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時代人物誌

改革時代人物誌

《改革時代人物誌》是2014年1月1日新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新華社記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改革時代人物誌
  • 作者:新華社記者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1日
  • 頁數:358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16608067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屆三中全會,這是一段以“改革”命名的光輝歲月。回望35年改革歷程,宛如仰望群星璀璨的蒼穹。在這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無數搏擊改革浪潮的中國人,共同書寫了一部震撼世界的英雄史詩。 那些緊咬的牙關,那些奔放的淚水,那些低谷中的彷徨,那些巔峰上的歡呼,還有那些令後人扼腕的嘆息……一樁樁、一件件,可歌可泣,可觸可感,浮凸於時間之上,銘刻於史冊之中。 本書走近改革35年風雲人物,尋訪他們有血有肉的人生故事,揭示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
探訪改革風雲人物的奮鬥歷程,從新的歷史起點上揚帆啟航

圖書目錄

柳傳志
張宇
俞洪敏
董明珠
李書福
步鑫生
馬雲
吳棟材
胡小燕
王友德
魯冠球
大包乾帶頭人
魯貴卿
張希永
宗慶後
顧欣
王志東
邰麗華
劉永好
鄔江興
劉慶峰
徐克
馬勝利
萬隆
張偉基、張玉彪
李桂蓮
張瑞敏
張國華
朱清時
楊芳
王文京
孫丕恕
張寶金
南存輝
侯為貴

