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縣泉塘銅坊

攸縣泉塘銅坊坐落在攸縣皇圖嶺鎮市上坪圩場西北角上一個小壠中,從民國初至上世紀五十年代,以製作銅工藝品而聞名。

歷史,生產流程,經營方式,

歷史

清末民初,眾多的耒陽打銅匠人,有的挑著擔子,有的攜老帶幼奔走或遷徙到湖南、湖北、江西、廣東等地謀生。其中有一撥來到了攸縣北鄉。市上坪泉塘來了劉水生銅匠,皇圖嶺街上來了鄧耀光銅匠,坪陽廟市里來了蔣百里銅匠,湖南坳小陂來了陳萬聖銅匠。他們有的直接落戶,有的像候鳥一樣,上半年農忙回家種田,下半年冬閒到攸縣打銅。但不管走到哪裡,搬到哪裡,都要屬耒陽銅匠同業公會管理。銅匠和錫匠尊太上老君為祖師爺,同業公會每年二月十五日太上老君誕辰都要舉行祭典活動。各地銅匠都會準時走進耒陽銅業會祠堂,向那位保佑平安的白色飄逸的老者敬上一柱清香。同業公會是匠人的保護神,一些成員在外面受到欺侮或被其他行業打壓排擠,同業公會準會派出幾個武藝高強的能人為你掃清道路,保駕護航。同時,同業公會還負責成員間原材料的調濟補缺和絕大部分銅製品的對外銷售。
銅匠是用黃銅或紫黃銅條打制各種日常生活器皿的職業,技術含量高,是一項心靈手巧的精工細活。中國早在商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鑄造和使用銅器。這個時代先進的鑄造工藝產生了一件件光彩奪目的青銅器。春秋戰國時,青銅工藝不僅商周以來的分模合鑄,鑲嵌飾紋等技術有長足的發展,而且失蠟澆鑄工業也臻於成熟。1978年湖北省隨縣侯乙墓出土的精巧絕倫的編鐘就是明證。經秦、漢、隋、唐等數個朝代的演變,至明、清、民國時期發展的手工工藝行業的“三縫九佬十八匠”中,銅匠就占重要一席。已經鍛鍊鋼與鐵,還是磨礱色若金,各種經久耐用,色澤流暢的銅製物品越來越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至現代,隨著機器生產,這些物品都改換了材料,銅匠這個古老的行當已經走向消亡,現代化的輪子容不了他們。

生產流程

銅匠按生產流程分為生銅和熟銅兩種,生銅以澆鑄銅器為主,熟銅以加工為主。生銅要製作模具,化銅澆鑄,往往大批量或特殊構件產品。如祭器、響器、銅屏、銅爐、銅鼎等。熟銅加工的種類繁多,清代蒙書《四字雜字》中就有:“銅盆炊壺,釘窖月光。扯手銊子,捲曲吊牌。燈盞帳鉤,銷鑰鐶圈,鏡子菸袋,銅罐漏瓢”等幾十種,其實還不止這些,與我們生活相關的很多用品都是銅器。

