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斷鷂

放斷鵬亦稱“放風箏”。吳語稱“放翻子”。漢族民間歲時娛樂風俗。流行於江南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放斷鷂
  • 別名:放風箏
  • 定義:漢族民間歲時娛樂風俗
  • 流行地區:江南地區
民間俗稱“正月鵬,二月鵬,三月放個斷線鵬”。杭俗,春初競放燈鸛,清明後乃止(見《新年雜緣》)。清人顧鐵卿《清嘉錄·卷三》“放斷翻”一則云:紙鳶,俗稱“翻子”,春晴競放,川原遠近,搖曳百絲……清明後,東風謝令,乃止,謂之“放斷翻”。意思是說,春天裡春風由下往上吹,適於放風箏,過了清明後,因風向不穩而不宜再放風箏,所以玩到清明為止,而清明這天玩一年裡最後一次風箏就稱為“放斷鸛”。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鵬’之諺。”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