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詠懷詩二六

《擬詠懷詩 二六》是南北朝著名文學家庾信的代表作品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擬詠懷詩二六
  • 年代:南北朝
  • 作者:著名文學家庾信
  • 性質:詩詞
詩詞正文,注釋,白話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詩詞正文

蕭條亭障遠,① 悽慘風塵多。
關門臨白狄,② 城影入黃河。
秋風蘇武別,③ 寒水送荊軻。④
誰言氣蓋世,⑤ 晨起帳中歌。

注釋

①亭障:亭候堡障,即工事。
②白狄:春秋時狄族之一支。
③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羈留十九年,後歸漢。臨行時漢降將李陵置酒為他餞行,曰:“異域之人,一別長絕。”此句以李陵自喻,言己不得南歸。
④荊軻入秦刺秦王,燕太子餞於易水之上。
⑤項羽兵屯垓下,夜聞四面楚歌,乃飲於帳中,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句即用項羽事。意謂就算自己有項羽那樣的蓋世英雄氣,到此困境也只好作“帳中歌”了。

白話譯文

遠遠的亭子,看去十分蕭條,感慨身離故土,展轉漂泊。
關門的時候看見了白狄,整個城市倒影在黃河水中。
憶起當年秋風中李陵送蘇武,易水中燕太子丹為荊軻踐行。
誰在這裡感嘆,言語豪邁?原來是我在清晨起來在帳中吟唱。

作品賞析

“蕭條亭障遠,悽慘風塵多”,“蕭條”,寂寞冷落貌。“亭障”,亭侯和堡壘,亭侯為古代邊境監視敵情的崗亭。《後漢書.光武紀》註:“亭侯,伺候望敵之所。”“障”,古代邊塞的堡壘。“悽慘”,悲傷慘痛。“風塵”,喻戰亂、“關門臨白狄,城影入黃河”,“關門”,即指邊關。“白狄”,春秋時期狄族之一支。這兩句說,關門之外,即白狄所居之地,邊城為日所照,影入黃河之中。“秋風蘇武別,寒水送荊軻”,蘇武自匈奴歸漢時李陵置酒賀蘇武云:“異域之人,一別長絕。”荊軻入刺秦王,燕太子丹之寒水送荊軻。喻置酒如李陵不得歸漢,荊軻不能復還。“誰言氣蓋世,晨起帳中歌”,《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被圍於垓下,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則夜起......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這兩句承接三、四句,可解釋為作者自己的感慨,意思是就算有項羽那般的蓋世英雄氣,處此困境,也只好無可奈何帳中歌了。
本詩共八句,前四句集中寫邊關的景物:亭障遠而蕭條,風塵多且悽慘;關門外即為白狄(異族)之地,城近黃河,影入河中。勾勒出關河冷落的景象。面對如此肅殺的景物,五、六句又聯想到古人秋風中別蘇武,寒水上送荊軻,對照自己不得南歸的身世和遭遇;結尾二句更加令人感到作者的孤寂與悲傷。此詩由景入情,融情於景,觸景傷懷,具有較強的感染力,這主要是得力於前四句景物的描寫。庾信詩歌很注重對仗之美,此詩亦然,“關門臨白狄,城影入黃河”,尤為精美。對偶句古人本來就講究“抽黃對白”,而“白狄”對“黃河”,色彩鮮明,對比強烈。
這首詩格調蒼勁悲壯,雖然縈繞著一股濃郁的感傷情緒,但卻不顯得筆力平弱。尤其是結尾二句,很有慷慨沉雄的氣韻。詩歌的語言洗鍊,遣詞造句頗具匠心,開頭六句兩兩對仗,極其工穩,顯示出圓熟的技巧。

作者簡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蘭成,北周時期人。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他以聰穎的資質,在梁這個南朝文學的全盛時代積累了很高的文學素養,又來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經歷豐富了創作的內容,並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面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