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撲克牌博物館
- 外文名:Playing Cards Museum
- 收藏品:撲克牌
- 屬性:博物館
塔羅特牌——歐洲早期的紙牌,《撲克牌歷史》書中的傳說故事,關於人頭牌JQK,各國撲克牌中人頭牌的不同名稱,撲克牌角碼,耶魯大學撲克博物館,美國辛辛那提市撲克博物館,中國首家撲克牌博物館,撲克牌的起源,中國傳統中的葉子戲與今天的撲克牌,
塔羅特牌——歐洲早期的紙牌
早在14世紀或更早的時候,歐洲很多地方已在大量生產紙牌,比較出名的有紐倫堡、奧格斯堡和烏爾姆(Ulm)。相關記載表明,在一份1299年的義大利檔案中已經提到塔羅特牌;布拉本特公爵的夫人約翰娜於1379年在荷蘭曾講授過紙牌;在西班牙至少於1371年已經有了紙牌,紙牌在西班牙語裡叫naipes; 1392年法國國王查爾斯六世命令雅奎明·格林公紐爾手工繪製一副紙牌,這一歷史事實造成了紙牌源出法國的說法的出現。但是明顯可以看到的是,法王所命令繪製的一副紙牌,不過是一副與其他早已使用的紙牌相類似的紙牌。當時的負責銀錢支付賬目的皇家司庫,曾講起過有三副紙牌,印成“金色和各種各樣的顏色,並帶有很多的裝飾,以為我們的國王陛下娛樂之用。”其中的17張牌現存法國國立圖書館展出。
紙牌傳入英國的時間,比傳入歐洲其他國家更晚一些。喬塞於1400年去世,雖然他曾歷數當時的各種娛樂活動,但從未提到過紙牌:“他們跳舞,他們下棋和飲宴。”關於愛德華一世穿著帶翻邊的盛裝玩四個王(k)的遊戲的資料,幾乎肯定是指的某種其他遊戲,也許是某種形式的棋戲。資料中最早確鑿提到關於英國撲克牌的時間,是1465年,這一年英國的撲克牌製造商向愛德華四世申請禁止進口外國製造的扎克牌,並有一適當的法令可以作為佐證。撲克牌作為一種奢侈品,可為國家稅收提供大宗的納稅來源,英國於1615年首先對撲克牌徵稅。
《撲克牌歷史》書中的傳說故事
C.P.哈格拉維在他所著的《撲克牌歷史》一書中寫道:“有一個關於哥倫布和他的水手們的傳說故事,說這些水手酷愛賭博,當他們在茫茫而又神秘的大海上遭遇到風暴的襲擊時,他們由於迷信引起的恐怖,把他們的撲克牌全部扔進了大海。後來在他們到達了陸地之後,他們又為這件魯莽的行動感到後悔,於是他們就在這個新的國度里用一種樹葉又製成了一些撲克牌,這些撲克牌引起了印地安人的很大興趣。”噶塞拉索·德·納·威加所講的材料(《佛羅里達歷史》),說西班牙士兵在1534年那次遠征中,用皮製撲克牌玩牌。這個說法看來不僅僅只是一個傳說。墨西哥人很早就有了紙牌戲,當時墨西哥人稱之為amapa-tolli,其中amapa的意思是紙片,而tolli的意思是遊戲。
關於人頭牌JQK
人頭牌一般指撲克中的J、Q、K三張牌,但有的地方也把A列為人頭牌。牌面上印有人像圖案的牌,最初稱為COAT CAROS,以後又稱為COUR。現代美國和英國的撲克牌製造廠商,其人頭牌的設計圖案基本上都相同,是沿襲18世紀法國撲克牌的圖案形式。
各國撲克牌中人頭牌的不同名稱
法國撲克牌的製造一直是沿著各個廠商自己的路線發展的,到了1813年政府頒布了一個官方批准的設計,對於每一張人頭牌都給予名稱,直到今天還有很多撲克牌沿用這種名稱:
黑桃 紅桃 方塊 梅花
K 大衛 查理 凱撒 亞歷山大
Q 雅典娜 朱迪思 雷切爾 阿金尼
J 霍格爾 拉海爾 赫克托 蘭斯洛待
撲克牌角碼
現在的撲克在角上印有10等符號,這就是撲克角碼。但早期的撲克上並沒有角碼,這種撲克最大的問題是,必需看到整張的撲克才能知道撲克牌點的大小。直到1870年以後,才由美國人發明了角碼。
18世紀,已經有撲克廠家在撲克的每一張牌的一個上角上印刷羅馬字母或阿拉伯數字以便識別,但這種方法一直只用在花色撲克以及西班牙式撲克上,並沒有用在一般的法國花色撲克上,直到19世紀。
19世紀70年代,3家美國撲克生產廠家,分別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
