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點:國共山西抗戰歷史紀實

支點:國共山西抗戰歷史紀實

《支點:國共山西抗戰歷史紀實》是2012年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支點:國共山西抗戰歷史紀實
  • 作者:鄭健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2年5月1日
  • 出版社: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北嶽文藝出版社
  • 頁數:374 頁
  • ISBN:9787537836937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

內容簡介

紅軍東征只有區區萬數人,經過八年游擊戰,山西這塊貧瘠的土地孕育出八路軍百萬雄師,沒有山西的八年抗戰,共產黨哪有與蔣介石四百萬軍隊抗衡的資本……

圖書目錄

山西!山西!山西!
“七夕之夜,華北將重演柳條湖一樣的事件”
板垣征四郎:“制服山西即可制服華北,制服華北即可制服全中國”
毛澤東:“堅持山西的抗戰局面,這對於整個的戰爭……是有重大的意義的”
閻錫山:“而今再不急起追,國命將來何處求”
蔣介石:“不怕從南方打,也不怕從北方打,最擔心從盧溝橋入山西……”
“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
中共中央:打開大門,走向四方
日方軟硬兼施策反“山西王”
中共循循善誘力爭閻錫山
在歷史猛然拐彎之時
北方統一戰線“晉綏應放第一位”
戴閻錫山的“帽子”,講“山西話”,做統一戰線的事(一)
閻錫山:“第一等的好事,要第一等的好人去做”
“抗擊日軍的戰場上,鮮血分不出哪黨哪派”(二)
衛立煌:“有八路軍.我對山西抗戰的前途是很樂觀的”
忻口,多少熱血多少淚
“山西丟自娘子關!”
八路軍出奇兵救出國民黨軍
“依城野戰”,太原陷落
毛澤東:“在山西須堅持與閻錫山合作,不參加任何倒閻陰謀……”
“八路軍有一種自己的拿手好戲”
毛澤東:“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游擊戰爭進入主要地位”
“不管是地主是富農,只要願意抗日,我們都要團結”
“你學八路軍,我學八路軍……”
“傅作義的部隊成了‘七路半’了”
衛立煌:“朱總司令是當代英雄,毛主席是當代大政治家……”
日軍:肥肉到嘴邊吞不下去了
黃河九十九道彎,兩岸九百九十道坎
“寧在山西犧牲,不到他鄉流亡”
“民大”的興衰預告著什麼
反攻太原不成反丟臨汾
互依互賴,互助互利
“益臻進步、團結之途,無可疑者”
戴閻錫山的“帽子”,講“山西話”,做統一戰線的事(二)
“全國動刀兵,一齊來出征”
“抗擊日軍的戰場上,鮮血分不出哪黨哪派”(一)
分不該,合不易
歷史的餘音
後記:感謝歷史給我們以激情
主要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鄭健,生於雲南昆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經歷過“文革”,到西雙版納插過隊,入伍後參加過自衛還擊作戰、扣林山作戰、老山作戰。歷任部隊新聞幹事,戰友報社副社長、高級編輯。大校軍銜。曾任全國記協第六、第七屆理事。獨立或與人合作出版過散文、小說、詩歌、報告文學等十二部作品:《腳下是祖國的土地》《山的氣勢海的情》《大國儀仗》《帥星升起叢書·青年聶榮臻》《蒼生大醫》《聶榮臻與傅作義》《雁出白洋淀》《誰在駕馭戰爭》《明亮的“新聞眼”》《歐羅巴秋韻》《西柏坡交響曲》《高六七班》。《青年聶榮臻》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另有一批詩歌、散文、小說散見於報刊。

