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支節煩疼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指四肢關節煩熱疼痛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傷寒論輯義》卷三:“支節者,四肢百節也。若言百節,則似周身百節煩疼,此恐不然,當是四肢之關節煩疼。”《傷寒明理論·煩熱》:“煩疼,即是熱疼。”《傷寒溯源集》卷七:“發熱惡寒,支節煩疼,又為在表之邪,是邪氣半在表半在里也。”可與柴胡桂枝湯和解。
關於“支節”,方有執解釋為“四肢百節”,而張錫駒則解釋為“支者,經脈之支也,節者,骨節之交也”。張錫駒的解釋表明“支節”不但包含了現代所稱的“關節”,同時還包含了調控關節的“經脈”,即與神經系統有部分關聯。再結合《素問·五臟生成篇》的文字,“諸筋者,皆屬於節”來理解“支節”,則可以看出:筋屬節,節屬骨。而支、節、筋、骨構成的“骨”系統,實際上包含了“骨”的全部活動功能,亦即“四肢百節”的活動功能。而四肢百節的活動功能,正是人體健康有力的基礎。
支節煩疼是四肢百節不舒的一種描述,《傷寒論》中關於四肢關節疼痛有很多種說法,“骨節疼”、“骨節痛”、“骨節疼煩”、“支節煩痛”、“四肢疼”、“四肢痛”等。散見於六經,並以太陽、少陰多見。支節煩疼出自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節,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中醫套用
“支節煩疼”的病因病機
太少合病,即柴胡桂枝湯證。原文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根據條文,其主要症狀有: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諸症反映了太陽少陽同病。一方面,發熱、微惡風寒、支節煩疼,是風寒襲表,外證未解。與發熱並見的“惡寒”是太陽病辨證的著眼點。一般來說,“惡寒”在,表證在;惡寒罷,表證罷:惡寒微,表證亦輕。另一方面,微嘔、心下支節,是邪已入少陽。少陽受邪,氣機郁滯,胸中大氣不能正常運轉,氣聚於中則心下支節。心下支節為病人自覺心下有物支撐結聚,但由於只是無形氣結,故按之不硬,也不痛。氣機郁滯,膽氣不舒則犯胃作嘔。病邪初入少陽,膽火上逆不甚,故嘔也微,又不見心煩等膽火內熾等典型表現。支節煩疼即肢節煩疼,為肢體骨節疼痛較劇。其除了有風寒外束,營衛不行,更兼病變日久營衛被傷,不能濡養肌肉筋骨,故骨節疼痛較劇。本證雖為太陽少陽同病,但相比較,仍以太陽病為主。
治法方藥
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黃芩、人參、甘草、半夏、芍藥、大棗、生薑(出自《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