一家在每張牌的兩個角上各印上一個花色符號和一個數字或字母,稱為雙角碼式(Squeezer),這是現時最為流行的方法,英國和美國的撲克一般都使用這種方法。
另外一家製造商在每張牌的兩個角上各印上一個縮小的牌張圖形,稱為三重式(Triplicate)。這種方法現在較為少用。
還有一家製造商在每張牌的四個角上都印上花色符號和一個數字或字母,稱為四角碼式(Quadruplicate),這種方法印刷的撲克無論把牌向左或右展成扇形,都可以看見角上的角碼,現在歐洲的撲克通常印成這種形式。
耶魯大學撲克博物館
美國耶魯大學收藏有3000副以上的撲克牌、未切開的印張、以及撲克牌印刷者的木印版,這些藏品原是已故的梅爾伯特和瑪麗·卡里收藏,1967年他們去世時遺贈給耶魯大學。美國有"世界撲克收藏協會"等兩個撲克牌收藏者協會,有的會員收集撲克牌,而有的會員卻只收集牌張的反面。美國的霍斯曼先生收藏世界各國撲克3000多種,還出版了一套《美國撲克百科全書》。
美國辛辛那提市撲克博物館
美國辛辛那提市有一個撲克博物館,這是美國撲克牌公司贈給該市藝術博物館的禮物,該館收藏了一萬副齊全的紙牌和七萬副不全的紙牌。據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撲克收藏所。在紐約的摩根傅物館中,藏有少量最古老和最有價值的撲克牌。
德國專門收集撲克牌的博物館。在阿爾滕堡鎮.始建於1922年。這裡收藏了世界各國印刷的4000多種古今撲克,有伊朗和印度的古代宮廷“撲克”。其中不少圖案精緻、色彩絢麗,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和歷史研究價值。這裡還收藏有世界上最小的撲克牌,每張牌的長度僅8毫米。德國阿爾切布爾克城以生產撲克聞名於世,被稱為"撲克城",城中有撲克博物館。
法國第一家撲克牌博物館於1999年12月17日正式開館。這座國家級博物館坐落在巴黎南部上塞納河省的伊西萊穆利諾市,館藏極為豐富。在8500件藏品中,有5000副撲克牌、800張刻版、圖紙和廣告,還有千餘件與撲克牌有關的物品。其中,最珍貴的藏品是一副塔羅紙牌--"費拉里小車"。這幅紙牌是十五世紀的作品,上面綴滿了水粉畫裝飾,是在一次公開拍賣會上以75萬法郎的高價購得的。其它的珍品有:16世紀巴黎製造業最好的一塊畫版、一張17世紀的排版桌、一件創作於1967年的豪華孤本,以及兩副1919年生產的印有4套芭蕾服飾的撲克牌。該博物館將17世紀王宮建築和現代建築的風格融為一體,耗資5900萬法郎,其中42%由國家撥款,其餘的部分由各級地方政府自行解決。
中國首家撲克牌博物館
國內首家撲克牌博物館——“中國撲克館”2005年3月在北京報國寺正式掛牌,該館收有撲克達1.7萬種,其中包括26套“文革”期間印製的撲克牌——“文娛片”。 該館藏有中外撲克牌達1.7萬種,按類型分為風景名勝、華夏文化、文學藝術、歷史人物、奇異大觀等8個展覽部分。其中既有家具、根雕、扇面、火花、臉譜、人體、《紅樓夢》人物等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撲克,又有紀念“神舟五號”升空等具有時尚氣息的撲克牌。展館中最吸引眼球的是其中的“異形撲克”部分,蝴蝶形、人體形、瓢蟲形、雪人形、T恤形等奇形怪狀的撲克美不勝收,館長李維剛介紹說,目前展出的異形撲克有30多種,大部分是在美國生產的。
館藏中最有價值的是26套“文革”期間生產的撲克——“文娛片”。李維剛介紹說,“文革”期間撲克牌是作為“四舊”被批判的,根本不允許生產,直到1972年,才特批“小量試製”,命名為“文娛片”。這些撲克牌的正面畫面大部分是電車、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歌劇《白毛女》劇照以及一些風景照。記者驚奇地發現,在這些撲克牌中,找不到“A”、“K”、“Q”、“J”四張牌,李維剛解釋說,這四張牌分別被“1”、“11”、“12”、“13”代替了。據李維剛介紹,這些“娛樂片”本身印製量就很少,現在很多都已成孤品,每套市場價已經被炒到5000元到1萬元。