後記

感謝歷史給我們以激情
(一)
我生在雲南,長在雲南,參軍後長期服役於雲南。但我與所寫的抗戰時期山西國共合作的這個題材似有不解之緣。
我人伍後從團史上看到,我的母親團隊是抗戰時期由山西省屯留縣游擊大隊調入部分決死隊員後組建而成的。同一個軍里的其他老部隊大多由決死隊、地方游擊隊及部分參加過長征的團隊組建、發展、壯大起來。由於這個原因,我很早就對遠在北方遠在多年前的這段歷史有所了解,受到教育,興趣日增。
我入伍不久就在團政治處搞新聞報導。那時寫稿子不署個人名字,我們就把團報導組的筆名定為“雲山紅”,意思是我們的團隊在雲南、山西都是紅彤彤的。當然也包含了對老部隊那段歷史的嚮往、懷念、聯想、崇敬。
入伍幾個月我能分清來自各地幹部戰士的口音後,發現團、師、軍首長不少操的是山西口音,而且師以上的首長中山西籍的比例很大。後來我到師、軍機關搞新聞報導,到軍區報社當編輯,逐漸了解到這些山西籍首長中,有的來自晉東南遊擊隊,有的來自決死隊。很有趣的是政工領導中決死隊走出的居多。
隨著當兵時日的增加,對老部隊歷史的了解,與老同志的接觸也增多了,我越來越感覺到我的老部隊有一個顯著特點:很重視文化工作、重視文化人。
老部隊1947年7月後隨劉伯承、鄧小平首長過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逐鹿中原、揮師過大江、千里追擊、大迂迴大包圍、解放大西南、進駐滇西、移防滇南。在部隊戰鬥間隙甚至是行軍途中,上上下下都注意招收有文化且有志於獻身人民解放事業的人。有時還利用駐訓、休整的機會,到地方尋招文化人。這樣的故事我聽到過不少,其中不乏帶傳奇色彩者。這樣一來,部隊所到之處,無論河南、湖北、江蘇、江西、廣東、廣西、雲南,都“淘”到了“寶”。這些“寶”成為各個時期部隊建設的骨幹。
曾有一次應我的要求,老部隊南下時河南入伍的一位老同志帶我拜訪昆明的一位著名作家。我提出要不要給老先生帶點禮物。河南老同志虎著臉說,帶什麼禮物?他是我們的老戰友,這你都不知道?接著給我講起了這位老戰友人伍的情況。
老部隊南下路過江西一座中等城市時,一個戴禮帽、墨鏡,拄著文明棍的中年人要求參軍。坐在路邊背包上休息的戰士中有人小聲議論起來了:戴禮帽、墨鏡,拄著文明棍的人還能當解放軍?誰知政治部很快派人了解,戴禮帽、墨鏡,拄著文明棍的人很有才氣,而且追求進步,便批准他人伍了。戴禮帽、墨鏡,拄著文明棍的人扔掉文明棍,收起禮帽、墨鏡,剪短頭髮,隨部隊人兩廣、進雲南,在部隊工作了幾年,表現一直很好。新中國成立後昆明創辦一個純文學雜誌,很需要他這樣的人,幾次來人與部隊協商。部隊從支持地方工作計,忍痛割愛,反覆動員戴禮帽、墨鏡,拄著文明棍的人,終於使其依依不捨地轉業到地方。
1962年,老蔣要反攻大陸,老部隊乘這機會從雲南一些地方的應屆高中畢業生中選招了一大批優秀學生,其中不少是省會昆明的高才生。這些人經十餘年的鍛鍊,成了能文能武的骨幹。
1970年前後,老部隊又從北京、上海、重慶、昆明知青中招收了一大批很有特點的人,這批人剛入伍就是準作家、準畫家、準名演員,給部隊注入了新的活力,經過數年磨鍊後,逐漸成長為這“家”那“家”。
“文革”前,老部隊出了數十名作家、詩人,有的聞名全軍、全國。我曾在部隊圖書館翻看到,“文革”前的《解放軍文藝》就專文介紹過老部隊文藝創作欣欣向榮的景況。而在其後,1970年代的知青兵中不乏脫穎而出者,現今仍為全國一流的作家、評論家、影視導演。
更重要的,老部隊重視文化、重視文化人,不僅出了文化產品和文化人才,而且對部隊軍政素質的提高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因筆墨所限,僅以自衛還擊作戰、扣林山作戰、老山作戰為例。老部隊參戰之慘烈、指戰員之英勇無畏、戰果之卓著、英模人物之眾多,是無與相比的。而且無論哪級去人調查、總結,都說與政治工作、文化工作關係密切,都要寫上這樣一條。老部隊更是把這視為自身建設的傳家寶。 當然,重視文化、重視文化人,並非沒招來非議。記得“文革”中開批判會,有人就指著老師長說:“你思想就是有問題,你就是喜歡會寫會畫的人。”
被批判的老師長出身農民,黑臉膛,不是決死隊員,而是決死隊員的戰友。他以濃重的山西口音不緊不慢地回答:“毛主席說了,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打勝仗的。我就是喜歡會寫會畫的人,這些人在部隊建設中起了多大作用,你了解嗎?只要我們不放鬆軍事訓練,寫寫畫畫能把部隊搞垮了?”
批判者大嘴巴動了半天,說不出話來,引起鬨堂大笑。
部隊是一個非常重視繼承傳統的特殊集團。我的老部隊重視文化、重視文化人的特點尤其鮮明,這與決死隊組建之初20多個省市的青年學生投筆從戎、艱難困苦的戰爭環境下愛護知識分子、注重知識分子與工農結合的歷史是密不可分的。這段歷史已經成為部隊的生命基因,一代代傳襲下來了。
