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第一次提到了“收縮型城市”,並明確要求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嚴控增量、盤活存量。
國際上專業的研究機構“收縮城市國際研究網路(Shrinking Cit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將城市收縮定義為:人口規模在1萬以上的人口密集城市區域,面臨人口流失超過2年,並經歷結構性經濟危機的現象。在中國,雖然“收縮型城市”沒有明確統一的定義,但相關研究中,“人口流失”都是最重要的指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收縮型城市
- 外文名:Shrinking City
- 城市特徵:人口減少、第三產業占比低、工資水平低
- 收縮原因:人口流出、不盡合理的產業結構、資源逐漸枯竭
- :
所在地區,城市特徵,收縮原因,四種模式,三點警示,城市發展,
所在地區
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成員、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的研究團隊在對2865個縣市(區)中涉及到行政區劃變動的樣本進行分析後發現,中國26.71%的地級及以上行政單元、37.16%的縣市(區)發生不同程度的收縮。其中,東北地區的收縮較為嚴重。此外,全市和市轄區人口同時減少的城市有20多個,較多分布於湖北、四川、安徽和黑龍江四省。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吳康從660個樣本城市中發現,80個城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收縮,其中9個城市收縮幅度超過5%。吳康將80個城市分為結構性危機收縮,例如東莞、鞍山、台州、義烏等;大城市周邊的收縮,例如都江堰、三河、高碑店等;欠發達縣級市收縮,例如漢中、天長、龍泉等;邊境偏遠型城市收縮,例如二連浩特等。
城市特徵
人口減少。吳康表示,觀察城市收縮,最直觀的層面就是人口變化。隨著城鎮化率不斷提高,人口從鄉村流向城鎮,從小城市流向大中型城市,從欠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
第三產業占比低。從吳康列出的80個收縮型城市中不難看出,收縮城市的產業結構中製造業占比較高,例如有“中國第一鋼鐵工業城市”之稱的遼寧鞍山以及浙江台州等。台州人小陳從讀大學至今,已經在北京生活了7年。“我不想回家鄉工作,也跟當地的產業結構有關。首先我是學新聞的,台州沒有適合我的媒體機構;其次,我喜歡美食,而台州的餐飲業不是很發達,小吃街、美食街很少,反而是工廠很多,而且存在著辦廠的看不起開飯館的現象。”小陳說。
此外,收縮型城市還普遍存在著工資水平低和老齡化程度高的特點。根據中國五普、六普兩次人口普查數據,收縮城市的城市化率往往比非收縮城市低10個百分點左右;非收縮城市的大專及以上教育水平人口占比高出收縮城市3.37個百分點,而職工平均工資是後者的1倍多。收縮城市老齡化程度也更高。
收縮原因
首先,人口流出既是因也是果。不斷加快的城鎮化,勢必會吸引大量人口從鄉村到城鎮,從中小城市到大城市。人口流出尤其是青年人口的離開,導致城市老齡化程度提高,城市逐漸收縮。
其次,不盡合理的產業結構。四大工業基地中,以重工業為主的遼中南工業基地,包含了多個收縮型中小城市,例如撫順、鞍山、營口;滬寧杭工業基地的輕重工業都很發達,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則以輕工業為主,更加合理的產業結構導致這兩個工業基地所包含的城市經濟發展更為良好。
過去賴以生存的資源逐漸枯竭,也是導致一些城市收縮的原因。鶴崗便是如此。鶴崗的經濟發展一度完全依賴於煤炭企業,而隨著煤炭資源逐漸枯竭,鶴崗的GDP逐年下滑,人口逐年減少。
此外,自然環境不佳,追求更高的生活舒適度也成為一些人離開的原因。
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李宇嘉表示,一直以來,人們習慣了“城市必須增長”的理念。這是高速前進的城鎮化“上半場”,大中小城市人口都在增加。而城鎮化進入“下半場”之後,人口逐漸流出,居民向就業機會更多、收入更高的大城市遷徙,是必然現象。
比如,大城市擁有更多資源。李宇嘉表示,越大的城市,優質資源布局越多、大項目越多。比如,“985”“211”等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三甲醫院、跨國公司、總部經濟、金融中心等,基本都集中在大城市。而巨觀數據“不漂亮”的小城市,則難以獲得這些資源。
