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國·河流的影子

散文中國·河流的影子

《散文中國·河流的影子》是2013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竇愛軍。本書分為家鄉,我的大沙河、他鄉,夢境的家園、生活,內心的風暴、往事的光影四輯。主要內容包括:大沙河的黃昏;聽雨;秋日雙泉湖;尋春;時間的刻痕和憂傷;河流的影子等。

基本介紹

  • 書名:散文中國•河流的影子
  • 作者:寇愛軍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7月1日
  • 頁數:229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201081823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散文中國·河流的影子》編輯推薦:展曦微露,空氣里瀰漫著青草和玉米花香的味道。在通向村外荒草灘的小路上,一老一小趕著牛,向那個偌大的鹽鹼灘走去。

作者簡介

竇愛軍,甘肅張掖人,長期從事稅收工作。2003年開始發表作品,作品見於《散文世界》、《甘肅日報》、《安徽文學》、《甘肅經濟報》、《甘肅地稅報》等刊,發表作品五十多萬字。著有小說集《殘缺》。現居甘肅張掖。

圖書目錄

第一輯家鄉,我的大沙河
大沙河的黃昏
聽雨
秋日雙泉湖
尋春
沙塵暴
時間的刻痕和憂傷
短暫的初夏聚會
世俗的或者世俗之上的
雨後丹霞
河流的影子
聽取蛙聲一片
街頭即景
在棗樹林裡
時光過客的務虛筆記
夢境之旅
守望秋天
獨處的世界
父愛如山
母愛如海
令人憂慮的中國教育問題
流年碎影
相識一個農家女
第二輯 他鄉,夢境的家園
麗江,夢想的家園
一個夏天的行走
草原之旅
那攝人魂魄的水
北京的風塵
車廂聞見
沙湖
在旅途·愛的世界
第三輯生活,內心的風暴
心靈的節日
內心的風暴
冬天的影像
一個人的世界和心情
2008年的這個春天
關愛與珍惜
那個撿垃圾的孩子小鈺
玄妙的人際關係
第四輯往事的光影
童年時光記憶
坐在往事的連線埠——疼痛及其他
沉落在春天的故事
照相
相見不如懷念
後記恐懼與孤獨

