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法則認為: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努力和報酬之間本來就存在著無法解釋的不平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8法則
- 外文名:Pareto's law
- 提出者:巴萊多
- 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
經濟學家的神奇發現,理察·科克的預言,
經濟學家的神奇發現
1897年,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1848~1923)偶然注意到英國人的財富和收益模式,於是潛心研究這一模式,並於後來提出了著名的二八法則。
帕累托研究發現,社會上的大部分財富被少數人占有了,而且這一部分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與這些人所擁有的財富數量,具有極不平衡的關係。帕累托還發現,這種不平衡的模式會重複出現,而且也是可以提前預測的。
於是,帕累托從大量具體的事實中歸納出一個簡單而讓人不可思議的結論:
如果社會上20%的人占有社會80%的財富,那么可以推測,10%的人占有了65%的財富,而5%的人則占有了社會50%的財富。
這樣,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讓很多人不願意看到的結論:一般情況下,我們付出的80%的努力,也就是絕大部分的努力,都沒有創造收益和效果,或者是沒有直接創造收益和效果。而我們80%的收穫卻僅僅來源於20%的努力,其他80%的付出只帶來20%的成果。
很明顯,二八法則向人們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即投入與產出、努力與收穫、原因和結果之間,普遍存在著不平衡關係。小部分的努力,可以獲得大的收穫;起關鍵作用的小部分,通常就能主宰整個組織的產出、盈虧和成敗。
通過這一法則我們還可以得到很多結論:地球上大約有80%的資源是被世界上15%的人消耗掉的;在公司的客戶中,為公司創造80%收益的客戶實際上只占所有客戶的20%;而在企業中,20%的員工為企業創造了80%的收益。
而在生活中,80%的交通事故是被那些20%的違規駕駛者造成的;家裡的地毯有20%遭受了80%程度的磨損;你所有衣服中的20%占據了你全部生活時間的80%;你的電腦80%的故障是由20%的原因導致的;你一生使用的80%的文句是用字典里20%的字組成的。而在考試中,20%的知識能為你帶來80%的分數。同樣的道理,你20%的朋友,占據了你80%與朋友見面的時間……
由此可見,二八法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它就像人的影子,潛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
二八法則,又稱作帕累托法則、帕累托定律、二八定律、最省力法則和不平衡原則。以上這些名稱,在本書中一律稱為二八法則。
帕累托研究發現,社會上的大部分財富被少數人占有了,而且這一部分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與這些人所擁有的財富數量,具有極不平衡的關係。帕累托還發現,這種不平衡的模式會重複出現,而且也是可以提前預測的。
於是,帕累托從大量具體的事實中歸納出一個簡單而讓人不可思議的結論:
如果社會上20%的人占有社會80%的財富,那么可以推測,10%的人占有了65%的財富,而5%的人則占有了社會50%的財富。
這樣,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讓很多人不願意看到的結論:一般情況下,我們付出的80%的努力,也就是絕大部分的努力,都沒有創造收益和效果,或者是沒有直接創造收益和效果。而我們80%的收穫卻僅僅來源於20%的努力,其他80%的付出只帶來20%的成果。
很明顯,二八法則向人們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即投入與產出、努力與收穫、原因和結果之間,普遍存在著不平衡關係。小部分的努力,可以獲得大的收穫;起關鍵作用的小部分,通常就能主宰整個組織的產出、盈虧和成敗。
通過這一法則我們還可以得到很多結論:地球上大約有80%的資源是被世界上15%的人消耗掉的;在公司的客戶中,為公司創造80%收益的客戶實際上只占所有客戶的20%;而在企業中,20%的員工為企業創造了80%的收益。
而在生活中,80%的交通事故是被那些20%的違規駕駛者造成的;家裡的地毯有20%遭受了80%程度的磨損;你所有衣服中的20%占據了你全部生活時間的80%;你的電腦80%的故障是由20%的原因導致的;你一生使用的80%的文句是用字典里20%的字組成的。而在考試中,20%的知識能為你帶來80%的分數。同樣的道理,你20%的朋友,占據了你80%與朋友見面的時間……
由此可見,二八法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它就像人的影子,潛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
二八法則,又稱作帕累托法則、帕累托定律、二八定律、最省力法則和不平衡原則。以上這些名稱,在本書中一律稱為二八法則。
