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典故,原料,做法,
簡介
在煮熟的各式湯糰上滾一層擂制的乾豆沙粉而成。既有湯糰美味,又有赤豆芳香,因無湯水,便於攜帶,冷熱皆宜,別具特色。喬家柵點心鋪經營的擂沙圓是將崇明縣大紅袍赤豆煮熟後磨成沙,曬乾後即成紫紅色的粉,然後,把包有鮮肉或豆沙、芝麻等各式餡心的糯米湯糰煮熟,瀝乾水分,滾上一層豆沙粉。這種湯糰,有色有香、熱吃有濃郁的赤豆香味,而且軟糯爽口,攜帶方便,一直深受遊客的歡迎。
典故
喬家柵是個地名,原指上海城內喬家浜(今喬家路)上的一個居民點。因周圍有柵欄相圍而得名。清朝末年,有人在這裡開了間糕團點心店,即以地名為點名。喬家柵點心店選料考究,製作精細,各類食品中尤以“雷沙圓”享譽滬上,於是喬家柵也就成為上海著名的地名之一。上個世界三十年代,由於市政發展的原因,喬家路位於城內偏僻處,點心店的生意逐漸清淡,延至四十年代,有人見喬家柵點心店的生意不錯,也在西區拉都路西愛鹹斯路(今襄陽南路永嘉路)口開了家“喬家柵點心店”,專門製作和銷售高級精美點心。由於此處地段市口優於城內喬家路,不久人們便以店名為地名,稱這裡為喬家柵。後來為區分二者,一般又分為南市喬家柵和西區喬家柵。解放後,1956年,地處南市西門的“鴻運樓菜館”因支援內地建設而遷出,喬家路的喬家柵點心店遂遷往西門該菜館原址。因為這是地處鬧市,於是西門口的喬家柵點心店又成為上海名店。人們又以店名稱地名,把西門的喬家柵點心店附近叫做喬家柵,原喬家路的喬家柵鮮少使用。 相傳清朝末年,上海城內三牌樓(今三牌樓路)有一位開湯糰店的雷氏老太太,為便於顧客把熟湯糰帶回家進食而找到了竅門,即把煮熟的湯糰撈起,投放在炒熟的赤豆粉中攪拌,使湯糰外層沾滿紅色的豆沙粉。這樣湯糰不再帶湯,攜帶方便,熱吃冷食悉聽尊便,故名“雷沙圓”。上海喬家食府創設後,大宗生產這種雷沙圓。該店還改進制作方法,將赤豆粉炒製成乾沙後,再用十七眼篩篩過,使赤豆粉更加細膩,熟湯圓瀝乾水分再投入粉盤擂滾,成品呈紫紅色,清香軟糯,深受食客歡迎。喬家柵食府遂將“雷沙圓”改名“擂沙圓”,成為上海傳統小吃之一。
原料
做法
三、將煮熟的各式湯糰瀝去湯,滾沾一層擂沙粉即成擂沙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