後記

美國作家梭羅在《瓦爾登湖》里說:對於每一個作家,都不僅僅要求他寫他聽來的別人的生活,還要求他遲早能簡單而誠懇地寫出自己的生活。法國著名思想家、作家蒙田也說:我寫作的目的,就是“描繪我自己”,就是“敘述我的生平和事跡”。他的這種寫作理念,似乎暗合了我最初始的寫作動機。我很孤獨,我需要傾訴,而自己恰恰又是個不會討人喜歡,不會迎合處事,不善於言辭的人。尤其是對那些特別在乎、傾注了更多愛的人和事物,內心的情感總是特別蓬勃而豐富,卻無法很恰當地表達出來,即便是說出來了,也已經變得蒼白無力或者笨拙可笑了。我的靈魂始終是孤獨的,這種與生俱來的孤獨感,常常讓我強烈地感到自己的卑微與渺小,只能依靠寫作與閱讀排遣。
從記事起,我就是那么孤獨,儘管我們姐妹五六個孩子,我卻總是落落寡合。與生俱來的膽小和懦弱,使我對同樣一件事,總是有著比別人更深刻的體驗和更激烈的反應。那時,我四五歲,母親被下放到農村勞動,為了尋找一種精神的寄託、心靈的慰藉,每天下午。母親都要到左鄰右捨去串門。那時還沒有通電,我不知道一到傍晚,別的孩子都到哪裡去了。我很老實,總覺得我該看門。母親出門前.會把煤油燈點上放在炕沿上,我坐在炕上等待她們回來。母親出門時,門沒有被帶上,門似乎總是虛掩著。我從天麻麻黑,眼睛就盯著那扇虛掩著的門,如豆的油燈在我和門之間忽閃著微弱的光,周圍無聲無息。那時,我腦海中翻騰著各種恐懼的畫面,不敢看那些黑暗的角落,總覺得有無數的妖魔鬼怪在暗處跳舞。我也不敢稍有懈怠,把目光離開那虛掩著的門。因為腦子裡還不斷地幻化出一些更可怕的場景來:有一隻大黑熊從門裡走了進來.或者是一隻狼、一隻豹子,甚至是一些我根本沒有見過、無法具象的凶神惡煞,又或是大人們講到的飄飄欲仙的凌飛仙子……不斷地會溜進門。那裡似乎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在如豆的油燈下,腦海里出現各種幻覺像電影一樣上演:那些天兵天將一字兒排開,在跳躍不定的閃爍的微光下,它們從虛掩著的門裡進來,沒有任何聲息,我似乎看見它們在進行各種活動;有時,我又覺得那虛掩著的門縫之間,飄進來一個鬼,在一步步地向我逼近……那種想像讓我毛骨悚然。然而,鬼到底是什麼樣子,至今沒有見過,也說不清這世上有沒有鬼,然而母親始終認為。她見過鬼。她時常給我講小時候她的一些幻覺或幻聽。在那樣的夜晚,不知等了多久,母親終於回來了,她上前親一下我,算是對我的老實和堅守的回饋和獎賞吧。這種時候,我會突然淚流滿面,掩飾著不讓母親看見;多半時間,我把心裡千般委屈、萬般埋怨的情緒用一句淡淡的話語發泄出來:“媽,你咋才回來呢?”記不清童年時期,有多少個夜晚,是在這樣的恐懼、幻覺、想像和孤獨中度過的。
有幾年,由於家庭條件困難,母親把我送到鄉下外婆家。
在鄉下外婆家的日子,依然是恐懼和孤獨伴隨的日子。
在鄉村,人如果病得很嚴重,求醫無門的情況下,人們總是會求神拜佛,多半時問會找神婆進行驅逐鬼神的活動,俗稱“療病”:也有修了房子,要進行祭拜祖先的奠基活動;或者鄉村的紅白喜事,都要進行祭奠神靈的活動。誰家要進行這樣的活動,就是全村人的節日。所有的人懷揣著熱心都會放下手裡的活,去幫忙、助陣、圍觀或捧場。這種時候,對我們小孩子來說,是真正的節日!
白天的鄉村,孩子們在一起嬉戲玩鬧,是一片祥和、喜慶、明亮的天地,可是夜幕降臨、黑暗籠罩村莊的時候,就覺得人們心裡也籠罩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鄉村人看來,萬物皆有生命,生命皆是鬼神。草灘上的一個芨芨墩、人們用過的笤帚疙瘩、一雙穿舊的繡花鞋或者路邊長了百年的老柳樹,抑或陳年的老莊房,都可以成精。聽這樣的故事多了,我時常被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籠罩著。哪怕是白天走進空無一人的房間,腦海里立即會出現一些奇怪的念頭,好像外公那把老舊的太師椅,就即刻變成了鶴髮童顏的老爺爺形象,那盛放食物的櫥櫃門會自動開啟,出來一個仙女般的美人;或者那些比我高出一頭的盛糧食的土倉子裡,會跳出穿紅戴綠的小怪物……
