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國(改革中國:風險、挑戰與對策)

改革中國(傅子恆所著書籍)

改革中國:風險、挑戰與對策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改革中國:風險、挑戰與對策》作者是傅子恆, 2017年5月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發行,真實地記錄了中國經濟社會時代發展與變遷背景下若干經濟政策醞釀、決策、改革以及具體實踐過程中的重要片段和歷史事實,提出了作者的專業觀察與思考。

基本介紹

  • 書名:改革中國
  • 又名:改革中國:風險、挑戰與對策
  • 作者:傅子恆
  • ISBN:978-7-5473-1106-6
  • 類別:金融、經濟
  • 頁數:310
  • 定價:45
  •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 出版時間:2017.5
  • 開本:16開
  • 千字:278
  • 印張:19.75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讀者定位,目錄,前言,書評,

作者簡介

傅子恆,男,財經觀察家,萬聯證券研究所所長,資深證券分析師。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高級經濟師,會計師。長期從事證券、經濟研究工作,著有《證券分析師眼中的財務指標》、《股權分置改革全接觸》、《經濟能見度:財政政策與收入初次分配》、《深度透視——尋覓股市漲跌的深層次原因》等專著。目前擔任中央電視台二套、上海第一財經、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等特約嘉賓,《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證券時報》、《新京報》、《21世紀經濟報導》、《第一財經日報》、《深圳特區報》、《董事會》等財經證券報刊特約評論員、專欄撰稿人。

內容簡介

《改革中國:風險、挑戰與對策》一書真實地記錄了中國經濟社會時代發展與變遷背景下若干經濟政策醞釀、決策、改革以及具體實踐過程中的重要片段和歷史事實,提出了作者的專業觀察與思考。其中絕大部分文章均已在權威的財經專業報刊發表過,許多內容、觀點被廣泛轉載,產生了較大的市場反響。此次結集出版,作者還以“附記”的形式對諸多財經事件和社會熱點做出最新分析,從多個縱深視角觀察和記錄昨天的改革歷程、揭示今天的風險挑戰,並提出前瞻性、建設性的對策,從而理性、積極地展望明天的中國。
作者從中國經濟與金融市場實際出發,堅持問題導向以及問題研究、解決的理性、科學性、建設性態度,力圖通過對中國改革面臨的各種問題和風險的揭示與剖析,提出建設性、前瞻性、可行性的解決思路與對策。《改革中國:風險、挑戰與對策》一書共包括十二個專題,涵蓋了近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與改革歷程中人們所關注的若干重要熱點方面,包括巨觀經濟穩增長、促轉型以及財政體制改革、貨幣匯率政策、產業政策、巨觀調控、國企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股市改革、行政監管改革、社會改革等。

