攬月-麻天祥隨筆二集

攬月-麻天祥隨筆二集

《攬月:麻天祥隨筆二集》是不同於作者麻天祥博士的所有著作、偏於感性的隨筆的文集。是作者“與佛借坐,坐觀江海浮日月;有僧供筆,筆寫春秋驚魚龍”思想的縮影,縱橫恣肆、揮灑自如、娓娓而談,具有情趣盎然的風韻。

基本介紹

  • 書名:攬月-麻天祥隨筆二集
  • 出版社:河南大學出版社
  • 頁數:236頁
  • 開本:16
  • 作者:麻天祥
  • 出版日期:2010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4901288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作者簡介

麻天祥,男,1948年5月生於河南清化。20世紀80年代初,棄醫從文,師從著名歷史學家張豈之先生,專治中國學術思想史。1990年1月初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先後執教於西北大學、海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武漢大學,從事中國學術史、中美文化比較研究、中國佛學以及宗教醫學倫理學研究和教學工作。現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宗教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佛學及佛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基督宗教和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
已出版學術專著《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中國近代學術史》、《中國宗教哲學史》、《湯用彤評傳》,主編大型歷史資料《民國學案》等16種23冊,在《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紅樓夢學刊》等境內外學術刊物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140餘篇。曾赴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進行學術交流。

圖書目錄

異域見聞
誰是上帝——美國科學技術協會“認養鄉村學校圖書室”紀實
莫道海外無知己 談佛天涯若比鄰——寫在《境外談佛》前面的話
在水一方
旅美(含加拿大)日記
書後余說