夜裡鄰居家搞祭祀鬼神的活動,大人們都會去。我也一定會去,絕不會待在外婆黑洞洞的屋子裡,無休止地想像,讓那些幻覺壓迫得我出不來氣。我知道那些巫婆道士們亂舞、雜耍是恐怖的,而與一個人待在外婆偌大孤冷的家裡相比,那種孤獨和恐懼要好得多。至少我不會產生幻覺。外婆家黑暗無邊無際,伸手不見五指,神秘的感覺給了我無邊無際的恐懼想像。
那天是個鄰居的孩子久病不起,請了巫婆來,折騰了整整一個晚上。全村的人都圍在屋內屋外。院子裡和大門外。甚至院牆上也爬滿了人。幾個小時後,不停的鬧騰聲終於停歇下來,人們聽著巫婆的說辭,說一對老夫妻已故多年,膝下無子嗣,有一天路過這家門口,看上了這個可愛的孩子,所以一直纏著不放。巫婆說,自己已經施了法術,禱告並警告他們,讓他們放了這可憐的孩子,然後她做了一個黃色的符,燒掉,紙灰泡在一碗水裡,讓孩子慢慢喝下去。人們議論紛紛,深信不疑,不斷搖頭嘆息,之後逐漸散去。幾個月之後,這孩子的身體果然就慢慢地好起來了。
外婆的家.離大隊部有很長的一段路.我們要時常到那裡去看戲或者買鹽巴、針線、布料等日常用品,我跟著大人們走過好幾回,中間要穿過大片的田野,那時多是種麥子和玉米。在一塊地埂邊,修了一問莊房,裡面有土炕,門上沒有安門框,經過時可以看見裡面的一切。我不止一次聽外婆、舅母繪聲繪色地說起過這間莊房,說裡面有一個笤帚疙瘩成精了,出落成一個水柳腰的女子,長得可漂亮了,很多人都見過。她穿著紅襖襖啊,梳著一個小髮髻,穿著一雙繡花鞋,還提著個竹籃子;去買過納鞋的針線。有人說,她一見好看的後生就出來,笑吟吟地迎上去,也有人說,她會吸人的血,是個吸血鬼;還有人說,是某個鄰村人已殉情上吊的女兒變的。因為父母不同意她的婚事,當初她和心愛的人在玉米地里幽會,結果懷了孩子,受不了家庭的壓力和外人的白眼和嘲諷.上吊自殺了,現在她不甘心,所以變成笤帚精,在那裡日日等待她的心上人來和她幽會……
我深信不疑,這件事兒對兒時的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每次經過.強烈的好奇心、恐懼感控制著我。那時正是鄰近莊稼收割,濃密的莊稼在小風吹拂下,發出低沉神秘的響聲,似乎是誰密匝的腳步聲。為了消除恐懼,我大聲地哼唱著不成調的歌曲,拚命地在田埂上奔跑,為了怕跑丟鞋子,把鞋子提在手裡,赤足奔跑在高低不平的田埂上.腦子裡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想像。
這樣的經歷,注定了我是一個心事很重的孩子,少言寡語,缺乏安全感,又充滿想像力,耽於幻想,卻也不甘寂寞。幾年以後回到城市,我受到文學的吸引,開始拚命讀書、寫日記,孤獨與想像終於找到了寄託。
如今的城市或者鄉村,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進步,已經很少再見到如豆的油燈、漆黑的暗夜。夜晚變得跟白天一樣明亮,現在的孩子們不會再有這樣的恐懼或孤獨,然而明晰的一切,也限制了人們的想像力和思維模式。我想對一個孩子來說,想像力是多么重要啊!基於這一點.那么,把黑暗還給黑暗,讓夜晚變得更像夜晚,一定會大大地豐富人們的想像力,讓夜晚的魅力和神秘再回到人們的心中。
今天,為散文集《河流的影子》寫後記時,過去的記憶又清晰地回到我的腦海中。我想,不管這些文字寫得怎樣,我都是無悔的。對於每一步走過的路,每一段經歷過的時光瞬間,我愛了,恨了,也體驗了:我笑了.哭了,也記錄了,這就夠了。很多年以後,我們飽經風霜,白髮蒼蒼.在遲暮的歲月里回首,每一個記憶都是一盞燈,每一段愛恨都是一粒珍珠……我想,當你捧起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把我的心交給了你,我羞澀,忐忑不安,但我是真誠的。

