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業觀

擇業觀

所謂擇業,就是擇業者根據自己的職業理想和能力,從社會上各種職業中選擇其中的一種作為自己從事的職業過程。任何已具備勞動能力的人,都要進入社會職業領域選擇特定的職業。在職業選擇過程中,擇業者不僅要考慮到個人的需要、興趣、能力等因素,還要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擇業
  • 外文名:Job hunting
  • 別名:選擇職業
  • 歸屬:人力資源管理
  • 適合人群:畢業大學生
職業現狀,理性擇業,如何就業,轉變觀念,

職業現狀

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當前大學生的擇業觀念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畢業生擇業求職工作已成為當前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也是廣大高校畢業生面臨的重要課題。摸清當前大學生擇業觀念變化的真實情況及其基本走勢,正確認識和評價當代大學生,對其擇業觀進行正確的指導,使畢業生及時轉變觀念、從主觀上適應現實、少走彎路,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對部分在校大學生的擇業觀進行了調查,並對應屆畢業生進行了訪談。下面就調查訪談結果提出我們的分析與看法。

理性擇業

每一個大學畢業生在就業的過程中,都希望自己能獲得一份可以較好滿足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職業,這是一種自然的想法。但是必須認識到,擇業觀如果脫離現實而一味拔高,就有可能導致擇業的失敗。也就是說,你的擇業期望值將成為關係到你的擇業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性問題。如果把握不好,難免走入擇業的誤區。正確把握擇業期望值,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防範出現擇業期望值過高或過低的傾向:
一是防範脫離現實需要和自身能力。有的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擇業期望值過高,與社會需求有較大差距,存在“寧可失業在城市,不願就業在基層”的現象;有的畢業生不顧自身條件的限制,眼睛只盯著“好地方”、“好單位”、“好工作”,至於自己能否勝任、是否適合自己、能不能有所發展都缺乏考慮。其結果往往是自己陷入兩種困境:一種是由於期望值超出現實太多而使擇業屢屢失敗;另一種僥倖獲勝,也會因自身能力不及、工作無法勝任而處於被動。
二是防範過於追求物質利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種職業的社會聲望越來越多地與經濟收入狀況聯繫在一起,這一社會現實對大學生的就業選擇產生了較大影響。有部分畢業生為了物質利益,只從收入高、待遇好的角度去考慮職業選擇,不惜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思想抱負。幾年後,生活物質雖然不錯了,但發現自己的精神並不愉悅,工作的動力和激情在銳減,很快就進入了職業危機期。
三是防範盲目消極擇業。由於就業壓力劇增,部分大學生就抱著不管工作好壞,先隨便找份工作安頓下來,以後再慢慢挑的思想,沒有遠大正確的抱負。擇業期望值過低造成到處打短工,頻繁變換工作崗位。這樣的盲目就業行為對自身今後的發展十分不利,表面上好像是學了不少東西,可是一樣也不精;沒有一技之長,今後也很難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
正確的擇業期望值不是一下子就能確定的,通常可採取“分步達標”和“自我調整”的辦法來不斷調整擇業的期望值,使其達到最佳。
人生是從低處向高處攀登前行的。在求職的開局設計中,不要把你的期望定得太高,因為“曲高和寡”。而如果你從山腳下開始攀登,反倒容易一步一個台階到達理想的高峰。

