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姓

散姓源出單一:源自古散國。散國為西周初分封的姬姓諸侯國,與姜姓的矢國同是西周初期較為活躍的方國。

基本介紹

  • :散
  • 發源地:古散國
  • 讀音:sàn
  • 時間湯堯
  • 祖先:散宜氏
  • 分布地域:湖北襄陽,谷城,房縣,南漳等
概述,歷史背景,姓氏源流,散氏盤銘,散氏盤,散宜生,散氏後人,

概述

散,作為姓氏音sàn

歷史背景

姓氏源流

早在湯堯時,散宜氏就已已在史書中有記載:湯堯為取得散宜氏的支持,娶散宜氏之女為妻,可見散宜氏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商末,周國的領袖周文王有四友,其中一位就是散宜氏後裔散宜生。周以前,散宜是複姓,隨著姓氏演變,散宜簡化為散姓,因此散姓皆尊散宜生為始祖。後散國衰亡,後世子孫以國名為姓。
據王國維考證,周朝散國即在散關一帶,嘉陵江有一支上源發源於大散嶺。這一帶是周朝散國的封疆,大散嶺故而得名。在這裡,秦嶺山勢有所中斷,與自甘肅西來的隴山之間形成了一條隘道。古人利用這條隧道,開通了連結巴蜀與關中的陳倉道。周代流傳下來的一件青銅器散氏盤上的銘文記載:周厲王時期,矢國侵擾散國的城邑,被散國打敗後,便用田地向散國賠償。賠償的田地有兩塊,一塊是眉田,另一塊是井邑田。然後以新劃分的疆界畫了土地分界圖,由矢國送給散國保存,作為割地的依據。另外,在一國向另一國表示降服時,常以奉獻地圖為標誌。據資料所載各地還形成獻圖制度,在整箇中國古代影響都很大,並且以後歷代皆沿用之,逐漸發展為定期呈獻及閏年獻圖制,成為使用於我國封建時期地圖檔案收集制度。
散姓

散氏盤銘

西周晚期,戰爭頻仍,周的政權逐漸走下坡路。《散氏盤銘》記載了矢國侵擾散國城邑,吃了敗仗,便向散國作出賠償,憑著雙方官吏跋山涉水,以道路、樹木劃界,又有信誓旦旦的田官,畫了一個並不規整的眉田、井邑田地圖,由矢王交散氏收執,成了矢、散兩國劃定疆界的盟約。

散氏盤

散氏盤的造形、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端正的風格,而它最吸引人注意的還是銘文。散氏盤的銘文共三百五十七字,全篇記載西周時,散、矢兩國土地糾紛的事。大意是說:矢國侵略散國,後來議和。和議之時,矢國派出官員十五人來交割田地及田器,散國則派官員十人來接收,於是雙方聚集一堂,協定訂約,並由矢國官員對散人起誓,守約不爽。矢人將交於散人的田地繪製成圖,在周王派來的史正仲農監交下,成為矢散兩國的正式券約。青銅盤原為盛水的器皿,但散氏盤在鐫鑄契約長銘後,已然成為家國宗邦的重器。
散姓
《散氏盤》,又稱《矢人盤》。作於西周周厲王前9世紀時代,據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授圖之地乃在‘豆新宮東廷’,豆者矢之屬邑,上舉矢之有司中有豆人可證。就此語觀之,本盤實足矢人所作。舊稱《散氏盤》者實誤也”。
散氏盤流傳有緒,根據張廷濟的〔清儀閣題跋〕等數據,散氏盤在康熙間出土於陝西鳳翔,嘉慶十一年由鹺使額勒布以重價購得,十四年進貢內府。根據考證,十四年乃嘉慶皇帝五十壽辰,當時曾申命臣子不準進獻珠玉等物,但書冊字畫等文物卻是準許呈進的。由此可知,額勒布進貢散氏盤,是為嘉慶皇帝的生日賀禮。
散氏盤腹部飾夔紋,間以三浮雕獸首,高圈足上飾獸面紋。銘文的字與字間隱約可見陽文直線界欄,是典型西周晚期銘文的風格。
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散宜生

散宜生,為散宜氏後裔,是西周開國功臣,“文王四友”之一,與姜尚、太顛等同救西伯姬昌。西伯被紂囚囚禁,他與姜尚廣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寶,打通權臣費仲關節,求紂王釋放了文王;後又佐武王滅商。封於散國在今陝西鳳翔西南大散關附近,為通往巴、蜀的要道。他被散氏後人奉為始祖。

散氏後人

今散氏後人多集中在山西長治,湖北襄陽,谷城,南漳,宜城,十堰市房縣一帶。其中,以襄陽市襄城區歐廟鎮為最多,且歷史最為悠久。
襄陽散姓,指的是襄城區和襄陽市內散姓,主要集中在歐廟鎮的散灣和散洲,襄城區散家園三地,附近的村莊也有不少的散姓人。
經過散氏後人考證,十堰市房縣散姓在明末清初時期由襄陽市襄城區歐廟鎮散洲村遷入,已在房縣境內繁衍傳宗15-17代,重修了家譜。
南漳、宜城散姓基本上都是由襄陽遷入,歷史都不是很長,且人口都不算多。
谷城散姓遷入地,目前還在考證中,人口不少,且歷史不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