文摘

“一定要讓這些孩子們有書讀!”
中秋節前一個周末的黃昏,在Virginia鄉間的一幢房子裡,喬隆慶、呂克群以其深切的人文關懷,帶著對時代的審視與反省,娓娓地向我講述了這項計畫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她說其家祖籍江蘇,而她生於抗日戰爭時期的陪都重慶。儘管在異邦求學、工作、成家立業數十個寒暑,但始終割捨不斷巴山蜀水、天低吳楚的故國情懷。留美核能專家呂克群博士不僅是她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侶,而且也有避難蜀中的相似童年。除了在公開場合,他們總是用兒時說慣了的四川話傳遞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民族情感。
是呂克群先生從改作資料室的餐廳中取出了一張來自大洋彼岸的照片,上面顯示一群充滿好奇心,且又展露出青春笑靨的男娃女娃們。他們那滿身的塵土和污垢,以及雖然洋溢著聰靈之氣,卻抹不去一絲絲的迷惘,教我總有一種歷史塵封的感覺。
這些黃皮膚、黑頭髮的孩子們都是我的同胞,他們應當成為21世紀中華民族的棟樑。但他們如果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有可能變成中國現代化的包袱。孔子講“有教無類”,這些無辜又無助的孩子不能失去受教育的權利。只有普及教育,才能使他們擺脫愚昧,才能使他們從貧困的陰影中真正解脫出來。他們才能活得更有尊嚴。
凝視著那一張張似欲傾訴心聲的笑臉,耳邊響起一個教育家對當代社會問題的深刻反思及對未來的展望,我感到心裡沉甸甸的。喬博士接著說:“教育不僅賦予人知識技能,而且熔鑄愛人、愛己、無堅不摧的道德品位。知識就是力量,只要重視教育,不讓它變形發展,這個國家就絕對有前途、有希望。世界上哪個國家的發展不是同教育息息相關的?近百年來,社會改革,民族振興,有多少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而面向21世紀的今天,實現現代化首先要普及教育,人人憑一份愛心,獻一份資助,都可以做新世紀的仁人志士。”她還指出:“根據中國人口普查資料,現在中國有文盲、半文盲高達35%,少數民族地區甚至達80%。全國國小77萬所,70萬所在農村,農村人口又占人口總數的80%以上。實現政治體制改革、加速經濟發展、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所有這一切首先必須從農村做起。”
“認養鄉村學校圖書室”這個陌生的辭彙,正是在喬博士的人文關懷,民族情感,以及語言的創造性運用中,悄悄地走向中國社會的。
喬博士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父喬一凡,著名的中國文化史學者,其以儒家正宗自期,世人謂之“堂堂正正之中國學人,大義凜然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之氣概”。學門出身的喬博士,幼承庭訓,耳濡目染,愛國、愛民、民族安危的憂患意識和教育救國的理想,時時潛移默化,早已作為一種價值觀念、行為規範積澱在她的心靈深處。雖然她自幼就隨父離鄉背井、負笈求學于海外,巴山蜀水只是她夢裡的惦念,但家學的薰陶,中華文化的繫念,使她終究不能忘卻大洋彼岸那塊生育她的熱土。還是在25年前,在她取得教育心理學、圖書管理學碩士學位之後於紐約PS23國小任雙語教師時,常常想,如果中國像她歷史上一樣走在世界的前列,像當今的美國一樣富強,中國人就無需到美國做餐館、進車衣廠討生活,他們的子女也就不會受種種屈辱。蓄之既久,其發必速,她那無法割捨的民族情感終於在現實生活中進發出來。為了給她的中國學生爭取平等的權利,更為了民族的尊嚴,她在紐約市組織了華人家長會,從基礎教育這個方面使之成為華人活動的中心。1972年,她又發起、組織了第一個慶祝中國新年的活動,“黃河之水處處肥”,以這樣的主題介紹中國文化,維繫留美華人的民族情感。
1979年,正是那無法割捨的民族情感的召喚,呂、喬夫婦在闊別三十餘年之後,第一次回到祖國的魚米之鄉湖南省。是尋根?還是對夢境的嚮往?他們誰也說不清楚。但是當他們親眼看見和他們一樣有著黃皮膚、黑頭髮的父老鄉親還在烈日下辛勤耕作,一些鄉村的幼童則因他們的父輩的貧窮而離開了原本簡陋的學堂,將要淪為文盲的時候,她的心真正為之顫抖了。當他們再進一步聽說,那些曾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鄉村任教的中、國小教師,由於長期拿不到賴以生存的工薪而不得不放棄教鞭的時候,再也禁不住的淚水奪眶而出。他們怎么也難以把“魚米之鄉”同眼前的現實聯繫在一起。但他們總算弄清了一個事實:中國教育經費的短缺,既意味著無數仁人志士為之獻身的中華民族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貧窮,又意味著由此而產生的文盲、半文盲是無力承擔建設中國新世紀歷史使命的。
多么殘酷而又令人怵目驚心的事實!喬博士在同我談起這段往事時,仍然心有餘悸,眼裡又閃現出瑩瑩的淚光,很有一些不堪回首的樣子。她說,當時她的心似乎撕裂般的疼痛,在流血,也在哭泣。事實上,她也真的一次次流下含在眼眶中的熱淚。是哀其不幸?還是怒其不爭?她說不清楚。面對如此殘酷的事實,她很可能油然而生半個世紀前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心境。
是貧窮導致教育的落後,還是教育落後鑄就了貧窮?這原本就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玄學問題,而在一個教育家的眼裡,看到的顯然是教育一人才一國家這樣的邏輯:貧窮、落後從來就是愚昧的孿生兄弟,在中國,不普及農村教育,中華民族就永遠不能真正地富裕起來,也難以從根本上改變落後的地位。喬博士說:“只有注重教育才有好國民,有了好國民就有好國家。”
從陌生而又熟悉的祖國返回繁華的華盛頓特區,無論是在飛機上,還是在難得的工余時間,她的腦子裡總是晃動著家鄉的陰影。她人雖然回來了,心似乎還留在了地球的那一面。每當她從汽車的車窗看到流逛街頭的Homeless(無家可歸者——編者),或是想到美國一個小學生每年要花銷4000美元學雜費的時候,她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她的中國之行。美國這些流落街頭的人雖然無家可歸,卻不乏衣食;而與美國兒童相比,如何能讓所有的中國鄉村的兒童都有書讀,有學上,顯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她反覆思考,20世紀國際上的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從根本上說是知識的競爭、人才的競爭,也就是教育的競爭。中國經濟的落後,說到底還是同教育直接相關的,21世紀尤其如此。個人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將難以在社會上立足;國家若無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國民,尤其難與世界強國爭雄。於是,喬博士腦子裡的陰影消散了,並且牢固地確立起這樣一種觀念:“一定要讓這些孩子們有書讀!”P4-

