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周報(上海)》該刊是承接《教育新刊》而發行的。1924年3月創刊於上海,至1924年6月,共發行14期。由北京師大教育革新社編輯,由上海民國日報館發行。周刊,屬於教育類刊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周報(上海)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24年
- 出版周期:周刊
人員編制,辦刊宗旨,主要欄目,刊登內容,文化傳統,
人員編制
該刊主要供稿人有楊鴻烈、黃公覺、羅馭雄、杜元載、劉炳藜、陳顯文、陳彰棋、黃秉衡等。
辦刊宗旨
本刊以介紹教育學說、批評教育問題、發表教育學者研究為宗旨。
主要欄目
主要欄目有論壇、譯述、討論、雜感等。
刊登內容
其主要涵蓋了提倡教育社會化,開展新文化運動,闡發教育與政治的關係,鼓吹教育救國論,改善中國教育現狀等相關內容的文章。
該刊力圖避免“混雜”和“膚淺”兩大弊病,闡發了教育與政治之間的密切關係。如漫廠所撰寫的《無產階級的教育運動:實行到民間去,具體的兩條辦法》,分析了無產階級生存的困境,指出當時的教育家都是軍閥和有產者的代言人,提出無產階級的教育應該同時重視有地點的宣傳和無地點的宣傳這兩種教育模式。該刊注重對教育事件的評論,力圖保持公正的立場,如在K所撰寫的《這一次的北洋大學學潮》一文中,介紹分析了學潮出現的原因,批判了當時的北洋軍閥對學生運動的壓迫,為學潮運動中的學生提供聲援。該刊對於學校的教育問題也積極進行分析,尋求解決之道,如杜元載在其文章《中學校男女同學問題的研究》中,以男女是否同校問題為主題,通過列舉不同觀點,最後得出男女同校利多弊少的結論,順應了當時社會風氣的開放的思潮。此外,該刊注重引進西方先進的教育論著,如汪震翻譯了Williams,P.E所著的《青年交友之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對青年交友的方式、目標等進行了統計。
文化傳統
附:《本報的新希望》
本報是繼續《教育新刊》第三十一期而向著同一目標進行的,仍然是以介紹教育學說,批評各種問題,發表各個的研究為職志的,不過著者默察今日中國教育界的趨勢、覺得研究和批評二項比介紹尤為重要,尤該提倡。因為在這四五年內上海和北京出版的許多雜誌和叢書,算對於介紹方面盡力最多,奏效很大的了;教育實施上所受的改變,也不在少數;但這樣把教育界活力的中樞,完全移到“外來思想之吸受”,一時元氣雖然極其旺盛,而“混雜”和“膚淺”的兩大毛病是避免不了的……
……實際上都是希望中國早些得著新教育的利益,免掉寫流弊,可惜這種對於國內教育的病象肯“殫精鎔思,徹底研究以謀療治之方”的人們過於稀少,所以本報一方面固然努力照前盡介紹教育學說的責任,一方面卻要提到這種研究的批判的潛勢力,使中國教育的現狀,得有點改進,介紹我們的最大希望了,
本報今後要盡力去做的第二件事,便是闡發教育和政治的關係,那些和教育直接間接有關係的學科,如生物、心理、社會、倫理、哲學等,我們固然照前一樣的看重,但我們覺得中國今日情形的混亂,民生的凋敝,大有魚爛而亡的樣子;從五四運動以來,教育常隨政局的變換而變換,結果往往兩敗俱傷,更令人悲觀!我們以看多數教育者缺乏正確的政治知識和學生們不注意公民的學科,要是希望那些“林林總總”從來沒有乾過政,沒有操縱選舉“排難解紛”的政治經驗的民眾,能夠突然撥亂反正,成功一個上政治軌道的國家,是萬不可能的事;所以我們不自量地要把政治提出來,從教育的立腳點去指示發揮二者相需相求的關係,促進大多數教育者對於政治的正當興趣,對於腐敗萬惡的政府,有革命的堅決信仰,然後“先覺覺後覺”,慢慢地成了一種真實的民眾運動,或養成了一種好的潛勢力,使現在的局面得不再拖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