經營方式

銅匠按經營方式也分為兩種。一種是坐堂打制,或稱小作坊,有固定的場所。加工製作後,到附近的墟場擺攤出賣或由行會組織銷往外地。一種是挑一副考究的擔子,一頭挑著一尊鐵砧和一床破棉被,一頭挑著風箱、爐子、鐵錘、鐵鉗等工具,手是搖著清脆的銅鈴聲,奔走在市鎮的街頭巷尾和山村的鄉間小道上,以及人家的屋邊檐下。他們四海為家,流動營生,走到什麼地方,有什麼生意,找塊能遮風避雨的空地,支起風箱,生起炭火,丁丁當當地敲打起來,爐子裡閃爍著黃銅金子一樣的光芒。這時會圍來很多人,你一件我一件爭著打造自己所需的物品。老年人要打一件銅菸袋,漂亮的姑娘要打一面銅鏡,老大娘要打一套嫁女用的櫃箱、什櫃、行籠扣件,小孩們吵著大眾要打幾個銅圈,套在脖子和兩隻腳上,象天庭上敢與齊大大聖孫悟空試比高低的哪吒。這些物品用起來小巧玲瓏,看起來賞心悅目,都是一件件精緻的工藝品。
劉水生銅匠十九歲來到市上坪泉塘,與歐陽清雲結為兄弟,介紹歐參加耒陽銅匠同業公會。早年,倆人曾到耒陽、衡陽、宜章一帶參師學藝,師從名匠英四海,餘五湖(民國俗稱“機古銅匠”“顯古銅匠”),藝成後,在泉塘開設作坊,採用中國斑銅工藝的傳統生產流程,加工製作銅鎖、銅罐、銅壺、菸具、酒具、祭具及結婚用嫁妝銅飾、木製銅構件,產品經久耐用,典雅大方。民國十五年(1926)國民革命軍唐生智部高梘丁岳雲路過老家,打發家人來到泉塘,要打制一把水煙筒。劉水生師徒倆不敢怠慢,連夜加工一件黃銅水煙筒,其形狀乖巧,光澤柔和明亮。據說丁將軍十分喜愛,在宴請重要客人和同僚時,除送上蓋碗茶外,還要拿出這件精緻的水煙筒,裝上柔軟的菸絲獻上,客人接過來,突的一聲吹燃紙媒兒,呼嚕呼嚕猛抽上兩三口,感到十分來勁和過癮。不久,東藏歐家二鬍子歐陽琇瑩要打造一尊大型銅香爐。劉水生銅匠又費工三個多月,採用生斑工藝澆鑄而成,造型美觀。反覆打磨後,光澤晶瑩明亮。所鏨花型為櫻桃色,上面繪有“八仙東遊記”故事,山水人物圖案栩栩如生。
泉塘銅坊的銅製工藝品中,尤以銅鎖製作別具一格。鎖,古稱之為鍵,今稱之為鎖,是一種必須用鑰匙才能開啟的封緘器。鎖往往給人一種沉甸甸的感覺,但有鎖就有鑰匙。鑰匙應聲而開,頓時豁然開朗。各種不同的鎖都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民間主要生產櫃鎖、箱鎖、盒鎖、門鎖等等。據專家們說,我國最早的鎖出現在5000年前,商周時期出土的銅鎖,到明清已達到高峰。至現代鎖大都被成批量的彈子鎖、電子鎖取代,銅製鎖具已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泉塘銅坊設有四座爐子,爐高約高30公分,工人坐在矮凳上作業。風箱內空,用雞毛或鴨毛綑紮,經人工拉動軸桿來回抽動鼓風。右邊放著一尊鐵砧,旁邊有數把不同型號的鐵錘和鐵鉗,三隻小瓦罐里分別盛有硼酸、硫酸和錫水,一隻高高的小木桶里盛滿清水。每年從雲南會澤和江西德興等地購進的上等紫銅,從山上取回木炭和桐皮(松樹皮)做燃料。師傅將銅料放進爐中一個紫黑色的圓形耐火的陶罐內,熔化後,用硼酸、硫酸合成凝固,去除雜質,倒進方型的模具內,成型後趁熱在鐵砧上切成各種不同的形狀。制鎖首先切成大小不一的長片,鎖盒、鎖須、鎖匙、簧片等依次製作,打成後放進水桶中淬火。鎖盒用錫水焊結而成。半成品製成後,用大小不同的銚銼反覆磨光,再用小鑽子在上面鐫刻各種動物、花卉圖案,最後在鎖盒上烙上“泉塘銅”三個字。
泉塘銅鎖製作工藝精湛,不但造型精巧,機關奇特,防盜功能強,而且民俗文化內涵豐富。有姑娘出嫁時的十二生肖鎖,有老人做壽的福祿壽喜鎖,有小孩日用的長命百歲鎖,還有讀書人科舉中第的功名鎖等等。每年可生產銅鎖2500餘把,通過耒陽銅匠同業公會銷售到蘇杭、南昌、上海、廣州、香港、台灣等地。在市上坪民間,至今還保存一些泉塘銅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