(二)
歌德說:“歷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
一年前,北嶽文藝出版社交給我撰寫此書的任務後,我走進了一段特殊而又頗感親切的歷史之中。
首先,一個個幾十年前就熟悉了的名字跳人我的眼帘,而這些名字,都與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緊緊聯在一起。我在老部隊,在昆明軍區,在昆明,在雲南見過他們,他們是部隊、地方的老首長,深得人們的敬重:秦基偉、李成芳、胡榮貴、劉有光、雷起雲、黎錫福、高治國、史懷璧……
更多的,我沒有見過,但早已耳熟能詳,列入歷史也列入人們心目中的偉人方陣:劉伯承、鄧小平、聶榮臻、賀龍、薄一波、陳賡、陳錫聯、賀炳炎……
我了解了這些尊敬的前輩不平凡的奮鬥經歷,加深了對他們的認識與敬重。
這是這段歷史激起而給我的一波熱情。
其次是一個個跌宕起伏、波瀾壯闊、激奮人心的歷史畫面:平型關大捷、火燒陽明堡、七亘村伏擊、忻口保衛戰、中條山之戰……這些作戰戰果或大或小,損失有大有小,都是在抗擊日本侵略軍,都是在打擊、消耗敵人。沒一有這一個個的戰役戰鬥,便沒有山西及全國抗戰的偉大勝利。
這些戰役戰鬥有一個最大的特點,不同於其前,也不同於其後。這就是八路軍總司令、第二戰區右路軍總指揮朱德在歡迎第二戰區前敵司令長官衛立煌時所言:“在抗擊日軍的戰場上,鮮血分不出哪黨哪派”。
這是共產黨、國民黨在為國家、為民族並肩作戰、共御外侮、效命疆場。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是很難能可貴的。
這是這段歷史激起而給我的又一波熱情。
然而,更使我感動,也更能引起我長久思索的,還不在於此。
當東征的大旗呼啦啦飄揚、晉軍被打得疲於奔命、首尾難顧,而擴紅、籌資都順利進行之時,中共中央、毛澤東提出大敵當前,無論哪方犧牲,“都是中國國防力量的損失,而為日本帝國主義所稱快”,從而命令紅軍隊伍回撤黃河西岸。
當盧溝橋的槍炮聲響起,中共中央、毛澤東等領導人在數年工作的基礎之上,夜以繼日地給國民黨軍要員、各民主黨派人士做工作,只願國共兩黨緊密團結,紅軍將士在蔣委員長領導之下為國效命,與敵周旋,以達保土衛國之目的。
當閻錫山堅持按照閻記一套來統領山西國共合作時,共產黨人不計前嫌、不拘一黨一派之利,迅速作出戰略性的調整,戴閻錫山的“帽子”,講“山西話”,做統一戰線的事,促進了山西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鞏固與發展。
當戰局現出頹勢,各方對閻不滿之時,毛澤東從抗戰大局計,指示“在山西須堅持與閻錫山合作,不參加任何倒閻陰謀……”而且言必信,行必果,穩定了山西團結抗戰的局勢。
當閻錫山出現嚴重動搖、倒退,甚至發動“十二月事變”,打擊、殺害抗日軍民之時,中共中央、毛澤東著眼全民族的最大利益,軟不失原則,硬不破統一戰線,有理、有利、有節地開展鬥爭,終於將閻錫山挽留在統一戰線內。
當下屬一些人習慣屬性地“打土豪”時,聶榮臻大聲疾呼:“不管是地主是富農,只要願意抗日,我們都要團結”,並且妥善解決了問題,團結了一切願意抗日的人。
當為八路軍做了好事的商會會長被無故關押時,賀龍挺身而出、呵護有加:“如果誰殺害了馮錫蕃,我同他算老賬!”致使這位晉西北富商一輩子跟著共產黨走,74歲高齡申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
這一時期的政治、軍事形勢波譎雲詭,而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正確的,處理各種矛盾是縝密、嚴謹、妥帖的。
如果說世界上真有義薄雲天之舉,那么中國共產黨的為挽救亡國亡種之禍的所作所為就是義薄雲天。
正是在中國共產黨各級真誠專一、推心置腹、細緻入微的工作之下,作為封建軍閥的閻錫山在國共兩黨的合作中走在全國的前列;從而使山西建立起國共合作、團結抗戰的支點。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蔣介石最終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的主張,兩黨兩軍挽手並肩,共赴國難,最終戰勝日本侵略者。
如果說中華民族在近代歷史上有最好的團結統一,抗日戰爭中的國共合作就營造了最好的團結統一局面。
這些,與我們黨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出現的“左”的錯誤、造成的嚴重挫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如果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一直很正確的,處理各種矛盾一直是很縝密、嚴謹、妥帖的,那么,我們的事業就會更順利,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強大。