作者簡介

新華社記者遍布世界各地,充當著黨的喉舌作用,是突發事件發生時近距離反饋情況的人。是不怕苦不怕累的人,是敢於直面危險的人。

序言

2013年12月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35周年紀念日。
1978—2013。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屆三中全會,這是一段以“改革”命名的光輝歲月。
回望35年改革歷程,宛如仰望群星璀璨的蒼穹。在這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無數搏擊改革浪潮的中國人,共同書寫了一部震撼世界的英雄史詩。
那些緊咬的牙關,那些奔放的淚水,那些低谷中的彷徨,那些巔峰上的歡呼,還有那些今後人扼腕的嘆息……一樁樁、一件件,可歌可泣,可觸可感,浮凸於時間之上,銘刻於史冊之中。
今天,中華民族站上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偉大復興的新高度,我們重訪改革時代風雲人物,重溫他們的人生傳奇與心路歷程,重尋中國改革的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精神邏輯,在感動中品味,在領悟中沉思。
改革,已經從新的歷史起點上揚帆啟航。願改革英雄的精神財富燭照當下,啟示未來。
人民推動改革 改革創造奇蹟
一台老掉牙的手搖補鞋機,三腳支架,銹跡斑斑。看上去不會引人注意,除非你知道它的特殊身世:幾十年前,南存輝曾挑著它走街串巷。那時,這位正泰集團董事長還是個小鞋匠。
一些老物件出現在近日開館的浙商博物館中: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騎過的三輪車、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的粗瓷大缸、不識字的阿祥集團董事長潘阿祥自創的“象形文字”電話本……
遊走其間,恍若時光倒流,重回35年前改革開放的起點。
1978年,東北。擁擠的火車上,周曉光緊緊靠著她的小木箱,臉上一片茫然。那年她16歲,距成為“中國飾品女王”還有30年。
那是她第一次出遠門。為了吃飽肚子,離開浙江諸暨的山村,她跑遍半箇中國,去叫賣木箱裡塞滿的繡花針、繡花樣。擺攤時受人欺負,攤子被踢,回到小旅館裡蒙著被子嚎啕大哭。背著大包擠火車,只能睡在座位底下……
但在顛沛流離中,她堅定了一個信念:中國人解決溫飽以後,對美的渴望是無法阻擋的。
如今的“浙商女傑”、新光控股集團董事長周曉光優雅端莊,短髮精心挑染,描著細細的眉峰:“改革開放成就了我,我的飾品也給這個時代增添了色彩。” 1978年,改革開放大幕開啟,無數的周曉光奮起於草莽之中,縱橫於大江南北,在廣闊的時代舞台上叱吒風雲。
黃土乾裂,烏雲滾滾,一道閃電光耀天地間。枯焦的土地上,象徵著希望的嫩芽倔強地破土而出。
——這幅油畫,陳列於安徽肥西縣小井莊,一個自稱“聯產承包第一村”的地方,而不是人們所熟知的鳳陽縣小崗村。
追尋改革源頭時,記者遭遇了困惑,很多地方都自稱“第一”,並拿出珍藏的檔案為依據。但有一點是不存爭議的:改革的原動力來自於億萬基層民眾。
“6口人只剩我一口,爺爺餓死了,兩個出去討飯的兄弟連屍首都沒找到。”68歲的小崗村民嚴立華憶起曾經的貧窮。35年前,那張以18個紅手印載入改革史冊的契約就誕生在他家。
窮則思變。在那個交通阻隔、通訊落後的年代,在中國農村廣袤的土地上,無數飢腸轆轆的農民不約而同。一盞盞忽明忽暗的煤油燈下,一次次艱難掙扎之後,一顆顆激盪的心作出了驚人相似而又同樣悲壯的選擇:包產到戶。
這些平凡如泥土的人,用粗糙的大手拉開了中國改革的序幕。
改革之風,起於青萍之末,四面八方匯聚而來,最初悄然而起,最終浩浩蕩蕩,勢不可擋,吹遍中國每一個角落。
大鵬展翅迎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號稱“鵬城”的深圳,成立特區之前有一個令人心酸的鋪墊——“逃港潮”。上世紀後半葉的數十年間,有上百萬內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只因“那邊有麵包吃”。
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勛後來意味深長地說:“千言萬語說得再多,都是沒用的,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辦法。不然,人民只會用腳投票。”
人民用腳“票選”出的深圳特區,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城市、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與當年“逃港”形成對比,如今越來越多的香港人選擇定居深圳。歷史,以這種令人感慨萬千的方式,奔湧向前。
代替“逃港潮”的,是奔騰澎湃的“改革潮”。
當沉重的歷史大門被推開,當蟄伏多年的渴望找到了突破口,曾創造了五千年燦爛文明的中國人民,迸發出了更加輝煌的創造力。
1984年,40歲的柳傳志決定“下海”。此前,柳家7口人一度蝸居在一間12平方米、類似腳踏車棚的房子裡。逢年過節,柳傳志都起大早去菜市場外排隊,一開門就往裡沖,為的是在憑票定量供給的食品之外多買一隻雞。
如今作為中國商界巨子的柳傳志坦承,當時“實在憋不住了”,就像被解除了束縛,歡快地奔跑在時代大潮里。今年,當柳傳志創立的聯想集團成為全球最大個人電腦生產商時,人們無法不感嘆:時勢造英雄。
然而,英雄也造就時勢。
臀部大、平衡差,左耳聽力近乎為零,有教練斷言“難成大器”——僅看這幾點先天條件,恐怕很難有人將其與“姚明”二字聯繫起來。
在退役新聞發布會上,姚明動情地說:“感謝這個偉大、進步的時代,使我有機會去實現自我的價值和夢想。”
從另一面看,作為NBA籃球巨星、全球公益使者的“小巨人”,已成為當代知名度最高的中國形象代言人之一。從他身上,世界看到了中國年輕人健康、熱情、有愛的嶄新形象。