某些政策也增加了大城市的吸引力。捷運已成為一個城市是否屬於大城市的判斷標尺之一,然而捷運也不是想建就能建的,申報標準是城市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應在300億元以上,地區生產總值在3000億元以上,市區常住人口在300萬人以上。小城市顯然很難滿足這樣的硬性要求。
四種模式
中國的收縮型城市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資源枯竭性城市。因資源而生,同樣因資源枯竭而衰退,甘肅玉門、黑龍江雙鴨山是典型代表。其中,玉門的知名度最高。甘肅玉門曾經是中國的石油重鎮,也是“鐵人”王進喜的家鄉,近年來,隨著石油資源逐漸枯竭,玉門經濟持續衰退,人口大量流失。數據顯示,2010-2015年間,玉門市市區人口密度的變化率為-19.11%;人均GDP的變化率為-26.96%;建成區面積的變化率高達-61.59%;城市收縮現象非常明顯。
第二類是產業變遷導致的收縮。比如東北的一些重工業城市,無法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不得不面臨產業衰退和人口外流的雙重危機。
第三類是偏遠城市的收縮。這些城市,既不靠近港口,又不靠近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群,本身又缺乏資源支撐,在城鎮化的時代的浪潮中,人口最容易流出。比如甘肅定西、內蒙古呼倫貝爾、黑龍江齊齊哈爾、廣西河池等城市。
第四類是大城市周邊的收縮。由於大城市虹吸效應的存在,周邊城市人口不斷向核心城市湧入,比如北京周邊的三河、高碑店,成都周邊的都江堰等。
三點警示
人口在流失,產業在衰退,城市空間和公共設施在閒置,城市發展自然會受到影響。
其一,城市收縮,規劃不會再允許擴張。在過去,大小城市,普遍鐘情於攤大餅式建設。如果收縮成為事實,那么土地指標、公共建設指標必然要隨之收縮。發改委明確指出,未來要深化“人地錢掛鈎”等政策,人口流失,土地指標和財政補貼必然要隨之減少。同時,根據發改委檔案,要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所以,在收縮型的中小城市,沒有人口和產業注入的新區,最需要警惕。
其二,收縮型城市,難以支撐起大規模的公共設施建設。無論是公共設施建設,還是捷運建設,都需要龐大的人口規模作為前提。人口越多越聚集,規模效應就越突出,捷運建設的人均成本就越低。北上廣深的捷運能開往幾十公里之外的遠郊,就是人口規模帶來的利好。如果城市收縮,人口減少,產業衰退,那么許多公共設施就無從支撐。以捷運為例,不是每個城市都有資格建設捷運。按照規定,申報建設捷運的城市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應在300億元以上,地區生產總值在3000億元以上,市區常住人口在300萬人以上。如果城市不斷收縮,這些公共設施顯然無法上馬。
其三,城市收縮,房價等資產價格同樣無法維持。房地產的根本支撐在於經濟和人口,經濟衰退,產業衰退,人口外流,那么原來的房地產價格自然難以維持。美國底特律一度是美國房價最高的城市之一,後來由於經濟危機,汽車產業全面衰退,市區大量房子被空置,房價自然一落千丈。在不遠的未來,恐怕國內有不少收縮型城市,房價將會複製底特律的命運。
城市發展
《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中明確要求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
據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解釋,盤活存量,就是要盤活中小城市主城區的存量。因為主城區是經過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形成的,不管是教育資源還是公共服務設施,主城區都更齊全一些。與其花大量資源在主城區以外建設新城區,不如把主城區的存量盤活。
調整產業結構,也是收縮型城市發展方向之一。例如,東莞在保持原有產業優勢的前提下,積極培育高新技術產業。自2014年起,東莞開始實施“機器換人”計畫,打造智慧型車間,提高勞動生產率。
李宇嘉表示,人口外流的城市並不是就要衰落,而是要順應城市化新規律。收縮型城市謀發展,關鍵是要扭轉“增量規劃”的慣性思維,“瘦身”的同時加緊“強身”。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收縮型城市發展的最大潛力在於當前的城鄉差距還比較大。大城市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或許可以挖掘“瘦身”後小城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