後記

呈現諸君面前的是不同於我的所有著作、偏於感性的兩部隨筆的文集。無以名之,姑且以《指月》、《攬月》塞責。
自從追隨張豈之先生和諸前輩步入學術聖殿,迄今也二十餘年了。撫今追昔,頓然記起白居易的詩句:“春生何處暗週遊,海角天涯便始休。”然而思維好像停留在過去,皮囊卻改變了顏色。昨天還是風華正茂的中青年學者,轉瞬之間便經歷了天(乾)地(支)的旋轉,被學生稱為“可愛的老人”了,原本平靜的心也難免升起“人生苦短”的感喟。這二十多年,雖然不足地支的兩個輪迴,但是那風風雨雨,斗轉星移,把如梭的日月似乎都織在生命每一頁的字裡行間。那裡有對純真童年、艱難歲月的追憶,也有對柔弱卻又充滿憧憬的生命的反思;有對社會、人生的心心相印,也有對自然、歷史獨立不羈的理解和堅持不懈的追求。
那裡曾經是金戈鐵馬的古城,但留在腦海里的只是雁塔夕照,渭城朝雨,霸陵傷別。
南海的蒼茫,雖然如瓊樓玉宇,僅記得蘇子瞻自我調侃的“平生功業”。
更有麓山眺望,湘江北去,拎一壺山泉,披著的霞光把層林盡染。
這裡是煙波浩渺的東湖,雖不曾淡妝濃抹,卻是風物相宜;花繁葉茂、丹桂飄香的珞珈山,讓我的腳步感受到的是信心和堅實。
還有波托馬克河西岸阿靈頓上空絢麗的彩虹,瀰漫在蓋斯底堡四周簡短卻又傳之久遠的林肯的演說,北美洛基山上的小鎮Jasper車站東張西望的麋鹿和古老的圖騰,川流不息、熙熙攘攘的東京捷運,富士山下雨中的禪寺,奈良燈光下半開的櫻花,以及一見如故、致全力於中韓文化交流、在首爾譯介拙著的韓國朋友……所有這一切都如川逝水,也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記一一那是我終極追求的見證,也是我通向終極漫長而又曲折坎坷的道路。這是一個聽著時間的韻律,在時間的列車上,奢望與時間同步,唯恐落後而匆匆趕路的過客。或許正因為如此,才取名《指月》、《攬月》。
像諸多前輩一樣,我視學術為生命,終極關懷始終是學術的追求,或者說目的,通向終極的道路雖然不是目的,但是沒有這樣的道路,或者說沒有方法,也就不能逼近終極的真實。治學離開方法,勢必無能為役,否則也就真的是不翼而飛、不脛而走了。毫無疑問,《指月》、《攬月》取意於“因指望月”的典故和月印萬川的寓意,既表明目的和方法的辯證關係,也包含了中國哲學“即體即用”的理性思維。這是其一。另外,月,也有歲月之意,自然含有陰晴圓缺之意。如此,在光陰路上步履艱難,卻百折不回的過客,固然會披著朝霞,沐浴著陽光,徜徉在輝煌的榮耀之中,但更多的是在清冷的、寂寞的月光下的探索。那是不敢留住客棧,常常在夜色中趕路的行者。
我也像許多人一樣,不斷地追問,生命是什麼?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人的一生到底應當怎樣度過?這些都是非常實在的問題,卻又是無盡繁難艱澀的理論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或深或淺的理解。無可諱言,生命作為一種存在,一種運動,其表現就是不可逆的持續性,簡單地說就是時間。人的生命的長度,即年齡,本質上是時間運動的速度和生命運動的速度之間的差距造成的。從理論上講,一旦消除生命運動與時間運動的差距,生命就可以像時間一樣永恆而青春常在。這在古往今來的小說和科幻作品中屢見不鮮,所謂天上一日,人間十年。換個角度說,時間以勻速運動去而不返,人的生命運動則各不相同。表面上看,生命的長短,只是時間的持續,事實上,它還取決於個體運動的速度,個體運動速度越高,與時間運動的差距越小,生命便得以擴張或者說延長。故佛說世為遷流,間乃方位;出世,並非脫離人生,脫離社會,而是超越生命運動的有限,親近時間,與時間同步,甚至超越時間,那就達到了“無生”的涅槊之境,即通常說的“常”與不朽。簡單地說,生命的存續,取決於生命運動,人的實際年齡,更在於貢獻之多寡。或許正因為如此,歷代仁人志士、往聖先賢,都無怨無悔地和時問競走,把一般人喝咖啡的時間用於工作。如此精神薰陶,讓我總有一種時不我與的緊迫,特別是因為某些原因被時間拋在後面,這種緊迫感就會呼喚我不停地前行。我不僅沒有品嘗“咖啡”的雅興,而且作為僅有的鍛鍊一一散步,也沉浸在思索。