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高鋪街即今天攀高鋪巷,東南自橋兒口、方桿巷相接處起,西北至章貢路東南側止,與八境路口遙遙相對,中段西側與景鳳山東端相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攀高鋪街
- 別名:攀高鋪巷
- 類別:反映科舉文化的特色街區
人文歷史,相關科舉制度,
人文歷史
讀過清同治《贛縣府志》的便知道,攀高鋪是條與青雲街有著相同學究意義的街道。因東近涌金門碼頭,西近府學,清代時店鋪廣布,其中有相當多的小客棧,供科舉時代參加應試的學子居住,故美稱攀高鋪。所以,這府學,正前有青槳廈雲街,稍後有攀高鋪,兩個地名,便可以看出多少功名思想堆積在了其連膠踏中。
隨著府學的遷變,以及八股文的衰退,特別是1905年清政府下諭廢除科舉後,府學這座官府的前街後院的功名色彩也削減為零了。不僅僅青雲街沒有得志猖狂的氣勢了,攀高鋪也不再是孜孜求學求成的學子們製造夢想的場所了。攀高鋪不僅街道百年來沒有擴大半點,便是它原有的濃厚的文化與商業氛圍也失了氳氤。
相關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是中國文化與文明史的重要內容。從隋唐宋元明清,歷時一千三百年,為中國選拔出了十萬名進士、百萬名以上的舉人。這些人,成為中國歷代官員的基本隊伍,成為中國古代文化與文明的主要創造者。僅歷數與贛州有歷史淵源的人物,諸如白居易、孟浩然、蘇東坡、陽孝本、洪邁、趙卞、周敦頤、文天祥、王陽明、池夢鯉、劉景熙等等,便會感覺,科舉制度的確為國家選拔了精英、棟樑,為維持中國儒家文化的傳承起到了不可抹殺的作用。
然而,科舉制度到了清代被演變了。中後期的清政府囿於國庫緊缺之困擾,開始允許有錢人家用錢來捐官,使得本來便有著種種漏洞的人才選擇在純功名色彩的基礎上又增添了旬牛葛記金錢的內容,科舉制度逐步受到了衝擊。一方面是沒錢捐官的屬於真正讀書的一類人,辛辛苦苦地遵循著千百年來逐漸形成的十分僵硬的考試規則與考試內容之要求,陷於“八股文”的桎梏中,企圖烈火中成長為火鳳凰;另一方面是有錢人家的不願或不會讀書子孫,捐些錢兩便可以避開科舉直接為官。這種現象無疑都與科舉最早的意願相悖,沒有真正選拔出可以謂之為棟樑之材的人才,相當部分入選之人屬於陳腐機械或繡花枕頭類,科舉弊端愈見明顯。於是,在清末,張之洞與袁世凱便積極鼓動慈禧太后,廢除了科舉,開始推行新學與白話,鼓勵讀書人學以致用,成為真正的國家可用之人。
清代醫學家徐靈胎為“八股文”寫過一首絕妙的諷刺詩:讀書人,最不濟。背時文,爛如泥。國家本來求才計,誰知變做了欺人技。三句破題,兩句承題。搖頭擺尾,便道貌岸然是聖門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余秋雨《十萬進士》)在攀高鋪巷內西北段住著位九十二歲老人李振亞。這位安徽籍的當代書法家,6歲習書,草體矯健,楷書厚重,用墨酣暢淋漓,質感豐富,燥潤相間,瀟灑自若,尤其是楷書大氣磅礴,震撼人心。老先生還有一絕,禁囑設左手可書反書,右手可書正書,所記膠舟謂“左右開弓”。這樣一位世紀老人,雖然也不曾眼見清代科舉從旺盛走往衰敗,但作為世居攀高鋪的他,他的出生時間與清朝廢除科舉時間相距並不太遠,肯定是可以說得出這攀高鋪里一些有關八股文與科舉制度一些故事和人的。
世人傳說老先生善畫梅,且他畫的梅如他庭院內種植的百餘歲老梅一般,凜然華貴,氣節不凡。這屬於誤傳,李老既不畫畫,他家中也無種梅。但這種美麗的訛傳,足以體現人們對這位德高藝故熱促磬的長紙祖妹地者風範之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