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放射診斷學
- 外文名:diagnostic radiology
- 出現時間:20世紀
- 研究對象:X線診斷
起源發展
放射科包括了常規放射、CT、MR、超聲、核醫學、放射治療、介入治療等,其套用範圍廣,已完全不同於數十年前放射科主要以常規放射診斷為主的情況。特別是當前影像學設備和技術發展相當迅速,如多層螺旋CT,在1998年推出後,當時是4層螺旋CT,至2000年和2001年已分別有8層的螺旋CT和16層的多層螺旋CT開始進入臨床使用,其掃描速度已可達0.4s-0.5s,所切層厚可達0.5mm,重建速度已可在0.5s以下,其解析度已相當高,後處理的軟體日益增多,CT的仿真內鏡、CT血管成像等均已相當普及。在MR方面,3.0T的MR已套用於臨床,其圖像信噪比,空間和時間解析度均已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各種新技術不斷湧現,除了MR血管成像、水成像等已經相當成熟外,在功能性成像方面,進展相當迅速,特別是腦功能成像。新的電子束CT Espeed在心臟和其它活動臟器的動態檢測和功能檢測方面有很大的優勢,今後的CT發展可能會向電子束CT和多層CT技術相結合的方面發展。在數位化成像,如DR、CR及PACS等方面進展也相當快,隨著PACS建設的逐步普及,和HIS、RIS的整合,已使放射科和醫院的工作流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PACS建成後可逐步做到無片化和無紙化,使放射診斷學信息非常方便地在網上傳輸、並進行診斷、會診和各種病例討論,除可做到醫院內各科室間的交流、並可進行醫院和醫院間及地域間的連線,使醫療信息資源得到充分的共享,使病人的診斷和治療更加便捷、提高醫療質量和服務品質。
研究範圍
學科分類
血管和介入放射學,包括胸主動脈、肺動脈和外周血管病變,腹部動脈、靜脈系統和非血管介入治療。胃腸道疾病,先是腹部和盆腔概述,然後介紹的病變部位包括肝、膽道樹和膽囊、胰腺和脾臟、咽部和食道食管、胃和十二指腸、小腸系膜、結腸和闌尾。生殖泌尿系統,包括腎上腺和腎、腎盂腎盞系統、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病變,生殖道放射學和磁共振成像。超聲診斷,包括腹部超聲、生殖道和膀胱超聲、產科超聲、胸部、甲狀腺、甲狀旁腺和新生兒顱腦超聲以及血管超聲。骨骼肌肉系統放射學包括良性囊性骨疾病、惡性骨軟組織腫瘤、骨骼創傷、關節炎、代謝性骨疾患、依據影像學表現能診斷的骨骼病變、其它骨骼病變以及膝關節、肩關節和腳踝MRI。兒科影像學,包括小兒胸片、小兒腹部和盆腔。核放射學,包括核放射學總論、核放射學基礎(放射學物理的相關方面、放射安全、放射性藥物和核放射學成像系統和放射檢測器介紹)、全身各個部位的閃爍成像,包括骨骼系統、肺、心血管系統、內分泌腺體、胃腸道、肝/脾和肝膽管系統和泌尿生殖系統,此外還包括炎性和感染性病變的閃爍成像診斷、腫瘤分子影像學、中樞神經系統閃爍成像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