“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誕生於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曾熱烈地憧憬人類文明發展的美好前景。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人的命運,中國人民締造了一個偉大的改革時代。
1978年12月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35年來,這個日子無數次被人提起。據北京市氣象局記載,那是個寒冷的冬日,首都最低氣溫零下10。8攝氏度。
然而,中國改革的春天,正是從這凝聚著億萬人民心愿的一天開始。
無論成敗都為後人留下路標
每天清晨,當宗慶後穿著黑布鞋走進弄堂小店,叫上一份兩塊錢的大餅油條時,很多人都會好奇:這個看起來一身土氣的老頭,憑什麼當上“中國首富”?
關於“成功秘訣”,宗慶後作答:“我就是多走市場。只有吻合需求才能賣得好。”
說來簡單,背後的用心投入卻不能不令人驚嘆。
宗慶後自稱“可能是全世界喝過飲料最多的人”,辦公室、倉庫擺滿了各種空飲料瓶。68歲,他還要每年花200多天泡在市場裡。每到國外,必嘗當地飲料。嘗盡天下滋味,讓“飲料大王”保持了靈敏的商業嗅覺。
凡成功者,必有非凡之處。
每一位改革英雄都是一部厚重的大書。他們個性、經歷、背景各不相同,卻有一些共同特質耐人尋味。
——“敢”字當頭。改革者無一不是大膽突破舊有陳規,一馬當先,於遍地荊棘中“殺出一條血路”。
1984年,馬勝利把大紅紙寫就的承包申請貼到石家莊造紙廠門口,成為個人承包國有企業全國第一人。
這個廠已連續3年虧損,原領導班子並非不知道,只要打破“大鍋飯”、釋放生產力,扭虧為盈完全有可能。可是,在那個時代,改變體制無異於把天捅個窟窿。不敢。
唯有“馬承包”,不僅敢做,而且敢當,聲稱:“完不成目標,甘願接受法律制裁!”
突破,必然觸動原有利益格局,難免招來非議和阻撓。
今天的人們很難想像,當年浙江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開除一名懶惰職工,會被人告到中央,需要省委開會討論支持;後來以希望集團名列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之首的劉永好兄弟,因政策擔心徹夜難眠,甚至主動提出把企業捐給政府;而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董事長顧欣,為了推行院團轉企改制,收到了威脅信……
35年過去了,當年改革者冒著“掉腦袋”危險去奮力突破的許多問題,如今早已不是問題。而他們“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魄力和膽識,卻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後來者解放思想,迎難而上。
——“銳”字當先。成功的改革者總是順應時代潮流,而又從紛繁蕪雜中知微見著,抓住先機,“比時代快半步”。
用一本雜誌上的賬號,通過一根電話線上網,升級了筆記本電腦的作業系統——這件小事,讓20世紀90年代首次訪問美國矽谷的王志東終生難忘。
這個此前不知網際網路為何物的年輕人,敏銳窺見了未來世界將由此發生的改變。數年後,他領導全球最大中文入口網站新浪網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的一代傳奇。
——“誠”字當家。在資金、技術、管理之外,恪守誠信是改革者成為“常青樹”的必備品格。
“每天2400萬筆淘寶的交易,意味著在中國有2400萬個信任在流轉。”2013年5月,馬雲在淘寶十年慶典晚會上說。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選擇在48歲時退休。他在告別演說中談道:“我能走到今天,是大家的信任。因為信任,所以簡單。”
一段18年前的視頻在網上流傳:當年杭州一家電視台做了一個測試,安排五六個大漢到馬路上撬井蓋,看是否有人制止。
那天,唯一站出來的是一個騎腳踏車的瘦弱青年,他朝“偷井蓋者”大吼:“給我抬回去!”
這個青年就是馬雲。那義憤填膺而略顯青澀的形象,讓人們回味,為什麼馬雲能夠成功……
35年改革開放,像一場艱巨的長跑,有人堅持下來,有人倒下了,有人變得悄無聲息。
成功者固然值得欽佩,失敗者同樣給人啟迪。
史玉柱,巨人網路公司董事會主席,自稱“中國最著名失敗-者”。他早年成功之耀眼和後來失敗之慘烈,同樣廣為人知。,
他27歲以開發軟體系統起家,兩年身家過億,5年當選“十大改革風雲人物”。可惜,頭頂的重重光環沒有激發他更多的理性,卻烤熱了他的頭腦。
他向電腦、保健品、藥品三個領域暴風驟雨式進軍,號稱“三大戰役”。同時,原本設計38層的巨人大廈被拔高到70層,雄心勃勃地要建“中國第一高樓”。
盲目擴張、管理混亂、資金鍊斷裂,巨人集團的產業大廈轟然崩塌。其間的起起落落,為後來者提供了真切的鏡鑒。
成與敗,從來都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回眸35年改革風雲,很難簡單以成敗論英雄。而最值得尊敬的,是那些從挫敗中重新站起來的人。
本世紀初,為得到汽車生產“準生證”而屢屢碰壁時,吉利集團一度陷入生存危機。走投無路的李書福半夜徘徊街頭,仰望如鉤殘月,一聲長嘆。
這個商海浮沉20多年的民營企業家表現出了草根般的堅韌,頂著種種嘲笑、蔑視、疑問,在夾縫中頑強生長。
幾年後,國際金融危機重創世界經濟,李書福卻從危機中看到了機遇。他遠渡重洋,面見瑞典領導人,重申一個震動世界的計畫:收購這個國家著名汽車廠商沃爾沃。
真正的強者,即使摔得頭破血流,也不認輸、不放棄,擦乾血跡,從頭再來。他們堅信,機遇就藏身在危機背後。
今年9月,萬向集團的90名新員工來到錢塘江畔,觀看舉世聞名的錢江大潮。每一年,這都是新員工的必修課,組織者便是“中國企業常青樹”——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
這位老人和年輕人一起憑欄而立,臨風嘯傲。30多年來,就憑著這種勇立潮頭、百折不撓、敢為人先的精神,他把一家鐵匠鋪打造成為汽車零部件世界級企業。