如何就業

就業途徑多樣化
調查顯示,當前畢業生擇業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通常的選擇有畢業生招聘會、學校推薦、親戚朋友介紹、就業中介機構等。大學生過去就業喜歡依賴父母或老師,而現下則開始崇尚自我,用冷靜的心態來科學認識自己,以求供需雙方達到最佳就業組合。
當代畢業生從求職觀念到求職手段都發生了一些重要的改變。網路求職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找工作的一個重要手段,網上發布資源和需求信息也越來越成為當前大學生求職的新時尚,同時也實現了就業市場從有形向無形的延伸。隨著網路時代的發展,網上求職獲得信息將變得更為方便快捷,輕敲鍵盤,所有用人信息一目了然。
調查顯示,39%的學生通過招聘會找到工作,通過親戚朋友找到工作的為20%,在學校老師幫助下找到工作的18%,通過網際網路找到工作的10%的,而通過報紙雜誌找到工作的僅有7%。在選擇工作時,當前大學生把條件好、工資高、待遇優的單位作為主要的選擇方向。而就業單位的綜合實力、升職和發展機會的多少也是同學們相當看重的條件。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把就業本身作為一種投資來看待,那么就太注重眼前利益,而很有可能失去長遠利益。
畢業後的選擇多元化
畢業後是否馬上參加工作,已經成為畢業生開始考慮的問題。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就業時並不急於“落實就業計畫”,而是根據本人情況另有打算,出現了“畢業不就業”的新趨勢。有人選擇在國內國外考研繼續深造,另有5%左右的畢業生考慮成為自由職業者和自己開公司-“自己給自己打工,乾自己喜歡幹的事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這樣的工作。不就業並非是找不到工作單位,而是部分畢業生想通過進一步深造或自主擇業,更大限度地掌握就業主動權,以謀求更大的發展。
重實惠更要重發展
據調查,畢業生擇業中考慮最重要的因素依次是:能否發揮自身專長、經濟收入、單位前景、工作環境;希望就業單位提供的最重要條件:發展機會、深造機會、工資待遇。“發揮自身才能”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擇業時考慮的首要因素。這說明大學生求職觀念更加靈活,擇業不再一味追求金錢和物質利益,而是更注重個人興趣愛好、能力的發揮和事業的發展。大學生擇業最注重發展前景。發展前景好的職業最易博得青睞。在跳槽的人員中有半數以上的人跳槽首要原因是尋求自身更大的發展。據調查,專業是否對口已不再是畢業生擇業的唯一標準。這說明如今的高校畢業生在擇業觀念上已將企業的發展前景和自身的發展機會結合起來,更加注重事業發展的長期性以及自身價值的實現,追求長遠的人生髮展目標。
擇業地點多元化
當前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地點的選擇上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從調查來看,大部分畢業生擇業時首先考慮的問題是工作單位所在的地域。其中的首選當是京、滬、穗等地區,其次為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對於處於祖國老少邊窮地區的中心城市則敬而遠之。究其原因,主要是畢業生認為:大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及經濟特區經濟發展水平高、地區發展前途好、個人施展才華的機會多;而中小城市人才需求少,人際關係色彩濃厚,使得英雄無真正用武之地;“老少邊窮”地區則因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思想觀念比較保守,缺乏發揮才能的環境和機遇。
單位選擇多樣化
進入一個理想的單位,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崗位,無論是對社會還是對個人均意義非凡。據調查,近幾年大學畢業生在單位選擇問題上與以前相比有了較大的變化。前幾年,比較多的畢業生從事業發展角度考慮願意去黨政機關、大公司、科研單位、大型企業,從方向考慮希望能夠“回家”,但情況已有了很大的變化。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精簡機構,各級政府對於大學畢業生需求的減少,加上畢業生本身價值取向的變化,不少畢業生把眼光從黨政機關、科研機構移向了三資企業。大學生首選單位的變化原因是國有企業原有的保障體制已經不復存在,而一些大的非國有公司尤其是民辦高科技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模式比較靈活,能較好地施展個人才能,因而對畢業生有很強的吸引力。
就業期望值偏高
就業期望值高是近幾年困擾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次調查再次證實了這一問題的存在。畢業生期望值居高不下的問題,仍然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主要難題。有的畢業生感到“找不到理想單位”,但同時有許多基層一線的單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畢業生,反映出畢業生求高薪、求舒適、求名氣的心態仍較普遍。一部分看重穩定職業和理想環境及較高報酬的畢業生,擇業期望值過高,選擇單位不切實際,放棄多次選擇機會,一味等待觀望,甚至不惜主動待業(這種心態不可取),就業願望過於理想化,不願去基層單位和第一線,將目標“鎖定”在少數熱門的單位。
擇業標準多重性
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標準上具有多重性。他們在擇業時不僅關心自己的事業,關心個人價值的實現,還要考慮到職業的經濟狀況、社會地位、工作舒適程度,同時也要考慮父母是否同意等多種因素,呈現出明顯的多重性。這次調查顯示,擇業過程中主要考慮經濟地位的占23.1%,考慮社會地位的占8.3%,把職業輕鬆程度放第一位的占4.5%,追求實現個人價值的為51%,看重符合個人愛好的占8.6%,而以家庭滿意為首要標準的為4.5%。結果顯示,大學生比較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強調個人興趣愛好,這實際上是與大學生近幾年來人生觀、價值觀的嬗變相一致的。
九十年代初出現了“到公司去、到外資企業去、到最有錢的地方去”的擇業觀,而如今大部分熱門專業的畢業生擇業趨向務實,他們的選擇次序是:高新技術企業、民營企業、已實行股份制改造的國有企業。新機制比高薪水更有吸引力,“求薪”更“求新”已成為當前熱門專業畢業生擇業的普遍心態。
先就業後擇業
先就業後擇業已成為學生找工作的普遍心態。“有個單位先工作就行”,這說明在正確的輿論引導下,畢業生已經開始找準擇業的起點。有的畢業生擇業時的唯一目標就是在大城市找一個工作。單位對人才的要求很高,擇業時不敢有很高的期望,薪水、住房等暫時都不要考慮,只要先有個單位落腳就行(競爭這么激烈,哪有多少可以挑三揀四的機會)。過幾年有了工作經驗後,再找個好工作也不遲。這和前幾年“人才市場上找不到工作”的情況相比,如今畢業生先就業後擇業的心態說明學生們的就業觀念正趨向成熟。
上面所述是當前大學生的就業觀及其現狀,我們不難發現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地更新,而大學生作為高智商群體顯然更能夠接受新事物、新觀念,同時大學生由於年齡偏低、社會經驗不足必然受到社會上不良就業觀念的影響,我們作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就業進行指導也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轉變觀念

