱座510具有較佳的導熱能力,也使得所述散熱插座10的體積適於安裝,同時節省了耗材,降低了生產成本。
為了使得所述散熱座510上的熱量可以儘快地通過所述翅片520散發,例如,所述散熱座510上設定有多排所述翅片520,多排所述翅片520大大增加了與外部的接觸面積,使得熱量可以迅速散發;當所述散熱插座10安裝於牆壁外部時,為了提高所述翅片520表面的空氣流通速度,例如,如圖1、圖2和圖6所示,多排所述翅片520相互平行,這樣,相互平行的所述翅片520有利於空氣的流通,提高了空氣與所述翅片520的熱交換速度,從而使得所述翅片520的散熱效率提高。
為了進一步提高所述翅片520的散熱效率,例如,所述翅片520表面設定為條紋狀,這樣,增加了所述翅片520的表面積,提高所述翅片520的散熱效率,例如,所述翅片520表面設定有球形凹面,同樣達到了增加了所述翅片520的表面積,提高所述翅片520的散熱效率的效果。
為了使得散熱底座易於安裝,如圖1、圖2和圖6所示,該發明還包括兩個彈片400,兩個所述彈片400為金屬彈片400,兩個所述彈片400設定於所述外接口103內,且分別與所述第一導體60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導體602的第二端連線,這樣,供電電路可以直接夾在彈片400中受所述彈片400的彈力即可與所述彈片400固定連線,例如,如圖7所示,所述彈片400包括依次連線的第一端部401、彎折部403和第二端部402,且所述第一端部401、彎折部403和第二端部402一體成型,所述外接口103包括接口內壁103a,兩個所述彈片400的第二端部402分別與所述第一導體601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導體602的第二端連線,具體來說,一個所述彈片400的第二端部402與所述第一導體601的第二端連線,另一個所述彈片400的第二端部402與所述第二導體602的第二端連線,兩個所述彈片400的彎折部403抵接於所述接口內壁103a,這樣,當將所述導熱插座10安裝後,將所述彈片400的第一端部401撥開,隨後將供電電路的導體直接插入所述外接口103內,釋放所述彈片400的第一端部401,所述彈片400的第一端部401回位,供電電路的導體與所述彈片400的第一端部401抵接,在所述彎折部403的彈力作用下,所述彈片400的第一端部401將供電電路的導體夾在所述第一端部401與所述接口內壁103a之間,從而使得供電電路與所述彈片400電連線,從而實現供電電路對所述導熱插座10的供電。
為了使得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分別可以高效地傳遞至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分別設定為方形,例如,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的橫截面分別設定為方形,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設定為方形,這樣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的形狀分別與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的形狀匹配,使得兩者之間的接觸面積更大,更有利於熱量的傳遞;為了使得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的電阻更小,從而減小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發熱量,且方形的導體容易導致尖端放電,因此,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需設定為圓柱形,例如,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分別設定為圓形,如圖8所示,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的橫截面分別設定為圓形,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為圓形,這樣,一方面有利於熱量的傳遞,另一方面減小了發熱量,同時也避免了尖端放電。
為了減小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在所述殼體100內所占用的空間,例如,如圖3所示,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相互垂直,例如,所述支撐塊120位於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的直角夾角處,例如,所述殼體100為方形,所述外接口103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外接口103分別設定於方形殼體100的兩個相互垂直的側壁104上,這樣,供電電路則的零線和火線則分別連線於所述方形散熱插座10的兩個相互垂直的側壁104上的外接口103;例如,所述殼體100為方形,所述外接口103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外接口103設定於所述圓形殼體100的側壁104上,兩個外接口103之間的弧面為90°,例如,如圖2所示,兩個所述外接口103設定於所述殼底110,便於供電電路的接入。 為了進一步減小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在所述殼體100內所占用的空間,例如,如圖4所示,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相互平行,這樣,所述外接口103則僅需設定一個,一個外接口103即可與供電電路的零線和火線同時連線,精簡了所述散熱插座10的結構。
為了避免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之間的距離太近,而導致熱量過於集中,難以散發,例如,如圖1和圖5所示,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相對設定,例如,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以所述支撐塊120為對稱點對稱且相對設定,這樣,最大範圍地增加了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的間距,避免了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的熱量集中,更利於熱量的散發。
為了降低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的發熱量,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的內徑均設定為8毫米~16毫米,應該理解的是,導體的電阻與導體的橫截面積成反比,因此,當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的橫截面積越大時,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的電阻越小,則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的發熱量越小,因此,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的內徑均設定為8毫米~16毫米時,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的直徑與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的內徑相同,一方面使得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分別與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充分接觸,使得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可以高效地傳遞至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另一方面則使得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橫截面積較大,從而使得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發熱量較小。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的內徑也不能過大,過大則增加了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的體積,從而增加製造成本,也使得所述殼體100內部的空餘空間減小,不利於散熱,因此,優選地,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的內徑均設定為10~14毫米;優選地,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的內徑均設定為12毫米,這樣,一方面使得所述第一導體601和所述第二導體602發熱量較小,另一方面,減小了所述第一保護筒101和所述第二保護筒102的體積,使得所述殼體100內部的空餘空間增大,從而提高散熱效率。
榮譽表彰
2020年7月17日,《散熱插座》獲得安徽省第七屆專利獎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