理察·科克的預言
研究二八法則的專家理察·科克認為:凡是洞悉了二八法則的人,都會從中受益匪淺,有的甚至會因此改變命運。
理察·科克在牛津大學讀書時,學兄告訴他千萬不要上課:“要儘可能做得快,沒有必要把一本書從頭到尾全部讀完,除非你是為了享受讀書本身的樂趣。在你讀書時,應該領悟這本書的精髓,這比讀完整本書有價值得多。”這位學兄想表達的意思實際上是:一本書80%的價值,已經在20%的頁數中就已經闡明了,所以只要看完整部書的20%就可以了。
理察·科克很喜歡這種學習的方法,而且以後一直沿用它。牛津並沒有一個連續的評分系統,課程結束時的期末考試就足以裁定一個學生在學校的成績。他發現,如果分析了過去的考試試題,把所學到知識的20%,甚至更少的與課程有關的知識準備充分,就有把握回答好試卷中80%的題目。這就是為什麼專精於一小部分內容的學生,可以給主考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那些什麼都知道一點但沒有一門精通的學生卻不盡考官之意。這項心得讓他並沒有披星戴月終日辛苦地學習,但他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理察·科克到殼牌石油公司工作後,在可怕的煉油廠內服務。他很快就意識到,像他這種既年輕又沒有什麼經驗的人,最好的工作也許是諮詢業。所以,他去了費城,並且比較輕鬆地獲取了Wharton工商管理的碩士學位,隨後加盟一家頂尖的美國諮詢公司。上班的第一天,他領到的薪水是在殼牌石油公司的4倍。
就在這裡,理察·科克發現了許多二八法則的實例。諮詢公司80%的成長,幾乎全部來自專業人員不到20%的公司。而80%的快速升職也只有在小公司里才有——有沒有才能根本不是主要的問題。
當他離開第一家諮詢公司,跳槽到第二家的時候,他驚奇地發現,新同事比以前公司的同事更有效率。
怎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新同事並沒有更賣力地工作,但他們在兩個主要方面充分利用了二八法則。首先,他們明白,80%的利潤是由20%的客戶帶來的,這條規律對大部分公司來說都行之有效。而這樣一個規律意味著兩個重大信息:關注大客戶和長期客戶。大客戶所給的任務大,這表示你更有機會運用更年輕的諮詢人員;長期客戶的關係造就了依賴性,因為如果他們要是換了另外一家諮詢公司,就會增加成本,而且長期客戶通常不在意價錢問題。
對大部分的諮詢公司而言,爭取新客戶是重點工作。但在他的新公司里,儘可能與現有的大客戶維持長久關係才是明智之舉。
不久後,理察·科克確信,對於諮詢師和他們的客戶來說,努力和報酬之間也沒有什麼關係,即使有也是微不足道的。聰明人應該看重結果,而不是一味地努力。依照一些解釋真理的見解做事,而不是像頭老黃牛單純地低頭向前。相反,僅僅憑著腦子聰明和做事努力,不見得就能取得頂尖的成就。
當時,諮詢公司有好幾百正式員工,公司合伙人大約有30個,但公司30%的利潤流向了個別人——也就是公司創立者。其實,創立者只占合伙人的4%。
理察·科克和其他兩位合伙人決定打破這種局面,於是,他們開設了自己的公司,用同樣的道理來賺錢。他們的公司漸漸成長,擁有了上百個諮詢人員。他們3人儘管為自己的公司做了不到20%的努力,卻享受了超過80%的利潤。
6年後理察·科克辭職了,把自己的股份賣給其他合伙人,再用收入的20%投資在一家名為“飛羅傳真”的公司上。
其後,理察·科克又做了另兩項大投資:一是剛成立的貝爾戈連鎖店;另一個是MSI。這三項投資大約占他總財產的20%,但是它們帶來的好處超過後來投資所得的80%。
從長期的投資組合所得的財富中,80%的財富來自於20%的投資。選擇這20%的投資是至關重要的,一旦選定之後,就要儘可能多地關注它們。
傳統的智慧教你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可是二八法則卻要你小心選定一個籃子,將你所有的雞蛋放進去,然後像老鷹一樣盯緊它。
受某些因素的驅使,人們總是傾向於購買“名牌"或者自己熟悉的商品,所以這就決定了20%,甚至少於20%的廠商,獲取了市場80%的利潤。
依據二八法則,那些技術先進、規模較大的廠商,看起來可以為顧客提供更物美價廉的產品,按照經濟學家的理論,他們獲得的利潤是占市場大多數分額的,但實際上他們獲得的利潤卻比小供應商還低。在經濟學家眼中,這種現象是不符合規律,不應該出現的。但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情形卻隨處可見——顯然,這種不平衡違背了經濟學家的完全競爭模式。
為了能分到一小塊市場蛋糕,所有的生產商都會力求改革,避免自己被“大魚”吃掉。
可是如果了解二八法則,根據不同類型的顧客提供相應的產品或服務,那就可能得到或者逐漸擴展更多屬於自己的“市場空間”。那些以最少資金和人力投入,獲得最大利潤的公司,往往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並擴大在細分市場中的占有率。它們可能是一家有較大規模的公司,或該細分市場裡惟一的專業公司,也可能是該產業的全才型公司,他們的勝出,就是因為他們在該領域做得比其他公司好。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大公司擁有屬於自己的“市場空間”,在這個“市場空間”中,他們可能會獲得很大的利潤,但在其他細分市場中獲得的利潤可能會少得多,甚至出現虧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