讀者定位

股票、證券、銀行等金融從業者、管理者,高校金融、經濟專業師生,財經研究工作者,公共政策關心者。

目錄

穩增長:新經濟復甦需著重提升增長質量/1
改革中國
從春運看新城鎮化與中國經濟發展新潛力/1
“穩增長”政策推進需破除認識誤區/4
穩增長應更多依靠改革紅利/6
改革是當前經濟的核心推動力/9
中國經濟依舊具有巨大的增長張力/12
新一輪復甦應著重提升增長質量/15
促轉型:可持續增長不能承受之重/23
霧霾漫天,中國經濟發展持續性到了危急關頭
——寫在上海空氣品質指數創下重污染紀錄之際/23
在更高水平上重構公平發展新秩序/25
貨幣超發凸顯中國經濟體制結構亟待轉型/29
“換擋期”政策目標重在調結構惠民生/33
財政體制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政府績效評價機制/37
財政體制改革需重點釐清的幾個認識問題/37
地方債問題根本解決之道在於深化財政體制改革/41
稅制改革期待新的破局/43
房地產稅推出仍需凝聚共識/45
房產稅這步棋牽動經濟社會改革大局/48
對政府監督,始自財政預算“陽光化”/52
應對樓市剛需應當降稅而非增稅/54
普惠民生是我國財政支出結構調整的方向/57
貨幣政策與匯率改革:以匹配經濟成長與幣值穩定為歸宿/64
貨幣政策調整應匹配經濟轉型目標/64
以改革促市場形成貨幣政策的新“適應性預期”/68
貨幣政策延續總量穩定下的結構調整思路/71
貨幣政策過度“寬平衡”不應重現/74
人民幣波動步入新平衡期/76
流動性緊平衡推動市場轉向理性預期/79
以大國貨幣目標審視人民幣匯率波動前景/81
人民幣加入SDR為國內金融改革“外力加錨”/86
產業政策最佳化:因勢利導重在規範/90
依靠制度監管確保P2P網貸規範發展/90
回歸居住功能是樓市健康發展的前提/94
對保障房實施封閉運作是正本清源之舉/97
小產權房清理應納入全局規劃/99
推進保險業健康發展是巨大的惠民工程/102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會議經濟”/104
比亞迪收縮是對市場規律的回歸/106
正確認識產業政策在市場經濟中的引導作用/108
巨觀調控:重在前瞻與頂層設計/114
穩定房地產市場需綜合性配套改革/114
依靠制度最佳化降低企業高槓桿風險/120
重大公共工程呼喚更好公共決策/126
防通脹“總動員”:治標更需治本/128
反房地產暴利不能只盯著開發商/130
政府必須對保障房建設承擔主導責任/131
國企改革:釐清“盈利”與“公益”的邊界/135
國企“盈利”與“公益”的邊界應當清晰/135
混合所有制改革需找準利益訴求“交集”/138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中的若干熱點問題/141
國企改革應緊盯全民福祉提升這一終極目標/147
IPO開閘能否助力升級版地方國企改革?/152
央企改革向何處去?/155
讓央企分紅復歸“全民所有制”本位/157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市場原創活力/160
提升內生增長力亟須加快民資開放/160
供給側改革應著重激發市場原創活力/163
製造業升級轉型是行業資本與勞動要素報酬提升的關鍵/167
“房市求解”需多項改革配套進行正本清源/169
電信與聯通,暫不合併為好/171
股市改革:重在秩序構建與機制最佳化/174
中國版“401K計畫”呼喚深化股市治理/174
滬港通為最佳化A股制度提供契機/176
社會監管是註冊制改革重要環節/179
註冊資本不設限關鍵在細則落實/183
持續經營能力是優先股成功推行的基礎/184
優先股的市場效應需理性分析/187
“殼”公司高溢價的三個原因/189
T+0交易制度應審慎推行/192
長江證券“包銷門事件”表明市場機制在起作用/195
道德拷問更需關注制度成因
——創業板公司高管“辭職潮”的背後/197
光大“烏龍指”事件呼喚制度建設與“職業敬畏心”回歸/200
銀行業當避融資饑渴症/202
“體外公司”拷問A股治理/204
券商創新需夯實制度基礎/207
完善發行制度促進一二級市場均衡/211
股指期貨不是洪水猛獸/216
“救”與“不救”本不是問題/221
股市需要溫和的“創造性泡沫”/223
查處董監高違規減持應當常態化/226
資本市場開放再度邁步
——寫在“深港通”開通之際/228
註冊制暫緩實施凸顯新三板戰略價值/230
行政監管改革:做好分內之事/235
依靠制度監管確保P2P網貸規範發展/235
強化動態監管重在行動落實/238
將制度改進與行政問責落到實處/241
保障房亂象呼喚監管制度最佳化/243
煤電博弈,價格管制不能承受之重/245
成品油價格聯動機制有待最佳化/247
電荒與產能閒置共存凸顯行政管制困局/250
行政管制應該超越於“突擊”解決問題/251
我國醫療資源配置中的政府管制及其改進空間/253
社會改革:遵循民生出發點/267
“萬寶之爭”:資本與實業互動應回歸規則/267
網際網路文化產業發展需堅守法律底線/270
信息消費重塑生活潮流/271
寄望手機遊戲為社會多貢獻“正能量”/273
遏制洋奶粉漲價,本土品牌要更“爭氣”/277
讓宗教與商業各自回歸本源/279
誰忽悠消費者誰就終將付出代價/280
讀懂“中國大媽”,掐準經濟脈搏/282
規範民間借貸亦需明晰政府權力邊界/284
個稅法全面修改須凝聚“全民共識”/285
黃金泡沫泛起,呼喚貨幣新秩序/287
題外雜談:培育良治的社會土壤/289
巴菲特的成功可以複製嗎?/289
義大利來華打假傷了誰的面子?/290
關於信心的經濟學思考/292
安達信倒掉引發的思考/295
人類會重回茹毛飲血階段嗎?
——評《巴菲特看空黃金》/297

