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中公版

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中公版

《中公版·2018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嚴格按照教師資格教育知識與能力考試大綱進行編寫,知識體系力求覆蓋大綱考點,與真題相契合。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公2018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
  • 作者: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
  • ISBN:978-7-5100-4482-3
  • 頁數:337頁
  • 定價:52.00
  •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裝幀:中公教育圖書設計中心
  • 開本:889*1194 1/16
  • 責任主編:夏丹
內容簡介,精彩書摘,目錄,

內容簡介

《中公版·2018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在編寫上秉承“考試大綱”和“真題考點”兩個標準。
嚴格依照教師資格考試中學學段科目二(教育知識與能力)的考試大綱進行知識體系的構建,全書共八章內容,即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中學課程、中學教學、中學生學習心理、中學生髮展心理、中學生心理輔導、中學德育和中學班級管理與教師心理。
通過對歷年真題的分析和研究,在書中設定真題再現、知識拓展、能力提升訓練等板塊。真題再現把知識點的講解和命題方式直觀呈現;知識拓展補充重要考點,便於考生理解;能力提升訓練選取難度適中、契合真題的練習題,滿足考生學練結合的需要。

精彩書摘

1.了解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含義及構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態及其歷史發展脈絡;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基本關係,包括教育與人口、教育與社會生產力、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教育與精神文化等的相互關係;理解教育與人的發展的基本關係,包括教育與人的發展,教育與人的個性形成,以及影響人發展的主要因素——遺傳、環境、教育、人的主觀能動性等及它們在人的發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變化,包括中學生的身體外形、體內機能、腦的發育、性的發育和成熟。
3.理解義務教育的特點;了解已開發國家學制改革發展的主要趨勢;了解我國現代學制的沿革,熟悉我國當前的學制。
4.掌握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了解新中國成立後頒布的教育方針,熟悉國家當前的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及實現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及其相互關係。
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觀察法、調查法、歷史法、實驗法和行動研究法等。
第一節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一、教育的含義
(一)“教育”一詞的由來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教”字早在甲骨文中已多次出現,古義指教化。但“教”與“育”這兩個字在春秋以前尚未合成一詞。“教育”一詞最早出現於《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裡“教育”指的是教誨與培育,這就有我們今日所說的教育的含義了。
(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產生於人類的生產勞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與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可以稱作教育。它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親職教育。狹義的教育則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學校教育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教育機構承擔。
二、教育的構成要素及其關係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是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作用的人,包括學校教師,教育計畫、教科書的設計者和編寫者,教育管理人員以及參與教育活動的其他人員。其中,學校教師是教育者的主體,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起主導作用。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從事學習的人,既包括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學習的兒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種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學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對象,是學習的主體。
(三)教育影響
教育影響是教育實踐活動的手段,是置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並把他們聯繫起來的紐帶,主要包括教育內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響是教育活動的中介。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這三個基本要素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教育者是教育影響和受教育者之間的紐帶,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選擇和施加教育影響的對象,教育影響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作用的橋樑,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目錄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
第一節教育的產生與發展(1)
考點聚焦(1)
考點梳理(2)
一、教育的含義(2)
二、教育的構成要素及其關係(2)
三、教育的屬性(3)
四、教育的起源(5)
五、教育的發展歷程(6)
第二節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9)
考點聚焦(9)
考點梳理(10)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及任務(10)
二、教育學的發展(10)
第三節教育與社會的發展(18)
考點聚焦(18)
考點梳理(19)
一、教育的功能(19)
二、教育與人口的相互關係(19)
三、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的相互關係(21)
四、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相互關係(23)
五、教育與文化的相互關係(24)
第四節教育與人的發展(26)
考點聚焦(26)
考點梳理(26)
一、人的發展概述(26)
二、影響人發展的因素(31)
第五節教育制度(36)
考點聚焦(36)
考點梳理(36)
一、教育制度概述(36)
二、西方已開發國家現代學制發展歷程(38)
三、我國現代學制的沿革(39)
四、義務教育制度(42)
第六節教育目的(44)
考點聚焦(44)
考點梳理(44)
一、教育目的概述(44)
二、教育目的的理論(46)
三、我國的教育方針(49)
四、我國的教育目的(50)
五、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50)
第七節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53)
考點聚焦(53)
考點梳理(54)
一、中學教育科學研究的含義和特點(54)
二、中學教育科學研究的意義(54)
三、中學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55)
能力提升訓練(60)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64)
第一節課程概述(64)
考點聚焦(64)
考點梳理(64)
一、課程的概念(64)
二、課程的類型(65)
三、課程理論流派(68)
第二節課程組織(69)
考點聚焦(69)
考點梳理(70)
一、課程目標(70)
二、課程內容(70)
三、課程評價(74)
四、課程開發(75)
第三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76)
考點聚焦(76)
考點梳理(76)
一、我國課程改革的回顧與理論(76)
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77)
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78)
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狀況(79)
