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驢(擬斑馬)

斑驢(已經滅絕的斑馬亞種)

擬斑馬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斑驢,學名:Equus quagga (Boddaert, 1785),馬科馬屬平原斑馬的一個亞種。又叫半身斑馬、擬斑馬,半身馬,普通斑馬的亞種,一般體長2.7米,尾巴近1米,重約410千克。是南部非洲一種動物,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滅絕於1883年。現時科學家通過克隆技術,期望能夠把這種已滅絕的動物重現世上。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分布地區,歷史起源,名稱來源,物種滅絕,

外形特徵

斑驢身上的條紋不象斑馬那樣遍布全身,只是頭到身體的前半部有條紋,並且脖頸上的條紋延伸到它短而立直的棕毛上。它的身體後半部為黑色,而腹部和四肢卻為白色。斑驢脖子長,頭也長,而耳朵卻非常短小。斑驢的眼在腦顱的後方,這使它視野開闊,白天的視覺非常敏銳,,夜晚也可和狗、貓頭鷹的視覺相媲美。斑驢一般體長2.7米,尾巴近1米,重約410千克。
斑驢斑驢
它與其它斑馬的區別就在於,通過斑驢身上前部僅有的斑紋與其它斑馬區別開來。在它身體的中部,條紋褪色變黑,條紋內部空間變寬,前肢是普通的棕色。

生活習性

斑驢生活在非洲廣闊的草原地帶,主要以為食,也食樹皮、樹葉、芽、果實和根。不論白天和黑夜,它們都要覓食,覓食要耗去一天60%以上的時間。斑驢沒有永久性群體,暫時聚集雖也常見,但大多成年公驢是在很大的領域範圍內獨自生活。
斑驢斑驢
在自然界中。斑驢常和牛羚、鴕鳥混群吃草,並一同作戰,共同抵禦共同的敵人——獅子。在寬闊的草原上對付捕食者的偷襲何談容易,幾種動物組合之後,憑藉鴕鳥的視力、牛羚的嗅覺、斑驢的聽力,取長補短,所以能夠有效的禦敵。正因為如此,斑驢才很少被天敵捕食。

生長繁殖

斑驢全年可繁殖,雌性孕期在1年左右,每胎產1仔。成年雌性山斑馬隔年或3年繁殖一次。

分布地區

斑驢生活在非洲廣闊的草原地帶,在南非從好望角到奧蘭治的遼闊草原上。

歷史起源

斑驢的四蹄健碩,奔走速度很快,每小時可達70千米,有“草原騎士”之稱。斑驢最初是由南非的霍屯督人發現的。他們對這個類似於斑馬的奇異動物充滿好感,覺得斑驢生性機敏,對一切入侵者—一無論是人是獸都懷有強烈的敵意,比狗還警覺,因而便把斑驢馴做家馬的夜間守護者。他們還模仿斑驢的嘶鳴之聲而稱其為“夸嘎”(Quagga)。斑驢不但能守護家園,而且在經過馴服後還能替主人拉車。
斑驢斑驢
在1830年英格蘭一度興起用斑驢拉車的風氣。斑驢由於肉鮮美且出肉量高,因此一直是非洲人主要獵食的對象,但原始的狩獵方法並沒有給斑驢群體以致命打擊。直到19世紀,歐洲移民大量湧入非洲,他們採用套索、火器等裝備進行瘋狂的獵捕,還大肆劫掠、貯藏、盜運斑驢的皮張。當時歐洲人看到如此美麗的動物都倍感興趣,一時間斑驢標本價格昂貴,這更促使了這些貪婪的歐洲人對斑驢大開殺戒。到了19世紀中期,非洲南部已經很少再能見到斑驢了。作為一種野生動物,斑驢的個性十分倔強,早年人們不得不用“桀驁不馴”和“寧死不屈”形容它的性格。1860年,一頭飼養在倫敦動物園的斑驢,因不能忍受長期的禁錮,奮然撞牆而死,舉世震驚。世界上最後一頭斑驢是飼養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動物園的一頭雌驢,她孤苦伶仃地活到1883年,便無可挽回的走向了滅絕。從此,地球上再也沒有斑驢的蹤跡了。而留存人類耳際的只有斑驢那尖利的、帶有警示意味的哭訴嘶鳴:夸嘎(Quagga)……夸嘎(Quagga)……據說在廈門海滄動物園誕下中國首隻斑驢,可是,據專家分析,斑驢的叫法是不準確的,這只是驢和斑馬的後代,不能繁殖,而斑驢可以,斑驢是一種獨立物種,而這只是雜交出來的,如同騾子。它應該叫斑驢獸或驢斑獸,如同獅虎獸虎獅獸叫法。所以動物園誕下的不是斑驢。
斑驢

