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島”成立於2005年,由一位教育系統普通公務員李淑芳發起,拿出自己的積蓄4萬元,並用自己家的新房當教室,成立一個為農村教育服務的草根志願者團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支教島
- 活動發起:李淑芳
- 活動目的:慈善教育
- 獲得榮譽:山東省十大凡人善舉
發展歷程,社會影響,
發展歷程
李淑芳是青島市教育局一名普通的公務員,她出生在農村,在她工作遇到瓶頸時,得到了老師的無條件幫助。老師的行為感染了她,她要把愛心傳遞下去,去幫助更多的農村教師,2005年她創立了“支教島”。她說:“我們的目標就是聯合一批富有愛心的教育人士,形成合力,一起反哺農村教育,通過提升校長和教師的素質幫助農村孩子,做教師的‘希望工程’。”
為了方便外地老師來青學習,李淑芳將自己家裡百餘平米的房子騰出來當宿舍。這棟房子離海不遠,雖然地段不是特別優越,但在5年前買房時,幾乎耗盡了這個工薪家庭的20年積蓄。原本計畫全家搬出那棟只有70平方米的老房子,但李淑芳在5年前“讓房支教”的決定,讓一家人又在老房子裡住了好多年。
拿出新房子幫教育,李淑芳這個決定起初讓家人不理解,但慢慢變為了支持和鼓勵。這所“支教屋”里的物件都是她“化緣”來的:洗衣機、空調、冰櫃都是朋友、朋友的朋友贈送的;餐桌是用一個國小捐贈的廢舊課桌拼成的;日常的糧米油是琴島教師成長工作室的成員們輪流買的。
10年間,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支教島”從最初的幾個人發展成為一個涵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大學教授、一線名師和名校長、愛心企業家和在校大中小學生,乃至海外華人、外國留學生在內的萬名志願者團隊。
農村學校有了“精氣神兒”
現在的“支教島”,成立了“教師聯盟”、“校長聯盟”、“大學生聯盟”、“家長聯盟”、“心理聯盟”5個聯盟,還開展日常的志願者活動。
“支教島”的志願者主要通過對鄉村教師的培訓來影響孩子。
“支教島”的送教下鄉來自於“島內”的“教師聯盟”組織,這支隊伍現有2000多人。“支教島”為農村學校帶來了什麼,城陽區天泰城學校的校長王建娥感觸最深。 2007年時,王建娥已經在城陽區棘洪灘街道中華埠國小當了11年的校長。“我們國小屬於偏遠農村學校,政府投資對學校改造後,合併了其它3個學校,學生猛增到1000多人,45名教師,平均年齡48歲,年輕教師缺乏,骨幹教師缺乏……”王建娥說,讓她最頭疼的問題是,教師職業倦怠非常嚴重,缺乏“精氣神兒”。
那一年,王建娥通過朋友接觸到了“教師聯盟”盟主周加惠,接觸了“支教島”。2007年11月,“支教島”創始人李淑芳來到中華埠國小,舉辦了講座《做一個幸福的教師》。然而,“沒有什麼感覺,老師們聽完就拿著本子回去了,不是一個講座就可以改變他們的。”王建娥說。
轉機出現在2008年3月,王建娥帶領6名精心挑選的“還算有點上進的”老師進入了李淑芳和周加惠介紹的幾個聯盟學校參觀。“當我們來到開平路國小時,一進學校,老師們站在門口迎接我們,給我們講‘我們學校桂花香文化怎樣怎樣’,每個人都在講,都是普通老師,這一點給我們老師的震動很大,原來這些老師都可以把學校文化記得這么深,在他們心中,學校就像自己的家一樣,點點滴滴都是對學校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摯愛。”
到開平路國小的觀摩學習,讓中華埠國小的老師們深受震動。“回校途中,我們的老師熱烈地討論,怎樣做好老師,怎樣愛校如家,返校後,6名觀摩老師在全體教師面前,逐一分享他們的感受,那時起,‘精氣神兒’又回到了中華埠國小。”
潛移默化讓學生受益
“支教島”不僅幫助農村國小,對送教下鄉的教師也是一種磨練和提升。
2007年,時任青島廣水路國小校長的王淑芬,安排4名骨幹老師去中華埠國小送課。為了鍛鍊送課教師的應變能力,王淑芬並沒有告知他們要去送課,僅僅說是參加教育活動,進教室聽聽課。
“來到中華埠國小後,第一節課,聽課,課間10分鐘,我才告訴4名教師,下一節課馬上要去別的班‘同課異構’,完全沒有準備的老師硬著頭皮站到講台上。”王淑芬說:“幸而兩個學校課程進度差不多,教師也都有提前備課。回來以後,4個人都寫了反思,平常不好好練兵,走上講台,就會手足無措。”
即墨市德馨國小的語文老師於蘭美談起送課對自己的歷練。她說:“老師在平常上課時都應該把每一堂課當成公開課,不斷總結,提升素質,形成良性循環,面對突髮狀況,才會應付自如。”
據統計,10年來,“支教島”送教下鄉954節,共有10.5萬餘名教師受益。
10年堅守,“支教島”培養出一批優秀教師,比如從草根老師變成全國最美鄉村教師的薛躍娥、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傑出校長李全慧等。送課的同時,志願教師還根據農村學校實際對學校整體工作進行指導與提升。“支教島”對整個教育業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志願者們通過各種形式來改變教師、校長、家長,從而讓學生受益。
為了方便外地老師來青學習,李淑芳將自己家裡百餘平米的房子騰出來當宿舍。這棟房子離海不遠,雖然地段不是特別優越,但在5年前買房時,幾乎耗盡了這個工薪家庭的20年積蓄。原本計畫全家搬出那棟只有70平方米的老房子,但李淑芳在5年前“讓房支教”的決定,讓一家人又在老房子裡住了好多年。
