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未來已來,風口已至。有關未來學校,我們作出了哪些想像和期待?未來,教師會被機器人取代嗎?學生還需要坐在教室里學習嗎?學校教育會走向工具與技術還是回歸人文與關懷?教育學視角下的未來學校和我們想像中的未來學校有何異同?
無疑,未來是人類共同的未來,學校是成員共享的學校。本書是在教育學視角下前瞻未來學校的一部合著,分別從未來學校的興起和意蘊,未來學校的教師、課程、教學、學習方式,未來學校的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進行闡釋,從應然的角度,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未來學校的學理,系統預測未來學校的前景。
關於未來學校,不少國家、地區已經有了方方面面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尤其是以2000年OECD在荷蘭鹿特丹召開“面向未來的學校國際會議”為轉折點,加之會後出版的《面向未來的學校》一書的推動,幾乎同時,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芬蘭、印度等多個國家相繼拉開了未來學校序幕。本書則立足於這樣的實然背景與應然期待,論及了未來未來學校的意蘊,對未來學校的教師與學生、課程與學習、課堂與教學、評價與管理等構成要素作出了詳細闡釋,系統地預測了未來學校的發展前景,清晰地闡述了當下學校在應對未來學校到來時必須作出的應然調整。作者提出了在人工智慧時代背景下,人人時時處處可學、無課本無邊界課堂的教與學等美好願景。
未來學校正站在過去和現在的“肩膀”上,按部就班地行進而來。我們會發現,未來學校的智慧不僅體現於技術理性的閃耀,更體現於價值理性的綻放。我們終將走進未來學校,迎來智慧時代。
圖書目錄
序
第一章 未來學校的興起
一、 未來學校的緣起
(一)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需要
(二) 科技創新的拉動
(三) 神經科學的進步
(四) 學校2.0的詬病
(五) 人的現代化的需求
(六) 人民民眾的訴求
(七) 建設教育強國的必需
二、 未來學校的探索
(一) 未來學校探源
(二) 未來學校的全球行動
(三) 未來學校的中國作為
第二章 未來學校的意蘊
一、 未來學校的概念
(一) 未來
(二) 學校
(三) 未來學校
二、 未來學校的特徵
(一) 育人為本
(二) 率性而教
(三) 學無邊界
(四) 學本主義
(五) 智慧資源
(六) 學無常師
(七) 精準評價
(八) 綠色生態
三、 未來學校的爭鳴
(一) 是消亡、獨存,還是共存?
(二) 是改造、革命,還是創新?
(三) 是熱衷、懷疑,還是整合?
第三章 未來學校的教師
一、 未來學校的教師: 具有不可替代性
(一) 未來教師面臨的挑戰
(二) 未來教師的不可替代性
二、 未來教師的角色重塑
(一) 學習環境的營造者
(二) 學習資源的提供者、開發者
(三) 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指導者、促進者
(四) 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評價者
(五) 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六) 教育教學的創造者、研究者
(七) 終身學習者
三、 未來教師的核心素養
(一) 信息素養
(二) 學習素養
(三) 合作素養
(四) 教育科研素養
(五) 讀懂學生的素養
(六) 創新素養
四、 未來教師的發展途徑和策略
(一) 樹立基於技術的教育觀念
(二) 注重基於技術支持的專業發展
(三) 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
(四) 加強和改進教師培訓
第四章 未來學校的課程
一、 重新定義課程
(一) 課程的演變
(二) 重新定義課程
(三) 課程概念的歷變
二、 未來學校的課程探索
(一) 未來學校課程的應然探索
(二) 未來學校課程的實然樣態
三、 未來學校課程研究必須考慮的要素
(一) 教育目標
(二) 社會需要
(三) 知識變革
(四) 學生延展
(五) 教師改變
(六) 科技進步
四、 未來學校課程的走向
(一) 從教本走向學本
(二) 從全面走向核心
(三) 從學會走向會學
(四) 從標準走向定製
(五) 從書本走向生活
(六) 從分科走向整合
(七) 從階段走向終身