為了方便撲克收藏愛好者,該博物館還準備了2000餘種撲克進行銷售。據悉,該博物館免收門票,每周7天對外開放。
撲克牌的起源
關於撲克的起源有許多種不同的說法,但是這些說法中都不能清晰指出撲克的真實起源。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今天的撲克是從多種類似的遊戲中演化而來的,而這些遊戲有有很久遠的歷史。
根據文字記載,中國最在公元969年時就出現了類似撲克的紙牌遊戲。當時中國的一副紙牌有四個花色,每個花色有14張牌,既作為紙幣使用,又用來進行牌戲。傳說有一個威尼斯人從中國把紙牌帶回他的家鄉,所以威尼斯是歐洲最早有紙牌的地方。這個威尼斯的旅行者,可能就是尼可羅·波羅,他大約是在1269年和他的弟弟馬迪奧一起由中國回到威尼斯;或者可能是尼可羅的兒子馬可·波羅。
相傳早在秦末楚漢相爭時期,大將軍韓信為了緩解士兵的思鄉之愁,發明了一種紙牌遊戲,因為牌面只有樹葉大小,所以被稱為“葉子戲”。(“葉子牌”,有兩個手指大小。長8公分,闊2.5公分的“葉子牌”,用絲綢及紙裱成,圖案是用木刻版印成的)。據說這就是撲克牌的雛形。
為什麼要以這四種圖案作為撲克牌的花色,歷來說法很多。比較集中的說法有以下兩種:
一說是這四種花色代表當時社會的四種主要行業,其中黑桃代表長矛,象徵軍人;梅花代表三葉花,象徵農業;方塊代表工匠使用的磚瓦;紅桃代表紅心,象徵牧師。
另一說是這四種花色來源於歐洲古代占卜所用器物的圖樣,其中黑桃代表橄欖葉,象徵和平;梅花為三葉草,意味著幸運;方塊呈鑽石形狀,象徵財富;而紅桃為紅心型,象徵智慧和愛情。
中國傳統中的葉子戲與今天的撲克牌
中國傳統中的"葉子戲"與今天的撲克比較類似。葉子戲在中國有很長的歷史,至清代,樣式及打法已基本完善,並有逐漸演變至馬吊牌的說法。
在中國西南地區十分流行“川牌”,特別在四川境內,更是家喻戶曉、人人能玩。川牌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四川紙牌。川牌的歷史比撲克早得多,據民間傳說是三國時期的蜀中丞相諸葛亮發明,至今已有近二千年歷史。
川牌形如條狀,當地人稱此牌為“長牌”,大致是高14.5厘米,寬 3.5厘米左右,牌面由紅、黑圓點或文字組成。花式川牌則在牌中間,印上圖案。傳統川牌一般用牛皮紙浸泡桐油製成,現在印刷發展了,也用撲克用紙製造,個別用塑膠製成。每張川牌的稱謂是由牌面一端的點數多少及顏色來確定的。
四川流行的另一種紙牌叫”大貳”,有的叫”四川大貳”,有的叫”正宗大貳”,此牌兩端印有”一、二、三……十”、“壹、貳、叄……拾”,每種各4張共80張。川牌在四川以及有四川人聚居的地方相當的流行,這是完全的地方"四川撲克"。
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將撲克的發明權歸於中國人。法國的學者萊麥撒也說:"歐洲人最初玩的紙牌,以形狀、圖式、大小以及數目,皆與中國人所用的相同,或亦為蒙古輸入歐洲。"美國《紐約時報》橋牌專欄主編艾倫·特拉克斯特甚至有"中國是橋牌的故鄉"一說。葉子戲於元代傳到西方,變化成了塔羅牌及現代撲克,而在中國,則逐漸變成麻將及牌九。
關於"葉子戲"的記載,最早見於唐人蘇鶚的《同昌公主傳》,內有"韋氏諸宗,好為時子戲。"的記載,並且到了五代時期,記載紙牌戲的書已經大量湧現,著名的有《偏金子格》、《小葉子格》,《擊蒙葉子格》等等。
據考證,發明"葉子戲"的是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張遂(一行和尚),供玄宗與宮娥玩耍。因為紙牌只有樹葉那么大,故稱葉於戲。以後傳人民間,文人學士趨之如騖,很快流傳開來。葉子戲的玩法是依次抓牌,大可以捉小,與西方紙牌是一脈相通的。牌未出時部反扣為暗牌,不讓他人看見;出葉子後一律仰放,由斗者從明牌去推算未出之牌,以施競技,和撲克牌的打法相差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