前言

本書收錄的是作者近年來從事證券與經濟研究工作所撰寫的分析及評論文章,內容涉及巨觀經濟、產經、金融、證券、社會熱點以及公共政策等方面。這些文章絕大部分已在各類財經、證券報刊發表,許多觀點和分析評論被廣泛轉載,並產生了市場反響。此次結集出版,不為敝帚自珍,實為回顧中國經濟近年來走過的不平凡歷程——近些年來發生了以歐美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的劇烈動盪與經濟下滑,其後美歐經濟復甦分化進而引發大國間博弈,伴之以中國經濟體量、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力的持續上升。在內部,中國經濟轉軌換擋,城市化與勞動力供需產生深刻變化,經濟增速由“超高”階段向“中高速”階段轉變,穩增長,控通脹,調結構,促轉型,補短板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交替成為階段性工作重點。政策對問題的應對得失相伴,交織著市場各種參與主體的希望與失望、砥礪與躑躅、汗水與昂揚,這些都值得我們珍重和記憶。本書真實地記錄了時代發展變遷背景之下若干經濟政策醞釀、決策、改革以及具體實踐過程中的重要片段和歷史事實。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中華牌”列車運行於國力復甦的快車道上,並在幾次外部重大衝擊中保持了定力,國運繼續運行在上升途中。由社會醞釀與決策層政策設計推動、引領,每一個國民在對各自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努力中一起成為建設者。其間,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也不斷出現問題,一些領域的進步甚至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代價。但我們需要的不是彷徨抱怨,而應當是在解決問題中克服困難、堅定前行,最終走向成功與輝煌。“坐而論”更須“起而行”,藉由對產業經濟、公共事件與公共政策的評述分析,本書也是作者作為經濟研究者的理性建言,這種建言遵循了建設性、前瞻性、可行性的原則,一些建議已經轉化成為具體的政策實踐。而立足現實、著眼長遠,同時基於穩妥審慎與注重實效的原則,對於存在與發現的問題理性面對,不迴避、不抱怨,探尋適合我國經濟、社會改革發展實際的科學路徑,是各方需要持續探索的時代命題,也正是貫穿全書的精神主線與努力目標。希望這些建言能夠為讀者的學習、實踐帶來更多啟發與思考,如是,本書也就實現了它應有的價值。
本書按所聚焦的內容分為12個專題,涵蓋了近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與改革歷程中人們所關注的重要熱點問題,包括巨觀經濟穩增長、促轉型以及財政體制改革、貨幣匯率政策、產業政策、巨觀調控、國企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股市改革、行政監管改革、社會改革等,這些內容通過對改革中國面臨的各種問題和風險進行揭示與剖析,從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問題解決思路與對策。最後一個專題探討的內容涉及制度綜合環境與人的思想觀念、認識、社會情緒與心理預期等更深層次的問題,這方面的改革對推進社會進步具有更長久、深遠的意義,筆者將這一改革稱為“培育良制的社會土壤”,唯有具備豐沃的制度環境與思想土壤,才能結出美好社會的豐碩果實。全書以聚焦“改革”作為主線,串聯成為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框架,因而謂之“改革中國”。