思想、觀念、價值引導
江澤民同志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特彆強調了加強德育工作和思想教育。在高校思想教育過程中,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從個人實際出發,主動適應社會。沒有理想,沒有抱負,沒有事業心,沒有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就不可能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職業。要改變傳統地擇業觀念,樹立新的擇業觀。擇業觀念問題是道路問題,就是就業道路是否拓寬的問題。觀念活,道路多,路就寬。所以有必要通過典型教育來轉變學生的擇業觀念,引導學生樹立面向基層意識,勇於到落後地區創業,從而發揮自己的才能,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在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中我們要承認價值取向多元化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現象,更要看到價值的層次性,用高尚的價值觀引導他們,在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同時也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成為社會的所需之材。
對學生進行職業思想、職業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敬業精神和獻身精神,幫助學生正確處理社會需要與個人成才、事業與生活、個人與集體、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在社會的大環境中正確地自我定位,選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確認識自己
(1)面對現實,務實擇業。
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最終定型,社會閱歷不足,每個人的學歷、專業、能力水平都不盡相同,各有各的特點,因此在擇業前,每位畢業生都應對自己各方面的情況從客觀實際出發進行分析,實事求是地評價自我、認識自我和社會、多務實、少幻想、不可好高騖遠、要冷靜地看世界、虛心地看自己 。對社會需要什麼,自己會幹什麼做到心中有數。又要仔細權衡,找準自己與社會的最佳結合點,以積極進取的心態迎接社會的選擇。
(2)增強就業意識,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為就業做好充分準備。
就業意識是學生選擇單位的前提,反映出學生對於所選單位的標準和要求,另一方面也表現了畢業生對於就業的態度。大學生的就業意識應貫穿於大學學習的整個過程,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當前大學生就業確實存在著有的畢業生落實不到用人單位的問題。究其原因,一個重要因素是一些大學生缺乏正確的就業意識。畢業生就業是階段性工作,而畢業生的就業意識是連貫性的教育。求職的過程是一個全面展示自己的過程,必須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質,要自尊、自信、自立。真正影響大學生就業的是畢業生自己,自身素質如何在求職過程中起決定作用,市場是靠質量占領的,人才市場亦然,畢業生每一方面的素質都會影響畢業生就業。因此要教育學生建立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觀念,培養獨立獲取知識、發展自己的能力。要學會做人,正確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社會,對待國家、民族,正確處理好多種關係。學會表達,交流和組織能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要使自己在擇業的競爭中保持良好的狀態,自如地應付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必須做好各種思想準備,心理準備,增強心理承受力,不要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自暴自棄。
(3)增強競爭意識,正確地把握擇業期望值和機遇。
每個人都有爭強好勝之心。從這個意義上講,競爭是生物進化法則注入人們血脈的一種本能。首先要認識到培養競爭能力是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地需要,其次競爭是實力的展示,培養競爭能力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而不是一種爭強好勝的抽象意識。競爭是對人才的考驗,因此每個畢業生都要培養競爭意識。要敢於競爭,克服自卑、膽小、怯懦等不良心理狀態。
分析往屆畢業生就業出現困難的學生,絕大部分都是由於定位過高,期望值偏離實際所造成的。因此,一些學生通常為自己制定出較高的職業標準,諸如高收入、工作穩定性高、工作環境優、單位福利好等。但社會上提供的崗位很少能給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畢業生提供如此優惠的待遇。因此大學畢業生在就業之初,不可盲目“攀高”。要學會分析自己的實力、合理定位,學會揚長避短,選擇合適自己的職業。
總之,每一個大學畢業生應當認清就業形勢,了解就業政策,正確認識自己,把握擇業良機。根據個人專長和社會的實際需要,確立一個切實可行的就業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