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章名,為袁枚“散書”後所做的具有散文性質的文章,文章見解獨到,闡述自己為何“散書”,批評了當時重考據的風氣,為一篇佳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散文後記
- 作者:袁枚
- 外文名:Last in the text
- 類型:書籍
散書後記 袁 枚,譯文,注釋,
散書後記 袁 枚
書將散矣,司書者請問其目。余告之曰:凡書有資著作者,有備參考者。備參考者,數萬卷而未足;資著作者,數千卷而有餘。何也?著作者熔書以就己,書多則雜;參考者勞己以徇書,書少則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於明堂奧區①之結構,而木屑竹頭非所計也;考據者如計吏②持籌,必取證於質劑③契約之紛繁,而圭撮④毫釐所必爭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然而一主創,一主因;一憑虛而靈,一核實而滯;一恥言蹈襲,一尊亨依傍;一類勞心,一類勞力。二者相較,著作勝矣。且先有著作而後有書,先有書而後有考據。以故著作者,始於《六經》,盛於周秦;而考據之學,則自後漢末而始興者。鄭、馬⑤箋注? 業已回冗。其徒從而附益之,抨彈踳駁⑥,瀰瀰滋甚。孔明厭之,故讀書但觀大略;淵明厭之,故讀書不求甚解。二人者,一聖賢,一高士也。余性不耐雜,竊慕二人之所見,而又苦本朝考據之才之太多也,盍以書之備參考者盡散之。
譯文
我準備把書分送出去,管書的人問我所散書的書目。我告訴他說:大凡圖書,有幫助寫作的,有備作參考的。備作參考的書,即便有幾萬本也覺得不夠多;幫助寫作的書,就算只有幾千本也已經綽綽有餘了。這是為什麼呢?寫書的人是把書讀得通透,提取書中的精華為己所用,書多了反而雜亂了;參考書本的人是耗費自己的精力,多方查證,讓自己的思想、知識和書中的一致,書少了,就容易遺漏。寫書就像高明的工匠建造房屋,常常對高大深邃的宮殿建築的構造進行精心思考,因而木屑、竹頭等細小的東西就不是他所考慮的;考據就像古代那些州郡掌管簿冊登記的官吏手持計算用的竹碼一樣,一定要從各種紛繁的質劑契約中取證,那么一絲一毫都是他們一定要做好的。可見,寫書和考據,兩者都不是很容易的。
如此,那么寫作和考據,一個注重創新,一個注重因襲;一個靠虛擬變得靈動,一個因審核是否屬實而變得板滯;一個以因襲沿用別人的東西為恥,一個以接受依據書上的東西為尊;一個費心思,一個耗體力。兩者相比較,寫作更為重要。再說,先有寫作然後才有圖書,先有圖書然後才有考據。所以,著書立說從《六經》開始,在周朝和秦朝時走向興盛;可是考據學,卻是從東漢末年才興起的。鄭玄、馬融的注釋已經很繁雜。他們的門徒弟子們更是追隨他們而且增加了註解,批評攻擊,錯亂駁雜,漸漸變得更多。諸葛亮討厭這樣的註解,所以讀書只看個大致;陶淵明討厭這樣的註解,所以讀書不追求深刻的理解。這兩個人,一個是聖賢,一個是高士。我的性情承受不了繁雜,私下裡仰慕諸葛亮和陶淵明這兩人的見解,而且又煩心於本朝考據人才太多,那么何不把備作參考的書全都分送出去呢?
注釋
①[明堂奧區]指高大深邃的宮殿建築。 ②[計吏]古代州郡掌簿冊登記的官員。 ③[質劑]古代貿易契券的總稱。長券叫質,用以購買馬牛之屬;短券叫劑,用以購買兵器珍異之物。後世的契約本此。 ④[圭撮]古代兩種很小的容量單位。 ⑤[鄭、馬]指東漢末年的經學家鄭玄和馬融。 ⑥[抨彈踳(chuǎn)駁]批評攻擊,錯亂駁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