序言

河西走廊是古絲綢之路延宕與牽扯的廣闊地域.這裡的雪山是朝聖者終其一生的夢想,大漠是靈魂放逐者的疆場,駝鈴在空谷中將岩石敲破,胡笳和骨笛於月夜高崗吹奏離人的衷腸與夢想。十多年前,我孤身前往,並在河西走廊以北的巴丹吉林沙漠度過了人生中最有熱度與夢想、也最有疼痛和困惑的青春時光。2000年後,我有計畫地對河西走廊進行了一次實地考察式的漫遊。其中張掖去得最多,每一次都要待幾天。張掖在古舊中透著農耕氣息,偏僻里漾著詩歌與宗教的微光。而它就近的臨澤,我每次都是匆匆而過。直到2008年某次乘坐一輛桑塔納轎車穿越時,才發現,臨澤不僅僅是以小棗聞名,而且有著獨特的人文風情。臨澤在史前世紀應當是烏孫、月氏和匈奴故地,曾發生過激烈的戰爭。張騫出使西域也曾經過這裡。崛起於蒙古高原的匈奴進入歷史輝煌時期之後,從漠北,先後兩次對這裡的原居民——同樣“逐水草而居”的月氏人先後進行了兩次滅頂式的打擊,迫使他們由此向西遁逃和遷徙,從而引發了亞歐大陸上一連串劇烈的民族大遷徙活動。至絲綢之路開通,張掖便為河湟乃至青海道和河西道的出入口和匯集點,祁連南部的民樂縣扁都口(古稱大斗拔谷)是河湟進出河西必經之地。而距張掖不過30公里的臨澤,是絲綢之路最密集的交通驛站。臨澤處在祁連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間的大戈壁灘上,黑河水泱泱向西倒淌。雪山雪水滋養和延續著河西走廊大部分人居之地的萬物生命。
這一年,張掖的朋友告訴我,臨澤有一位寫小說和散文不錯的作家,叫竇愛軍。我聽名字,第一感覺是男性。此後在報刊、雜誌上看到“竇愛軍”三個字,覺得眼熟,打開細看,只見文字細膩動人,親切自然,才想起朋友之介紹。一個身處河西之地的人,能把文字寫得自由,並且有著一種樸素的識見與張力,真是非常難得。再後來,在自己部落格看到竇愛軍留下的痕跡,便循著回訪,再讀其文,方才知道,這是一位女子,供職於臨澤縣地稅局。 我所在的巴丹吉林沙漠外圍城市酒泉。距離張掖不過三四個小時車程,到臨澤也是三個多小時,但因為自身久居沙漠,極少出門,偶爾去張掖也是在火車和班車上路過,從沒在臨澤停留。我也從張掖朋友處得知,竇愛軍也是一個喜好安靜、不湊堆的寫作者,即使張掖本地的朋友,一年也難以見其一面。2010年下半年。竇愛軍發來她的幾篇散文作品,我讀之後,覺得她的文字有一種自然的氣息,讀來親切。同在西北,我們對風物人情很有認同感。比如對戈壁的刻骨印象,對風沙的切身經受等。同處西北的人,潛意識都有一種對此地的別樣情感,對生身之地不離不棄甚至無端熱愛。
201 2年初,竇愛軍忽然來電話說。希望把自己多年來的文字出版成冊,意為總結,也是展示,並發來了整理好的書稿,並囑我就她的文字談點個人意見。我欣然應允。不是我自恃到了可以為人作序推薦的地步,而是覺得與竇愛軍等西北寫作者有一種天然的惺惺相惜。近二十年來,西北高地上的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沙塵橫飛,天高地闊,已經將我歷練和薰染為地道的西北土著了。竇愛軍的散文當中就有我喜歡的西北氣質和西北味道。
這本書里,竇愛軍基本上寫的是自己在臨澤小城的個人生活,一次散步,一次出行,一些雜糅於心間與筆尖的往事,乃至對世事人心的觀察和發現,都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如本書第一輯《家鄉,我的大沙河》中的《大沙河的黃昏》《聽雨》《秋日雙泉湖》《河流的影子》《沙塵暴》等作品,是對故土的深情書寫。我讀之心有共鳴。西北缺水人所共知,西北人對水的感情非常深沉。可以說,他們有一條河流便會頂禮膜拜,有一片蒼翠便會忘我雀躍。水在西北人的內心,不僅是生命的必需品,也是靈魂的滋潤物。竇愛軍在文字中對家鄉大沙河、雙泉湖的探訪與讚美,其中的感情是欣悅的,也是矛盾的;是慶幸的,也是擔憂的。儘管在她的文字中很難找到一處明顯的憂思與惆悵,但我似乎從中窺見了一種深隱的疼痛。另外,《聽取蛙聲一片》《街頭即景》《在棗樹林裡》等文字,是竇愛軍在臨澤生活的現場直擊與世態素描。《父愛如山》《母愛如海》等,題目很平常,文字極動人。《相識一位農家女》講的是她與一位農家女子的交往,具有人與人之間相互關切的道義感與溫暖情愫,令人心生安慰,對她也產生了欽敬之心。
本書的第二輯,是竇愛軍寫他鄉美景以及旅行暫居的各種心情和發現,《北京的風塵》《麗江,夢想的家園》《沙湖》《草原之旅》等文字,寫得輕盈飄蕩,有一時一地的細緻觀察,也有一個人在異地的切身體驗。第三輯當中的不少篇章,是基於自己經歷乃至生活本身的發現和思考,如《內心的風暴》《時光記事本》《2008年的這個春天》《那個撿垃圾的孩子小鈺》等,都非常注重由外入內,牽動心腸,坦承自己內心的道德維度與現實取向。第四輯的文字,是竇愛軍站在當下對往事回溯,酸澀之中有歡樂,簡樸得體,味道十足。這是一個人對個己生命歷程的一種撫摸,用最溫和的手掌,將它們梳理成條,並且柔軟有姿。
任何文字作品,從本質上說都應當帶有創造性,有新發現與新表達,否則,就只是一種複述和亦步亦趨的背誦。竇愛軍的這些作品,呈現的是一個人在一個地域上的各種狀態,其中,不僅是自然的,還有內心的和靈魂的,甚至還有一些比較隱秘的傳達。但從散文本體和藝術的多向性來看,竇愛軍的散文寫作是有局限的,她的眼界和心境始終在“小我”之上纏繞往返,也始終在一地一時上徘徊,儘管很真誠,但缺乏藝術上的超拔與自由,創造性的表現很少,這就使得她的散文缺乏一種包容與寬闊品質,被限制在一個自我的層次,氣象上提升不起來,境界上也變得狹小。竇愛軍的散文寫作。具備了一顆敏銳之心、自然表達,是基於生命和生活的基本情感與柔韌思想,而當在藝術上應當更具獨創性、思維的別異性、形式的新創性、思想的系統性和新穎深刻性。以不斷掘進的姿態,把文字寫到大地深處與人的心裡,寫到時間的記事簿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