拿出新房子幫教育,李淑芳這個決定起初讓家人不理解,但慢慢變為了支持和鼓勵。這所“支教屋”里的物件都是她“化緣”來的:洗衣機、空調、冰櫃都是朋友、朋友的朋友贈送的;餐桌是用一個國小捐贈的廢舊課桌拼成的;日常的糧米油是琴島教師成長工作室的成員們輪流買的。
10年間,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支教島”從最初的幾個人發展成為一個涵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大學教授、一線名師和名校長、愛心企業家和在校大中小學生,乃至海外華人、外國留學生在內的萬名志願者團隊。
農村學校有了“精氣神兒”
現在的“支教島”,成立了“教師聯盟”、“校長聯盟”、“大學生聯盟”、“家長聯盟”、“心理聯盟”5個聯盟,還開展日常的志願者活動。
“支教島”的志願者主要通過對鄉村教師的培訓來影響孩子。
“支教島”的送教下鄉來自於“島內”的“教師聯盟”組織,這支隊伍現有2000多人。“支教島”為農村學校帶來了什麼,城陽區天泰城學校的校長王建娥感觸最深。 2007年時,王建娥已經在城陽區棘洪灘街道中華埠國小當了11年的校長。“我們國小屬於偏遠農村學校,政府投資對學校改造後,合併了其它3個學校,學生猛增到1000多人,45名教師,平均年齡48歲,年輕教師缺乏,骨幹教師缺乏……”王建娥說,讓她最頭疼的問題是,教師職業倦怠非常嚴重,缺乏“精氣神兒”。
那一年,王建娥通過朋友接觸到了“教師聯盟”盟主周加惠,接觸了“支教島”。2007年11月,“支教島”創始人李淑芳來到中華埠國小,舉辦了講座《做一個幸福的教師》。然而,“沒有什麼感覺,老師們聽完就拿著本子回去了,不是一個講座就可以改變他們的。”王建娥說。
轉機出現在2008年3月,王建娥帶領6名精心挑選的“還算有點上進的”老師進入了李淑芳和周加惠介紹的幾個聯盟學校參觀。“當我們來到開平路國小時,一進學校,老師們站在門口迎接我們,給我們講‘我們學校桂花香文化怎樣怎樣’,每個人都在講,都是普通老師,這一點給我們老師的震動很大,原來這些老師都可以把學校文化記得這么深,在他們心中,學校就像自己的家一樣,點點滴滴都是對學校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摯愛。”
到開平路國小的觀摩學習,讓中華埠國小的老師們深受震動。“回校途中,我們的老師熱烈地討論,怎樣做好老師,怎樣愛校如家,返校後,6名觀摩老師在全體教師面前,逐一分享他們的感受,那時起,‘精氣神兒’又回到了中華埠國小。”
潛移默化讓學生受益
“支教島”不僅幫助農村國小,對送教下鄉的教師也是一種磨練和提升。
2007年,時任青島廣水路國小校長的王淑芬,安排4名骨幹老師去中華埠國小送課。為了鍛鍊送課教師的應變能力,王淑芬並沒有告知他們要去送課,僅僅說是參加教育活動,進教室聽聽課。
“來到中華埠國小後,第一節課,聽課,課間10分鐘,我才告訴4名教師,下一節課馬上要去別的班‘同課異構’,完全沒有準備的老師硬著頭皮站到講台上。”王淑芬說:“幸而兩個學校課程進度差不多,教師也都有提前備課。回來以後,4個人都寫了反思,平常不好好練兵,走上講台,就會手足無措。”
即墨市德馨國小的語文老師於蘭美談起送課對自己的歷練。她說:“老師在平常上課時都應該把每一堂課當成公開課,不斷總結,提升素質,形成良性循環,面對突髮狀況,才會應付自如。”
據統計,10年來,“支教島”送教下鄉954節,共有10.5萬餘名教師受益。
10年堅守,“支教島”培養出一批優秀教師,比如從草根老師變成全國最美鄉村教師的薛躍娥、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傑出校長李全慧等。送課的同時,志願教師還根據農村學校實際對學校整體工作進行指導與提升。“支教島”對整個教育業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志願者們通過各種形式來改變教師、校長、家長,從而讓學生受益。
社會影響
“支教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據不完全統計,《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人民網、中國新聞網等數十家媒體予以宣傳報導。2015年12月,“支教島”被評為山東省十大凡人善舉。
2015年8月網路上一段題為《青島“愛之家”5歲了--祝福李淑芳老師》的視頻感動了眾多網友,青島有個“支教島”引發了媒體及網友的廣泛關注。據統計,數十家中央、省、市媒體對“支教島”進行集中採訪。“支教島”報導閱讀量近千萬,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商業網站轉載800餘次,專題新聞訪問量達325萬人次。網友發布相關貼文閱讀量達116萬人次,“山東24小時”新聞客戶端相關報導閱讀量達97萬人次,網友評論3萬餘條。大眾網官方微博博文閱讀量達226.4萬人次,微信閱讀量超過100萬人次,2萬多網友點讚。教師節期間,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青島市教育局、中共青島市委高校工委聯合擬發了《關於開展向“支教島”團隊學習活動的通知》,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李群同志對“支教島”作了專門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