天寬地廣,潮起潮落。英雄之路,一往無前。新起點呼喚更多的改革者
2012年,改革老將侯為貴遇到了新問題。
他創始並掌舵28年的全球通信設備巨頭——中興通訊遭遇了史上首次虧損,虧損額28億元。
“經營策略過於激進,也有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面容清癯、身材瘦削的侯為貴並不諱言失誤,但認為這不是問題的全部,“還有一個嚴峻挑戰——移動網際網路的衝擊。”
網際網路時代,全球信息消費模式正在發生顛覆性改變,移動運營商傳統業務受到衝擊,導致通信系統設備全行業遭遇“寒冬”。
面對中興創立以來從未經歷過的產業大勢轉向,72歲的侯為貴果斷啟動“二次革命”,向終端消費者市場轉型,創新技術和服務,爭奪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如何由低到高打造“升級版”,是當前中國企業面臨的普遍課題。
改革開放35年後的今天,中國發展成就早已超越當年改革者的想像。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項就足以令人自豪,“中國製造”的影響力更是無人敢於小覷。然而,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全球經濟衰退、不合理的經濟結構、粗放型經濟成長方式,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位德國經銷商的太太對我說:你們的產品質量不錯,但我還是要買我們德國的,因為它是藝術品,而不只是產品。”領導海爾集團近30年的張瑞敏告訴記者,“這句話對我刺激很大,我比過去危機感更強。”
放眼全國,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突出的社保、教育、醫療等民生問題,社會管理問題……凡此種種,最終都指向同一條出路——繼續改革。
張瑞敏用一個慘烈的字眼來概括自己的改革思維——“自殺”。
“自殺意味著重生,就像鳳凰涅槃。如果不能徹底否定自己,固守原來的思維模式,那你必敗無疑,只能被他殺。”他說,“必須挑戰自我,戰勝自我。”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一點已成為國人的共識。
在改革“深水區”,新一代改革者正在頑強搏擊。
朱清時,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因推行高校“去行政化”被推向了教育改革的風口浪尖。4年來,他飽受失眠和壓力的折磨,每天靠安眠藥入睡,劑量是常人的兩倍。“中國教改的土壤還不成熟,單靠一所高校實驗去行政化,很難。” 2012年9月,南科大迎來新一批188名學生。朱清時曾用一道“小學生題目”難住了眾多考生:7分鐘,從1寫到300,中間不許停止和塗改。
“最後發現,全國考生中只有6個人做到了。”他笑言,“做科研,需要頭腦清醒,並具有一定的抗壓能力,這是創新型人才必備的要素。”
在“啃硬骨頭、涉險灘”的改革階段,依然呼喚衝破牢籠的勇氣,但僅僅“沖”和“闖”是遠遠不夠的。
今天的改革者,很難像35年前的先驅者那樣一夜之間成為“全國第一”,卻必須處置更加複雜的利益格局,這需要更加科學縝密的改革智慧。
沉默,偶爾幾聲咳嗽,以及杯蓋碰撞杯子的聲響——這是徐克再熟悉不過的會場。那沉默中壓抑著的,是改革的阻力。
2005年,徐克就任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不久,開始推行一個全新嘗試:免費為醫院所在的遼寧省44個縣基層醫療機構培訓醫生。
“基層醫院水平較低,全國人看病都扎堆往大醫院跑,這是看病難、看病貴的一大原因。”他說。
可是,本院很多人想不通:“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這對咱們自己有什麼好處呢?”
消極抵制,當面頂撞,讓徐克痛感突破利益固化藩籬之難。然而,他沒有退縮。
人們驚奇地發現,由於與基層患者和醫護人員接觸增多,醫大附院的社會認可度進一步提高。儘管來看小病的少了,看大病的卻多了,醫院收入不降反升。
同一個難題,視野和思路一變,結果截然不同。
短短几年,徐克和醫大附院以“醫改急先鋒”聞名全國。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接受記者採訪的多位改革者表達了共同的心聲:生在這個時代,我們的使命就是開闢一條新路,為後人提供更加廣闊的舞台。只為此,我生無憾。
2007年,在《寫給一百年後人們的信》中,柳傳志寫道:“改革開放以來,在我的眼裡是幾百年來中國歷史最好的一段,希望它能成為一個轉折點,中國從此能好下去。”
現在,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熱議仍在持續。《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展現的堪比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改革力度,讓人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幾乎參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所有重要經濟理論研討的83歲經濟學家吳敬璉激動地表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回答了特別是最近十多年來一個很大的爭論,就是我們改革要往哪一個方向走?”
“大環境越來越好。當初辦企業,我要改革,領導不放權;現在倒過來了,政府主動為企業服務,給企業家‘鬆綁’。”早已退休的步鑫生依舊壯懷激烈:“假如有來生,我還會選擇當一個改革者。”
風雲再起,百舸爭流,時代呼喚更多的改革者。
新華社記者李柯勇、肖春飛、王清穎
(新華社北京2013年12月22日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