名稱來源

斑驢的英文名字是“quagga”,來源於Khoikhoi語言對斑馬的稱呼,是個象聲詞,得自斑驢的叫聲。斑驢實際上是草原斑馬的亞種,它的身體後半部為黑色,而腹部和四肢卻為白色。斑驢的眼在腦顱的後方。斑驢脖子長,頭也長,而耳朵卻非常短小。這是非洲曾經擁有的最著 名生物,斑馬的一個亞種,曾經在南非的Cape Province和Orange Free State的南部大量出現,由於身體斑紋的特殊性而很容易和斑馬區分開來:頭部和頸部具斑馬條紋,到了身體中央斑紋逐漸退卻,顏色同時變深,臀部已經完全沒有斑紋。
斑驢斑驢
1788年,斑驢被正式列入馬屬的一個亞種,但是從那時到之後的幾十年中,動物分類學專家們很難說清楚斑馬和斑驢哪個是亞種,哪個是自然條件下產生的原始種,甚至就連斑馬種內兩匹馬之間的斑紋也很多各不相同,所以它們之間的區分一度很 混亂。在它們之間的種屬被嚴格區分之前,人類就開始了大肆的屠殺這種奇異的動物,為了食肉,或者毛皮,或者純粹為了打獵的樂趣。最後一匹野生的斑驢死於上世紀70年代,而人工馴養的最後一匹斑驢也在1883年的8月12日也在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動物園內停止了呼吸。至此,分類變得沒有太大意義,人類只能在標本館或者圖片中看到這種動物。

物種滅絕

最初在1788年時,斑驢被視作一個獨立物種--馬屬斑驢;而在其後約五十年間,自然學者和探險家們發現了許多種其它斑馬,由於各種斑馬間毛皮的花紋各不相同(實際上任何兩隻斑馬身上的條紋都不會完全一樣),分類學家發現這樣一來新興物種太多了,並不利於人類區分哪些是真正的物種,哪些是亞種,哪些只是自然變異。就在人類還未理清分類的混亂之時,在人類的獵食、收集皮革、家養馴化之下,已走向了滅絕。最後一隻野生斑驢大約在十七世紀七十年代末期被射殺,世界上最後一隻捕獲的斑驢則與1883年8月死於阿姆斯特丹的阿蒂斯.馬吉斯特拉(Artis Magistra)動物園。 由於對斑馬的分類極度混亂,尤其是對於一般大眾來說,斑驢滅絕時人們還將它視作一個獨立物種。斑驢是首類進行了DNA測試的滅絕動物,在史密森學會近斯關於遺傳的調查中,發現斑驢實際上根本不是一個單獨物種,而是草原斑馬的眾多變種之一。
斑驢斑驢
斑驢由於肉質鮮美,且出肉量高,因此一直是非洲人主要獵食的對象,但原始狩獵方法並沒有給斑驢群體以致命打擊。
19世紀初期,歐洲人的到來才給斑驢的生存帶來了威脅。歐洲人並不象當地人那樣喜食斑驢肉,而是看中了斑驢亮麗的皮毛。他們大量獵殺斑驢,剝下皮做成標本運回歐洲市場出售,當時歐洲人看到如此美麗的動物都倍感興趣,於是許多人收購斑驢標本,一時斑驢標本價格昂貴。由於利益的驅使,也使更多的人來到非洲獵殺斑驢,使斑驢數量進一步大量減少。
斑驢斑驢
到了19世紀70年代,斑驢已經所剩無幾了,這時歐洲人就捕捉活斑驢運動歐洲,試圖人工飼養繁殖。到了1880年同,人們再也捕捉不到野生的斑驢了,而運到歐洲的活斑驢因不適應生存環境一個接一個地死去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