因為我相信,有限的生命會因此得以更新與增長,希望在那裡真正做到“觀壺中日月,無色無空無今古;品紙上春秋,立人立我立天地”。《指月》、《攬月》就是以這樣的理念、這樣的方法,記述那逝水的過去,祈盼大潮的澎湃奔來。然而,這種明顯基於某種憂患意識的進取精神,只是我思想的一個側面,它深深地烙記著儒家“有為”的聖王人格的追求。其實,在我的思想深處,常常聽到另一種聲音的警示:日慈,日儉,日不敢為天下先;看破,放下,自在!於是,生活上一切從簡,簞食瓢飲,安之若素;與人無適無莫,不爭不黨,學術上的焦慮也就變得些許平靜。因此,無論是作為學生、學者、師長,還是同事、朋友、親人,皆能律己:立身以正,待人也恭,處事亦敬,雖然還不能盡如人意,卻獲得來自各方面的激賞,尤其令我心存感激。如此太多的回報,更使我誠惶誠恐。“本無家可出,原無路可走,若有路可走,還是家門口。”這一偈式箴言,可以說是我的生存態度和生存狀態的心理寫照,雖然有點傷感,卻也是對自身的脆弱和大千世界的偶然,而選擇的“達意”和灑脫。或許正因為如此,許多朋友,甚至是學生,常常對我的前途表示擔憂。他們認為我只是一個智者,或者說思想者,而不是大徹大悟的聖之時者。我不只默許,而且公開首肯,因為我明白,還有太多的事,我看不透,看不深,更看不遠;有太多的事,即便是拿得起,常常放不下。因為看不透,所以難以擇抉,自在和灑脫也就與我無緣了。尤其在為人處事方面,雖然容不得背叛,容不得污穢,但我還是力求超然。與人為善、以德報怨、以直報怨是我待人接物的信條,忍辱和退讓是我不得已而為之的方法。更由於平日深居簡出,不擅交遊,多少還是讓人感到孤傲,而留下了些是非,因此常懷自責。如此糾纏,何談徹悟?近講《紅樓夢》對禪的詮釋,有詩日“談禪非禪色常在,人性佛性空難酬”,也可以說是我的素描,是我的幸與不幸。因緣聚散,《指月》、《攬月》經過幾年的輾轉,帶著墨香,也帶著生活的清新與苦澀,離開了湘江,在大河此岸問世。它收集的只是部分散作,大體上還可差強人意,畢竟還是“與佛借坐,坐觀江海浮日月;有僧供筆,筆寫春秋驚魚龍”思想的縮影,所以不揣鄙陋,期望與所有認識的不認識的、相知的不相知的人結緣。此兩部書得以出版,首先仰仗於摯友馬小泉社長、張雲鵬總編輯和薛建立編輯。拙著《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的修訂版、簡體本也是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並於2007年榮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提名獎和首屆“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圖書。他們雖然比我年輕,又是我的朋友,但知遇之情不吐不快。古人云:“鐘期既遇,奏流水亦何慚?”此時此境,此心如是。在這裡,我首先要感謝的是陶德麟老師、張效房老師對我的幫助以及對這兩部書的肯定。他們是德高望重的學者、醫生,雖然我與他們無“趨庭鯉對”之名,他們於我卻有“傳道授業”之實。陶老師身負重任,是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的泰斗;張主任89歲,壽望期頤,是中外聞名的眼科權威,除了科研、教學工作外,至今還承擔臨床醫療工作。他們不辭辛勞,寬以接下,不嫌鄙陋,於應接不暇的繁忙中閱稿賜序,獎掖後進,“換將新綠百千重”。事實上正是依於像他們一樣的前輩的寬容,才有了我的今天。“出焰鳳鳥賴相知”,一直是我對前輩給予我的知遇、關愛、扶持,終生不能忘懷的感戴之情的由衷之言。對此,除了揚鞭奮進,實在無以為報。尤其要感謝湖南師大出版社劉蘇華編輯為拙著付出的辛勞,雖然我們的合作失之交臂,但我們因此結緣的情誼,將永遠鐫刻在麓山之巔、橘子洲頭。 “一指因得雲間月,心齋空犖無盈虧。”這是雲間的月、江河湖海中的月,也是我心中的月。佛說心量廣大,芥子須彌;莊言虛者心齋,心一境性,只要虛懷若谷,心地磊落,萬事萬物也就圓融無礙,而無陰晴圓缺之別了。 (麻天祥