這是這段歷史激起而給我的又一波熱情。
共產黨人有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國民黨人有國民黨人的世界觀;共產黨人有共產黨人的奮鬥目標,國民黨人有國民黨人的奮鬥目標。但是,當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面對野蠻、瘋狂、不可一世的侵略者,面對亡國滅種的厄運,他們挽手並肩,共赴國難,以血肉之軀築起勝利的長城。這樣的歷史,對於矢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人們,對中華民族的未來負有重大責任的政治家們,難道沒有啟迪、激勵嗎?
這在抵禦日本人侵時難能可貴,在今天則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國共第一次合作贏得北伐戰爭的勝利,第二次合作贏得抗戰勝利。如果實現第三次國共合作,中華民族又將贏得什麼呢?
我們應該充滿期待,我們完全可以充滿期待。
這是這段歷史激起而給我的又一波熱情,彌足珍貴的熱情。
(三)
馬克思、恩格斯在《神聖家族》中寫道:“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w的人的活動而已。”
當下中華民族追求的目的是什麼?是民族的偉大復興。
唯有民族的偉大復興,方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唯有民族的偉大復興,方能應付各種災害,包括人為的、自然的,一般的、毀滅性的災害。
唯有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帶來福祉,使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永享太平、幸福。
唯有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對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要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要實現民族的偉大統一。眼下最重要的問題是實現國共兩黨的第三次合作,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
現在,國際上以對話代替對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認同。而海峽兩岸、國共兩黨都更加明智地認識現實,更加理智地處理問題,向對方施放出了許多善意,堅冰已經打破,航道已經打開,為實現兩黨以至更多黨派的合作,為祖國的和平統一營造了很好的氣氛。
哲人說過:“歷史是用例子教育人的哲學。”“歷史的目的是通過過去的實例,教給我們指導欲望和行動的知識。”
撰寫這本書,用文學的語言講述山西抗戰時期國共合作、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實例,能不能給致力於兩岸合作、統一的人們以激情、教育呢?
這是作者最為期盼的。
只有準確地對歷史定性,才能正確地給未來定向;只有深刻地認識歷史,才能有力地把握未來;只有對歷史有獨到的發現,才能在開創未來中獨闢蹊徑。
對於歷史的一般敘述並不困難,難的在於準確、新穎、翔實;對於歷史人物的評述可以見仁見智,可貴的是準確、獨特、犀利、一針見血。有了這樣的觀點,加上生動活潑、細緻入微的語言,讀者對於歷史便可以身臨其境,對於歷史人物便可以把握其脈搏的律動,感受其情感的流淌……這些正是本書所竭力追求的。
這本書撰寫過程中,北嶽文藝出版社王靈善社長、郭松副社長、席香妮編審與我一起商定主題,替我找尋資料,為我解疑釋惑。寫作過程中不斷給我以鼓勵、指導。初稿寫出後,又認真審閱,指導修改。我向他們表示深深的謝意。
山西省地方志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李茂盛同志認真審讀了全書,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見,為全書更加準確、鮮明、生動做了很多工作。我在此表示謝意。
寫作中,我參考了一些書籍和研究成果,在此向作者們一併致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