能力提升訓練(84)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87)
第一節教學概述(87)
考點聚焦(87)
考點梳理(87)
一、教學的內涵(87)
二、教學的意義(88)
三、教學的任務(88)
第二節教學過程(90)
考點聚焦(90)
考點梳理(90)
一、教學過程的本質(90)
二、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91)
三、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95)
第三節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97)
考點聚焦(97)
考點梳理(97)
一、備課(97)
二、上課(98)
三、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99)
四、課外輔導(100)
五、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價(101)
第四節教學原則(102)
考點聚焦(102)
考點梳理(103)
一、教學原則的含義(103)
二、我國中學教學原則(103)
第五節教學方法(109)
考點聚焦(109)
考點梳理(109)
一、教學方法的概念(109)
二、中學常用的教學方法(109)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114)
第六節教學組織形式(115)
考點聚焦(115)
考點梳理(115)
一、教學組織形式的概念(115)
二、常見的教學組織形式(115)
三、新型教學組織形式(118)
第七節教學評價(120)
考點聚焦(120)
考點梳理(120)
一、教學評價的概念(120)
二、教學評價的基本內容(120)
三、教學評價的種類(121)
第八節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主要觀點與趨勢(123)
考點聚焦(123)
考點梳理(124)
一、我用當前教學改革的主要觀點(124)
二、我國教學改革的基本趨勢(125)
能力提升訓練(127)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32)
第一節認知過程(132)
考點聚焦(132)
考點梳理(133)
一、感覺(133)
二、知覺(135)
三、注意(138)
四、記憶(142)
五、思維(149)
六、想像(152)
七、問題解決(153)
第二節學習概述(156)
考點聚焦(156)
考點梳理(156)
一、學習的概念(156)
二、知識的學習(157)
三、技能的形成(160)
第三節學習動機(162)
考點聚焦(162)
考點梳理(162)
一、學習動機的含義(162)
二、學習動機的構成(162)
三、學習動機的功能(163)
四、學習動機的分類(163)
五、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係(165)
六、學習動機的理論(166)
七、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170)
第四節學習遷移(171)
考點聚焦(171)
考點梳理(171)
一、學習遷移的概念(171)
二、學習遷移的分類(172)
三、學習遷移的理論(174)
四、影響學習遷移的主要因素(175)
五、有效促進學習遷移的措施(176)
第五節學習策略(177)
考點聚焦(177)
考點梳理(177)
一、學習策略的概念(177)
二、學習策略的分類(178)
第六節學習理論(183)
考點聚焦(183)
考點梳理(183)
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183)
二、認知學習理論(189)
三、人本主義學習理論(193)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194)
能力提升訓練(197)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01)
第一節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徵概述(201)
考點聚焦(201)
考點梳理(201)
一、中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201)
二、中學生性心理的特點(203)
三、對中學生正確處理異性交往的指導(204)
四、中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205)
第二節中學生的認知發展(206)
考點聚焦(206)
考點梳理(207)
一、中學生感知覺發展的特點(207)
二、中學生注意發展的特點(207)
三、中學生記憶發展的特點(208)
四、中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209)
五、中學生智力發展的特點(209)
六、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209)
七、維果斯基的發展理論與教育(212)
第三節中學生情緒情感的發展(214)
考點聚焦(214)
考點梳理(214)
一、情緒情感概述(214)
二、情緒理論(217)
三、中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218)
四、中學生的情緒特點(219)
五、中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220)
第四節中學生的意志發展(221)
考點聚焦(221)
考點梳理(221)
一、意志的概念(221)
二、意志的基本特徵(222)
三、意志行動的基本階段(222)
四、意志行動中的動機衝突(222)
五、意志品質(222)
六、中學生意志發展的特點(223)
七、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223)
第五節中學生的人格和能力發展(224)
考點聚焦(224)
考點梳理(224)
一、人格(224)
二、人格發展理論(230)
三、能力(234)
能力提升訓練(236)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39)
第一節中學生的心理健康(239)
考點聚焦(239)
考點梳理(239)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239)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239)
三、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240)
第二節中學生心理輔導的方法(245)
考點聚焦(245)
考點梳理(245)
一、心理輔導概述(245)
二、心理輔導的內容(246)
三、心理輔導的主要方法(247)
第三節壓力與挫折(251)
考點聚焦(251)
考點梳理(251)
一、壓力及壓力源概述(251)
二、壓力的調節方法(252)
三、挫折的含義(253)
四、挫折的應對(253)
能力提升訓練(254)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57)
第一節中學生品德心理與發展(257)
考點聚焦(257)
考點梳理(257)
一、品德概述(257)
二、中學生品德發展的特點(261)
三、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261)
四、促進中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262)
第二節道德發展理論(264)
考點聚焦(264)
考點梳理(264)
一、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264)
二、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266)
第三節德育及其主要內容(270)
考點聚焦(270)
考點梳理(270)
一、德育的含義(270)
二、德育目標(270)
三、德育內容(271)
四、新時期德育發展的新主題(272)
第四節中學德育過程(274)
考點聚焦(274)
考點梳理(275)
一、中學德育過程的內涵(275)
二、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276)
第五節中學生德育原則、途徑與方法(278)
考點聚焦(278)
考點梳理(279)
一、中學德育的原則(279)
二、中學德育的途徑與方法(283)
能力提升訓練(288)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93)
第一節班級與班集體建設(293)
考點聚焦(293)
考點梳理(293)
一、班級概述(293)
二、班集體的形成與發展(294)
三、班級中的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297)
第二節有效的課堂管理(299)
考點聚焦(299)
考點梳理(299)
一、課堂管理概述(299)
二、良好課堂氣氛的營造(301)
三、課堂紀律與課堂問題行為(303)
第三節課外活動的組織與管理(310)
考點聚焦(310)
考點梳理(310)
一、課外活動概述(310)
二、課外活動的內容與形式(311)
三、課外活動的設計與指導(312)
四、課外活動組織管理的要求(312)
第四節班主任(313)
考點聚焦(313)
考點梳理(313)
一、班主任的概念(313)
二、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313)
三、班主任的素質要求(314)
四、班主任的工作內容與方法(314)
五、學校與家庭的協調(317)
六、學校與社會的協調(318)
第五節教師心理(319)
考點聚焦(319)
考點梳理(319)
一、教師的角色心理(319)
二、教師的心理特徵(321)
三、教師成長心理(325)
四、教師的心理健康(328)
能力提升訓練(330)
全國教師資格證統考輔導課程(333)
中公教育·全國分部一覽表(33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