序言

幾天前,麻天祥教授以他的《指月——麻天祥隨筆初集》、《攬月——麻天祥隨筆二集》見示,並囑作序。我馬上想到孔夫子的話:“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闞如也。”我雖治哲學有年,但於佛學涉獵極少,所知極淺,實在不敢信口開河,對麻天祥教授的著作妄加評騭。然而翻開書稿,我立即被吸引到了字裡行間,不由自主地讀下去了。讀到大約一半的時候,我驀然改變了念頭,因為我發現這是兩部在天祥君多種佛學專著之外的特殊著作,是不諳佛學的外行也能大致讀懂的,也許這兩部著作的特色正在於此。我是眾多的外行之一,讀了也確實深受啟發。既然如此,也就不妨以讀者的身份談一點感受,談錯了也無妨。於是我也就不揣淺陋,欣然從命了。
我與天祥君相識不久。他來武大任教後,我們專業不同,一段時間裡並無交往。一年多前由於偶然的機緣,他把他的幾部主要著作送給了我。他的艱苦經歷和宏富學識使我對這位比我年輕17歲的學者欽佩有加,認為他是一位才、學、識具備的不可多得的學者,是一位淡泊名利、特立獨行、矢志為學、卓然有成的精神勞作者。他幼年家境清寒,又遇上人所共知的艱難歲月,並無優越的學習條件。然而他以罕見的穎悟和超常的勤奮在齠齔之年就“卓犖觀群書”,開始受中外典籍的薰陶,打下了紮實的根基。他在從醫20年之後毅然轉治文史,以中國學術思想史和佛學研究為主攻方向,在張豈之等前輩學人的指導下迅速升堂人室,進而著作迭出,成就斐然,其來有自,絕非偶然。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宗教有一系列深刻的論述,至今仍是我們應當遵循的。但也無可諱言,過去我們對這些論述的理解和運用確有某些簡單化、片面化的弊病。表現之一,就是脫離了社會的、歷史的、認識論的分析,把宗教歸結為或等同於迷信和胡說:對宗教的社會作用和宗教與人生的關係也只從消極方面理解。這至少不能解釋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現代世界上大多數人還信仰宗教的事實,也不能解釋許多涵養極高、成就卓著的科學家也信仰宗教的事實。然而要如實地解釋宗教現象,樹立對宗教問題的合理態度,特別是從宗教思想中發掘積極的成分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構建我國和諧社會服務,為提高人的素質服務,絕非易事。天祥君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對佛教提出了許多深刻的獨到之見。例如他在這兩部著作中著重落墨的對佛教與人生的看法,對佛教的中國化和中國化的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的看法,對佛教與教育的關係的看法,對佛教與科學的關係的看法,對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業的看法等等,都是很富有啟迪意義的。在社會發展的現階段,市場經濟不但對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積極作用,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提升也有積極作用,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積極作用不可否認。我們並不以陰暗的眼光看待市場經濟,哀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但是,市場經濟也確有消極作用。在消極作用的影響下,所謂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難免成為許多人實際奉行的為人準則,這種準則甚至在具體知識並不欠缺的人群中也頗有市場。物慾橫流、金錢至上、道德失范之風腐蝕著人們的心靈,敗壞著人的素質,引發著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有些人已經不由自主地喪失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成了貪慾的奴隸,情趣庸鄙,境界低下,堂廡扁窄,以致真假不分、善惡顛倒、美醜錯位而懵然不覺,“窮得只剩下錢了”。這不僅直接妨礙了和諧社會的建構,也違背了社會主義的宗旨。在生產力迅猛發展的同時,如不高度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遏制這一精神荒漠化的趨勢,而聽其蔓延滋長,前景是十分可怕的。我們今天大力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正是為了療救這一弊端,防止可怕後果的出現。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當然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這不僅不排斥一切人類文明發展大道上積澱起來的優秀思想成果,而且必須充分吸收和利用這些成果,在中國尤其必須吸收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土壤、為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在當代條件下給予熔鑄和詮釋,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機成分。這不僅與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不相牴觸,而且恰恰是馬克思主義指導的題中應有之義。天祥君這兩部著作以看似不經意之筆,實際上為這件扶正祛邪、固本培元的大事做了增磚添瓦的工作,其深遠意義自不待言。
天祥君對佛教的理論闡發,見於他的諸多專著之中。這兩部著作只是隨筆。然而隨筆也自有獨特的功能。縱橫恣肆、揮灑自如、娓娓而談、情趣盎然的風韻,也必定會增添深思的魅力,使更廣大的讀者神遊於字裡行間,浸漬涵濡,受到潤物無聲的啟示,於會心的微笑中淨化自己的靈魂,提升人生的境界。我相信這兩部著作會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謹預為之賀。
陶德麟
2009年5月21日
於珞珈山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