(八) 從掌握走向創新
(九) 從線下走向混合
第五章 未來學校的教學
一、 重新思考教學
(一) 教學的變遷
(二) 重新定義教學
二、 技術影響下的教與學發展
(一) 技術對學生建構的影響
(二) 技術對教學環境的影響
(三) 技術對教學法的影響
三、 未來學校教學的價值追求
(一) 更好地適應學生
(二) 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三)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 未來學校的教學樣態
(一) 後MOOC時代混合教學的發展
(二) 跨學科的實踐教學
第六章 未來學校的學習
一、 重新思考學習
(一) 學習的變革
(二) 重新定義學習
二、 基於技術的未來學校的學習
(一) 基於多元形式的學習
(二) 基於複雜背景的學習
(三) 基於寬泛場所的學習
三、 基於智慧的未來學校的學習
(一) 智慧學習中的技術與人
(二) 智慧生成的影響因素與流通框架
四、 未來學校的學習新樣態
(一) 自適應下的內生學習
(二) 翻轉下的異步學習
(三) 遊戲化的泛在學習
五、 未來學校學習的新動向
(一) 走向終身學習
(二) 走向定製學習
(三) 走向體驗學習
(四) 走向自主學習
(五) 走向混合學習
(六) 走向共生學習
第七章 未來學校的課堂
一、 重新思考課堂
(一) 追溯課堂的本義
(二) 課堂的傳統認知
(三) 重新思考課堂
(四) 未來課堂的理念取向
二、 未來課堂的應然特徵
(一) 以生為本的人性化環境
(二) 開放連通的無邊界時空
(三) 智慧型信息化的技術支持
(四) 和諧充分的社會性互動
(五) 多元混合的教與學系統
(六) 豐富靈活的智慧型資源
三、 未來課堂的系統構建
(一) 暢想未來課堂
(二) 建構未來課堂
四、 未來課堂實踐探索
(一) 未來課堂的世界探索
(二) 未來課堂的學校行動
(三) 未來課堂的平台搭建
第八章 未來學校的評價
一、 基於全面發展的核心素養評價
(一) 未來學校的教育目標與教育內容
(二) 核心素養評價的重要性
(三) 素養評價案例
二、 支持個性化學習的個性化評價
(一) 提供個性化學習體驗是未來學校的教育理念
(二) 個性化評價的重要性
(三) 個性化評價案例
三、 作為學習過程實時反饋的即時評價
(一) 即時評價的重要性
(二) 即時評價案例
四、 基於技術支持的大數據評價
(一) 未來學校的技術支持
(二) 大數據評價的重要性
(三) 大數據評價案例
五、 支持協同教學的教學團隊評價
(一) 教學團隊評價的重要性
(二) 教學團隊評價案例
六、 作為教師關鍵素養的數據素養評價
(一) 數據素養評價的重要性
(二) 數據素養評價案例
第九章 未來學校的管理
一、 “未來人”——未來學校管理的出發點
二、 中國語境——未來學校管理的立足點
(一) 何為未來學校管理的中國語境?
(二) 中國語境下的未來學校管理何為?
三、 文化管理——未來學校管理的落腳點
(一) 未來學校的管理以文化管理為核心工作
(二) 未來學校的文化管理以企業文化為核心資源
(三) 未來學校的文化管理以“教育性”為核心功能
四、 效率管理——未來學校管理的支撐點
(一) 重新認識教育的“效率”
(二) 教育效率要求下未來學校管理的基本框架
(三) 策略一: 基於“教育技術”要素的未來學校教育技術管理
(四) 策略二: 基於“教育技能”要素的未來學校人力資源管理
(五) 策略三: 基於“課程”要素的未來學校課程資源管理
(六) 策略四: 基於“資本”要素的未來學校物力資源管理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王毓珣,現任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學報編輯部主任、常務副主編,兼任教育部國培專家、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理論刊物分會副理事長、天津市人民政府諮詢專家、第七屆天津市督學等。
合計出版《名師發展研究》、《教師新師德六項修煉》等專著5部,主編叢書5套,主編、副主編著作9部,參編著作20餘部。公開發表論文190餘篇,其中,有30多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新華文摘》、《教育文摘周報》轉載。主持與參與各級各類課題30餘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獎勵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