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青海循化縣石頭坡村調查

撒拉族:青海循化縣石頭坡村調查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青海、甘肅、新疆等州縣。撒拉族,早在元朝時,其先民——中亞撒瑪爾罕人經新疆長途跋涉遷徙循化,後與周圍的藏、回、漢、蒙 古等族長期相處,逐漸形成了後來的撒拉族。撒拉族自稱“撒拉爾” “撒拉回”等是漢人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 語支的烏古斯組。由於和鄰近的漢、回、藏等族交往, 也吸收了不少漢語和藏語的辭彙。無文字,通漢文。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其生活習俗大體與回族相似 。

基本介紹

  • 書名:撒拉族:青海循化縣石頭坡村調查
  • 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 頁數:465頁
  • 開本:32
  • 作者:朱和雙 謝佐
  • 出版日期:200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10687816
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概況與歷史
第一節 石頭坡村撒拉族的基本情況
第二節 石頭坡村撒拉族的歷史梗概
一、撒拉族先民舉族東遷
二、石頭坡村的隸屬關係
三、石頭坡村歷史上的政治鬥爭
四、民國年間的石頭坡村
第三節 石頭坡村撒拉族的文化特徵

第二章 生態環境
第一節 基本狀況
一、地理環境
二、氣候狀況
三、物產種類
四、自然災害
五、土地資源
六、水資源
七、動物資源
第二節 生態環境的演變與現狀

第三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變動情況
一、人口變動的趨勢
二、人口變動的特徵
第二節 人口的自然狀況
一、人口的性別狀況
二、人口的年齡狀況
三、人口的民族構成
四、人口的婚姻狀況
五、人口的預期壽命
第三節 人口的素質狀況
一、人口的身體狀況
二、人口的文化素質
三、人口的其他素質
第四節 人口的行業與職業結構
一、人口的行業狀況
二、人口的職業狀況
三、人口不在業狀況
第五節 人口的生育狀況
一、育齡婦女生育狀況
二、年度內出生嬰兒情況
三、老年婦女既往生育史
四、初產婦的生育年齡
五、結束生育的年齡
第六節 人口的死亡狀況
一、年度內人口死亡狀況
二、家庭既往生育存活情況
第七節 人口的遷移流動狀況
一、常住人口狀況
二、人口遷出狀況
三、人口遷入狀況
四、人口流入狀況
五、人口流出狀況
六、區內人口流動
第八節 計畫生育情況
一、區內計畫生育政策及規定
二、婦女節育年齡及節育方式
三、計畫內、計畫外生育狀況
四、歷年計畫生育經費投入情況
五、計畫生育工作的開展情況
六、計畫生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七、計畫生育工作人員的專訪

第四章 經濟
第一節 土地和糧食作物種植
一、土地占有情況
二、糧食種植面積
三、糧食種植技術
四、農業經濟存在的問題
第二節 園藝業和畜牧業
一、園藝業
二、畜牧業
第三節 商業貿易
一、蟲草生意
二、牛羊肉生意
第四節 運輸業和採礦業
一、運輸業
二、採礦業
第五節 其他行業
一、外出打工
二、開辦飯館
三、搞建築業
四、其他
第六節 收支狀況
一、收入情況
二、支出情況

第五章 政治法律
第一節 社會政治的歷史回顧
一、歷史上的政治制度
二、歷史上的政治鬥爭
三、新中國時期的社會政治
第二節 村寨的社會組織
一、家族組織——阿格乃
二、宗族組織——孔木散
三、村級行政建制的情況
第三節 社會交往與社會保障
一、親戚朋友之間的交往
二、鄰里之間的社會交往
三、各族之間的社會交往
四、石頭坡村的社會保障
第四節 村建工作與發展前景
一、村寨的管理制度
二、村寨實際問題的解決
三、石頭坡村的遠景規劃

第六章 婚姻
第七章 家庭
第八章 民間文學
第九章 風俗習慣
第十章 教育
第十一章 科技衛生
第十二章 宗教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對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積石鎮石頭坡村的撒拉族進行調查。是“雲南大學中國民族村寨調查”項目的一部分,並且在雲南大學的領導和資助下完成。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份民族調查資料是撒拉族調查組全體成員共同勞動的成果。在調查過程中,全體組員不辭辛勞,工作細緻認真,終於順利完成了任務。
調查資料各章分工和執筆的情況如下:
朱和雙:前言、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後記:
馬偉:第一章、第十二章;
孫毅:第四章、第十一章:
謝佐:第五章;
馬玉芳:第八章、第九章;
譚曉霞:第十章。
調查資料的初稿寫成後,由調查組組長朱和雙負責統稿及有關資料的校訂。統稿過程中,部分章節作了重大修改或重寫。

序言

1956年~1958年,國家有關部門在全國組織進行了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研究工作,蒐集到上千萬字的資料,撰寫出少數民族簡史、簡志和自治地方概況三套叢書的書稿,整理調查資料300餘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組織編寫了“民族問題五種叢書”(即《中國少數民族》、《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書》)。這次調查為黨和政府制定社會主義民族政策和工作方針,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民主改革和進行經濟建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開創了我國進行大規模少數民族調查的先河,為民族研究蒐集與積累了大量彌足珍貴的資料。時至今日,其成果仍然是開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依據,是民族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參考文獻和反覆引述的基礎材料。
近半個世紀過去了,各少數民族在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新的形勢和任務面前,無論是進行決策的黨政部門,還是進行理論研究的學術界,要深入進行民族調查的願望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各級黨委、政府迫切需要系統地了解少數民族發展變化的現狀,深入探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科學地把握少數民族發展的趨勢,以制定出適合於各少數民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符合客觀實際情況的民族政策和發展規劃。
如何在新的時期開展民族調查,以獲得開拓性的成果,這就不能囿於傳統的民族調查方式,而必須有新的觀念、新的方式。從學科發展的角度說,分化與整合,是當代學術研究發展的兩大趨勢。一方面,各個學科的發展呈現出日益分化的趨勢,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另一方面,又呈現出學科之間的整合趨勢,各個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其界限越來越模糊,跨學科研究與交叉學科不斷增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