書評

審慎觀察 中肯建言 
——讀傅子恆《改革中國:風險、挑戰與對策》
  
魯培康
來源:上海證券報·書評 2017年6月8日
對中國改革的聚焦可以有無數個視角,但在當代中國,金融經濟無疑是最重要的視角之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成長的表現決定著國民財富聚積與民眾幸福感的升跌,而金融則是經濟的核心。《改革中國:風險、挑戰與對策》立足市場前沿,聚焦中國金融市場、經濟領域近年來若干重要事件與政策演進、醞釀、決策與具體實踐過程,提供了觀察經濟、社會變革的一個切近的視窗。作為資本市場的資深研究者,作者常年身處市場一線,對市場趨勢演化、資本市場投資實踐以及經濟改革趨勢脈絡的把握準確,理論性與實踐性緊密結合,帶給人們諸多啟發和思考。無疑,書中對若干經濟政策出台的時代背景和歷史事實的梳理,對中國改革在艱難曲折中的探索歷程,對金融經濟改革進程中不斷面臨的諸多風險、挑戰以及各種對策的剖析,都將成為改革中國的歷史記錄。
作者在“前言”中所說,他的寫作遵循了理性、前瞻性、建設性、可行性原則。
先說前瞻性。這體現在作者對巨觀經濟發展與景氣波動變化方向的趨勢把握上,也體現在政策著力方向以及與之相應的市場波動變化趨勢方向的正確預判上。出於職業原因,作者對財經事件與公共政策的關注首先著眼於投資角度,由於事件的階段性演進與政策醞釀、推進過程緊密影響著市場情緒與投資者預期,對市場階段運行與資產價格波動方向與趨勢的把握決定著投資成敗與最終結果,而趨勢方向對投資行為的指導作用,則是投資決策所面臨的大是大非問題。所謂“上兵伐謀”,即指需要對巨觀經濟景氣運行周期所處的具體位置、不同景氣階段的投資特點、政策導向等對資金流動性產生的具體影響、投資者心理預期與市場情緒等各種因素瞭然於心。
筆者在此舉四個例子。
其一,在巨觀經濟運行方面,當中國經濟面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市場信心嚴重受挫的時候,作者結合我國城市化進程遠未完成、經濟梯度發展差異、城鄉基礎設施投資需求依舊潛力巨大、居民收入增長與消費需求潛力、中央政府強大的巨觀調控能力等因素綜合形成的經濟稟賦特徵,認為中國經濟依舊具備巨大的增長張力,這種“張力”的釋放過程足以繼續推動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即便考慮經濟景氣波動下行的因素,中國經濟成長也不會出現深度下行的“硬著陸”風險。在中國經濟深度下滑、市場信心受到嚴重衝擊的時候,下這樣的判斷,是很需要一些勇氣的;其二,在2015年A股市場巨震前,作者敏銳地感覺到股市上漲過程各種非理性力量博弈形成了巨大的風險累積,及時提出了“股市需要‘創造性泡沫’,不需要泡沫過度泛起的‘破壞性泡沫’”的主張;而針對股市泡沫“過度泛起”的事實,基於理性、歷史經驗與資本市場的特點,作者對以人為過度激烈方式戳破泡沫可能造成巨大衝擊提出了警示;其三,在當年國際金價衝破每盎司1700美元之後,基於經驗、常識多重因素綜合判斷,作者多次警示黃金的泡沫風險,這在當時狂熱的黃金追捧熱潮中也多少有些非主流,而5年之後的今天,國際金價重回每盎司1200美元附近;其四,在2016年末及2017年初人民幣面臨巨大貶值壓力的時候,作者從市場預期穩定、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以及大國博弈角度進行分析,堅持認為保持匯率以及市場預期穩定將會是央行巨觀審慎政策的選擇,時至今日,這一判斷也已初步得到了驗證。
再說建設性。這是作者分析問題以及推動問題解決的價值取向。透過現象看本質,與大眾媒體對事物分析時通常止步於揭露問題、批判問題不同,作者對財經問題的揭示與批判的同時,還能更進一步提出解決問題的觀念、思路及具體方法。比如對近年來輿論關注度最高的房地產市場態勢以及價格上漲引發的矛盾等難題,各類社會批判中有太多的情緒渲泄,書中有多篇文章與內容論及樓市,而作者均能提出對房地產市場價格演進的眾多因素,從經濟的、社會的、政策的以及深層次的體制方面深入剖析,對制度綜合建設、規範、最佳化甚至重構等各方面提出了分析與思考。其他如對困擾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人民健康的霧霾等嚴重環境污染,對國企改革中“盈利”與“公益”的邊界問題,對股市波動中的政府角色、行政管制等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市場熱點以及民生問題等,作者均努力以科學性、建設性、專業性態度,作深入淺出的分析,提出中肯的建議。
作者對問題的思考與研究首先遵循了經濟學基本理論範式,但又能超越理論範疇,體現鮮明的實踐性、務實性,並且以理服人,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思路。應該承認,基於中國的國情和市場環境,我們處理很多問題都需要足夠的耐心、毅力,善用發展、變化的眼光來審視改革中國面臨的一系列問題。而且分析討論和觀察思考,應把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和路徑作為出發點和歸宿,既要立足於現實,有利於現實問題的解決,也要善於從巨觀的、戰略的高度來謀劃,從而對問題的診斷和解決,都需放眼更長遠的目標。近年來,輿論場上“微”言泛濫,很多樂於自我炒作的研究者為了博人眼球不惜劍走偏鋒、危言聳聽,真可謂“語不驚人死不休”。而本書對金融、經濟和社會問題的分析和建言,體現出的則是冷靜、審慎和理性。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市場有種聲音認為國際紙幣體系將會崩潰,更極端的,甚至有人主張拋棄信用貨幣重回“金本位”。作者力陳這一觀點的荒誕:“貨幣從貝殼、黃金等稀有物品或金屬,逐漸過渡到目前的紙幣,是人類長期摸索之中持續演進的過程,這一發明是歷史的選擇”,儘管紙幣有“內在價值波動、甚至動盪與可能被操縱等弊端”,但無疑是歷史的偉大進步;這一進程猶如人類從“茹毛飲血”吃生肉到把肉燒熟了吃,重回“金本位”就是歷史倒退,有誰希望“重回‘茹毛飲血’的狀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