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詠懷詩二七

此詩為是《擬詠懷》中的第二十七首,是一首對江陵陷落和蕭繹之死的輓歌。雖然名義上蕭梁政權在北朝的支持下作為“後梁”繼續存在,但江陵的陷落和蕭繹之死標誌了梁朝事實上的滅亡。這首詩不僅深深植根於南方宮廷創作的傳統,而且直接回應了兩位梁朝皇子作詩唱和背後的具體事件。詩人以複雜的文本回聲進行往事追憶,使梁朝宮廷舊影重現。

基本介紹

  • 作者:庾信
  • 年代:南北朝
詩詞正文,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詩詞正文

被甲陽雲台,重雲久未開。①
雞鳴楚地盡,鶴唳秦軍來。②
羅梁猶下礌,③楊排久飛灰。④ [1]
出門車軸折,吾王不復回。

注釋

①“陽雲台”自然令人想到《高唐賦》中楚王與巫山神女的夢會。見《集注》249頁。
②“雞鳴”指垓下之圍時漢軍所唱楚歌,讓被圍的楚軍以為漢軍已盡得楚地。“鶴唳”則指淝水之戰東晉部隊大敗後秦,秦軍在逃亡時,連風聲鶴唳都以為是追兵。這裡,庾信對這些典故作出帶有諷刺意味的翻轉:對於失敗的南朝部隊來說,鶴唳似乎意味著北人的到來。“秦”在庾信的作品中常用來指稱西魏。見《集注》249頁。
③倪璠於此句惟注“礌”字。然此句用典實出潘岳《馬汧督誄》。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9,1994頁上、下)。西晉大臣馬敦(?-297)曾組織將士奮勇反抗狄人的圍城。潘岳在馬敦誄文的序言中生動描繪了守城者的策略:他們用鐵索系住梁棟從城上投下去打退敵人,隨後再用鐵索把棟樑拉上來重新開始下一輪攻擊(“於是乎發梁棟而用之,以鐵鎖機關,既縱礧而又升焉”)。誄文中有一句為“梁為礧”。我懷疑本詩中的“羅”是傳寫錯誤,應作比較少見的“”。“梁猶下礌”意謂[鐵索]栓系的棟樑仍然被不斷投下。
④關於這句的典故,倪璠引《後漢書》楊琁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卷38,1288頁):楊琁在皮囊(“排囊”)中裝滿石灰然後向敵兵揚灑,使敵兵暫時喪明。見《集注》249頁。筆者認為“楊排”(揚、楊通用)在詩中也可能是指楊木做的盾牌。庾信精通《左傳》,據《左傳》記載:“[樂祁]獻楊楯六十於簡子”(《左傳·定公六年》)。據胡三省(1230-1302)《資治通鑑》註:“牌,古謂之楯,晉、宋之間謂之彭排,南方以皮編竹為之,以捍敵,北人以木為之。《左傳》樂祁以楊楯賈禍,蓋北方之用木也尚矣。”《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卷222,7134頁。事實上,“牌”或者“彭排”的說法一直到唐代仍在使用,“牌”或寫為“排”(如《周書》卷29《劉雄傳》:“雄身負排”)。

作品賞析

這首詩的含義可以在不同的層面上來理解。對任何一個古代讀者來說,只要對古典文本傳統有基本的了解,則詩的字面意義不難解讀;而現代讀者在注釋的幫助下也能夠獲得基本的理解。在上文腳註里,筆者對典故略作說明,除了對第三聯作出新解之外,其他部分都與前人注釋基本相同。然而,在更深的層面上,這首詩是對一起發生於梁代宮廷的歷史事件和文本事件的回應。如果我們不熟知庾信所“引用”與重寫的特定詩歌文本,那么箇中妙處也就無從領會。
詩一開始便與既有的文學傳統格格不入,對典雅的宮廷風格構成一種挑戰。“陽雲台”早已因《高唐賦》而成為欲望場所的代稱,楚王在此與巫山神女夢中相會,神女在離開之前說: “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在五世紀,“陽雲台”或“陽台”隨著漢鼓吹曲辭《巫山高》在南朝的復興而變得流行。江淹(444-505)的詩句可以說最為言簡意賅地概括了該意象與情思欲望之間的關係:“相思巫山渚,悵望陽雲台。”但在庾信筆下,浪漫的陽雲台和“被甲”出現在同一句詩之中卻讓人感到非夷所思、驚訝震撼,而宮廷詩歌的審美趣味是不允許驚訝震撼的。

作者簡介

庾信(513~581)南北朝文學家。字子山,祖籍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早年曾任梁湘東國常侍等職,陪同太子蕭綱等寫作一些綺艷的詩歌。梁武帝末,侯景叛亂,庾信時為建康令,率兵禦敵,戰敗。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蕭繹。公元554年(梁承聖三年)他奉命出使西魏,抵達長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殺蕭繹。他被留在長安,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故又稱“庾開府”。庾信迄今被傳誦的詩賦,大抵是到北方後所作,作品從思想內容到藝術風格都和早年有所不同。詩歌蒼勁沉鬱,和他經歷戰亂及對北方景物有較深的感受有關,代表作有《擬詠懷》27首。他的樂府歌行,常常使用比興手法自悲身世,如《怨歌行》、《楊柳歌》等。庾信在辭賦方面的成就並不亞於詩歌,同時又是南北朝駢文大家。明人輯有《庾開府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